第五百四十五章 阅卷
就在盛长权于马车内闭目养神,思绪万千之际,那重重宫墙之内,决定他们这科贡士命运的评判,正在文华殿内紧锣密鼓地进行。
文华殿中,檀香袅袅,气氛庄重肃穆,仿佛连空气都带着沉甸甸的分量。
八位读卷官——以内阁首辅韩章为首,次辅钱牧之、群辅沈端、萧钦言,以及四位资深的翰林学士——皆已焚香沐浴,身着庄重朝服,分坐于宽大的书案之后,面色凝重。
数百份经过弥封、誊录的朱笔试卷,整齐地码放在殿中央的长桌上,如同等待最终裁决的命运之书。
内阁阁老之所以备受尊崇,除了其权势,能够掌控朝廷大略之外,其成员可以参与殿试预选,为官家选出进士人选,亦是至关重要的一点。
毕竟,每一位进士,在进入朝堂后,基本都会与他们有一份或深或浅的香火情,这关系到未来朝堂力量的格局。
阅卷伊始,殿内只闻纸张翻动的沙沙声,以及偶尔因久坐而调整姿势时,官服摩擦发出的细微声响。
每位读卷官都目光锐利,如同经验丰富的老农在审视禾苗,仔细品评着每一份经过手中的策论,这不仅是评判文章高下,更是在审视这些未来的朝廷栋梁之材的见识、立场、潜力,乃至其背后可能代表的势力。
也不知道过了多久,终于有人遇见了够分量的卷子。
首辅韩章手持一份试卷,凝神细读。
看着看着,他不由坐直了原本微驼的身子,枯瘦的手指在案上无意识地轻轻敲击着节奏。
此卷开篇便引“国之大者,在祀与戎”,格局宏大,随即笔锋一转,强调“兵凶战危,不可不察”,需“度时宜,量己力”,显得极为稳重。
接着,文章层层递进,剖析凉国“强在爪牙,弱在腹心”,指出其内部部族林立、经济结构脆弱之弊,提出“外示守势,内修甲兵,广积粮,缓称王”的核心策略,并详细阐述了如何通过“整饬边备”、“发展边贸”、“分化瓦解”、“积蓄国力”等手段,逐步削弱凉国,待时机成熟再图一举成功。
通篇文风稳健,逻辑严密,引经据典恰到好处,既有对雪耻呼声的回应,又充满了老成谋国的务实精神,更难得的是,其策略似乎在试图平衡朝中主战与主和两派的观点,显示出一种超越年龄的政治嗅觉。
韩章微微颔首,对身旁的次辅钱牧之低声道:“钱相,你来看此卷。”
“立论高远,分析透彻,对策扎实。尤其这‘外示守势,内修甲兵’八字,深得‘以静制动,以柔克刚’之精髓。更难得的是,其提出的‘通商惠工以弱其力’,着眼于经济制衡,可谓老成谋国,深知进退,非纸上谈兵之辈可比。你以为如何?”
他将试卷递了过去,语气中带着难以掩饰的欣赏。
钱牧之接过,快速浏览,他跳过那些具体的军事谋划,重点看了文中关于发展边贸、稳定民生、通过经济手段削弱敌国,以及强调“仓廪实”乃“蓄力”根本的部分,沉吟片刻,道:“文理通达,见识不凡。”
“韩相所言极是!”
钱牧之出身江南,背后代表着庞大的士绅与商贾利益,最关心的便是赋税、漕运与民生稳定:“尤其这‘通商惠工以弱其力’,以及强调内政休养之论,倒不失为一条稳妥之路。”
“若按此策,或可避免大规模征调民夫、加征赋税,使我江南钱粮不至过度消耗,百姓也能得喘息之机。”
他对此篇策论中体现出的稳健与务实,尤其是对民生经济的考量,根本挑不出什么大毛病,甚至颇为认同,他捻了捻保养得极好的胡须,点头道:“此卷,当属上佳。”
而另一侧,群辅沈端拿起一份试卷,刚看了开头几句,紧锁的眉头便骤然舒展开来,甚至隐隐透出一股红光。
这份卷子开篇便痛陈“真宗北狩之耻”,言辞激烈,充满悲愤之情,随即大力鼓吹“效仿臻武”,主张“整军经武,大举北伐”,认为唯有“犁庭扫穴”,才能“雪前耻、扬国威”。
文中详细论述了如何编练新军、更新武备、选择北伐路线,甚至提出了“以战养战”的激进想法,字里行间充满了武将世家特有的锐气与对军功的渴望,仿佛能听到金戈铁马之声。
“好!好啊!这才是我大洪儿郎应有之志!”
