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2章 带着古丽回村
夜色深沉,晚上十二点。
一整只肥美的羔羊,在几人围坐的热闹攻势下,早已被啃得溜光。
烤全羊的孜然味和炭火气还未完全散去。
苏阳和古丽起身告别,踏着朦胧的月色,朝家的方向走去。
和乌市城投的合同总算是尘埃落定。
签下名字,按下手印,梁主任明天就得启程返回乌市,接下来就是打款、启动新鉴定所的一系列流程了。
计划很明确,借着新玉种在市场上掀起的这股热浪,再加上解晓东这个明星人物的影响力,先在乌市站稳脚跟,然后是喀什,再逐步推向内地。
鉴定所的前景看着挺亮堂。
不过,苏阳这边还得派人过去做技术培训。
这可是个美差,工资照拿不说,到了那边指定被当老师供着,好吃好喝好招待。
但是具体派谁去,还得回村里好好合计,北大窑那帮老伙计经验最熟,流程最清楚,就是拖家带口的,出远门没那么方便。
.......
第二天,天刚蒙蒙亮,晨光熹微中,玉器店门口已是人来人往。
昨天王春生紧赶慢赶送来的那批黄口料,加急做了鉴定,证书今天一大早就送到了。
于盛和王华两人,和阿旺一起忙活起来。
他们将崭新的鉴定证书摆放在黄口料玉件旁边,又用细绳系上写有编号和价格的小硬纸片标签。
这证书一亮相,玉件的身价仿佛都跟着透亮了几分。
随着价格的飞涨,苏阳将价格翻了三番之后,大家也逐渐接受了。
“阳哥,”王华一边挂着标签,一边仔细端详着老爹做的活儿,忍不住感慨,“我爹这手艺,以前咋就没发现这么地道呢?唉,那时候净跟他犟了。”
苏阳拧开一瓶汽水,甜滋滋的橘子味散开,他灌了一口,笑道:“现在知道了吧?你爹那叫真本事。让你学你还不乐意,后悔药可没处买去。”
“后悔啥呀,”王华挠挠头,实话实说,“这行当,光有手艺没路子也难。要不是阳哥你把俺们家的生意撑起来,我爹这手艺再好,估计这会儿也愁得直嘬牙花子呢。”
这话倒是不假,和田这个地方手艺人多如牛毛,可真正能出头,能把玉件卖出大价钱的凤毛麟角。
没有过硬的作品,大多只能守着个小作坊,靠着接点零活勉强糊口。
像马学五老爷子那样从小就学童子功,几十年走南闯北磨砺手艺,到老了才博得个“大师”名头的,那是真正的厚积薄发,是汗水浸透的岁月熬出来的名望。可这样的人,又能有几个?
上午忙活完店里的活计,一行人溜达着来到熙熙攘攘的民族街。街边小摊热气腾腾,他们找了个熟悉的摊子,围着小矮桌坐下,就着滚烫的奶茶,吃着皮薄馅大的烤包子,算是解决了早饭。
“古丽,这边也没什么事了,你要是有时间这两天你跟我村里住几天,老头子天天念叨,跟念紧箍咒似的。”
古丽莞尔一笑,点点头:“好呀,是该多回去看看。我这个当媳妇的,哪能老让老人家惦记。”
收拾停当,苏阳跨上摩托车,古丽坐到他身后。
摩托车在柏油路上突突地启动,朝着乔木村的方向驶去。
七月的和田,清晨的风吹在脸上格外舒爽。公路两旁是望不到边的戈壁滩,远处偶尔能看到几丛顽强的红柳。古丽紧紧搂住苏阳的腰,这一刻显得还挺浪漫。
摩托车刚拐进乔木村的土路,就看见广场上聚满了纳凉的人。
二婶子自从去了北大窑上工后,在广场“扯老婆舌”的江湖地位就被陈家媳妇、李家嫂子她们接替了。村里的舆论领袖,就像地里的韭菜,割了一茬又冒一茬。
“哎呦!快看,阳子带着他那城里媳妇回来啦!”眼尖的陈家媳妇第一个嚷起来,声音带着点夸张的兴奋,“啧啧,这姑娘长得真水灵,跟画报上的人似的,比小成家媳妇还俊俏!阳子真是好福气哟!”