沈端看得连连点头,忍不住以掌轻击书案,声音在寂静的文华殿内显得格外清晰,引得其他几位读卷官纷纷侧目。
只是,他却浑不在意,只是对身旁的一位与他交好的李学士道:“李学士,你来看看!此等锐气,字字铿锵,句句慷慨,读之令人热血沸腾!比那些畏首畏尾、只知空谈固守的强多了!当列为上等!”
他心中已认定,这必是与他沈家交好、同样出身将门的王佑臣之作,这等主战之论,正合他心意,也符合他背后勋贵集团的利益。
那位李学士接过看了看,虽觉文章气势磅礴,文采斐然,但对其中的激进之处,尤其是“以战养战”这等容易扰民的主张略有保留,只是碍于沈端情面,含糊应道:“沈相说的是,此文确有一股豪迈之气,锐意进取,精神可嘉。”
另一旁的萧钦言则一直默默阅卷,并不轻易表态。
他面容俊雅,目光深沉如水,速度却是不慢,一份份试卷在他手中流过,大多只是略作停留便放下,难以从其平静无波的表情中窥探其真实想法。
直到他拿起另一份试卷时,那一直平稳的动作几不可察地微微一顿。
这份试卷的字迹,清雅端丽,风骨内蕴,一笔一划都透着深厚的功底,赫然是馆阁体中的上乘之作,一看便知是经年累月、苦练不辍的结果。
再看文章,开篇引“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立论便显出不俗的见识与高度。
接着,文章并未急于提出具体策略,而是先纵论古今,详细分析了前朝“臻”之武帝虽武功赫赫却耗竭民力,以及更早朝代应对边患的成功与失败案例,引经据典,学识之渊博,令人侧目。
其后提出的策略,核心在于“伐交”与“固本”,强调通过外交手段联络凉国周边势力进行牵制,同时大力整顿吏治、藏富于民,将“守”诠释为积极的“待时”。
文章花团锦簇,逻辑清晰,辞藻雅驯,显得极为稳妥、周全,甚至可以说……有些过于追求四平八稳,面面俱到,似乎不愿在敏感的战守之争中明确站队,得罪任何一方,那锋芒,被精致而严谨的论证小心翼翼地包裹了起来。
萧钦言眼中精光一闪,嘴角那丝习惯性的、若有若无的笑意又深了几分,带着一种洞悉秘密的了然。
他几乎可以肯定,这必是出自那位河南道袁家的公子,袁慎袁善见之手。
联想到袁家因前朝旧事而被迫“封闭甲子”的承诺,以及皇帝特旨允其一人出仕的微妙背景,萧钦言心中明了。
此子并非无才,相反,其才华横溢,但家族沉重的历史包袱,让他不得不选择一条最为稳妥、甚至略显保守的道路。
这篇策论,完美体现了其“藏拙”与“求稳”的策略,既展现了足够的才华学识以立足,又避免了因立场鲜明而卷入未来的朝堂纷争,可谓深谙明哲保身之道。
他不动声色地将这份卷子归入“上等”之列,却并未如沈端那般高声赞扬,只是淡淡评价了一句:“此卷文章,倒是极好的。”
这话,听在不知情人耳中,自是以为萧相倾向此篇文章,顿时,众人皆是纷纷传阅,对其评价颇高。
……
(https://www.24kkxs.cc/book/0/922/858912851.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