“可不就是嘛!”李家嫂子手里摇着蒲扇,高声打招呼:“阳子回来啦!这都多少日子没瞅见你人影了,在外面又发大财呢吧?”
苏阳松了油门,摩托车在人群边缘停了下来。
这一停不要紧,十几双婶子大娘、叔伯大爷的眼睛,像探照灯似的,“唰”地一下看向古丽。
古丽顿时觉得脸上火辣辣的,这么多人,辈分称呼一下子堵在嗓子眼儿,实在叫不出口,只能红着脸,抿着嘴,微微点头朝大家笑了笑。
藏在背后的手,悄悄在苏阳结实的后腰上用力掐了一把——催促快走!
“嗨,发啥财呀,婶子嫂子们可别抬举我了,就是瞎忙活,混口饭吃。”苏阳笑着应酬,“都吃过饭了吧?”
“吃过了吃过了!天热,屋里待不住,这不都出来透透气,凉快凉快嘛!”众人七嘴八舌地回应。
“行嘞,那你们接着凉快着,我先带古丽回家看看。”苏阳赶紧拧响摩托车,一溜烟地朝自家院子冲去。
来到家里,老两口看到古丽,立马停下手里的活,兴冲冲的来到门前。
“古丽来啦!快下来快下来,路上热坏了吧?”苏老娘几步上前,亲热地拉着古丽的手,“他爹,快!把井水里泡着的西瓜捞出来!”
“来了来了!”苏老汉应着,从铁桶里捞出大西瓜。放在小木桌上,手起刀落,西瓜被利落地一分为二,露出了沙瓤红心。
“古丽,吃瓜吃瓜。”
“爸妈,你们不用客气,我不热。”
古丽有些羞涩,拿起西瓜坐在小板凳上吃了起来。苏阳也大快朵颐,西瓜汁顺着下巴流下来。
老两口也不吃,就笑眯眯地站在一旁看着儿子儿媳吃瓜。
吃完瓜,身上的暑气也消了大半。
苏阳一抹嘴,对古丽说:“走,带你去羊圈和北大窑转转,有些日子没过去看了,得瞧瞧去。”
两人跟老两口打了招呼,一路跟碰见的乡亲打着招呼,来到了村边的羊圈。推开门,就见哈孜克正光着膀子,在遮阳棚下铡着晒干的芦苇杆子。
“哈孜,来喝瓶冰镇汽水。”
苏阳门口叫了一声,哈孜克回头看到苏阳,立刻弹了起来,一脸欣喜的走了过来。
他咧着嘴,目光转向古丽,带着几分直爽和热情,“嫂子也来啦!嫂子真漂亮,跟仙女一样!嘿嘿!”
哈孜克接过汽水,咕嘟灌了半瓶。
古丽也微笑点点头。
“现在羊圈咋样了?这么多张嘴,能伺候过来不?”苏阳环顾着前院。虽然猪哼骡叫,饲料堆得整整齐齐,整体拾掇得井井有条,看着就舒心。
“这会不要紧了,前两天我跟陈叔把后墙根给扒开了,砌了个小门,羊群现在都赶后院去了,现在这个院里就养养猪和骡子,当库房存饲料,宽敞多了。”
哈孜克指着后墙根说着,果然多了一扇门,苏阳走过去看看。
“行啊哈孜,你这干活的速度快得很嘛,那咱去后院看看。”苏阳拉着古丽,绕过粪坑:“陈叔在后院忙活吧?”
“对头,在挖粪坑。”
后院这片地,原本是陈二的老宅子。
他一个人住着冷清,加上早些年生产队时期就跟着村里养骡子,索性就搬出来住了。
这老宅子年久失修,几间土坯房的屋顶塌了窟窿,墙也豁了好几处,根本没法住人。现在那些豁口都用麦草糊上了,院墙也修补整齐,虽然简陋,但看着结实了不少。
“陈叔,歇会儿,抽根烟!”
苏阳招呼着,和古丽小心地穿过一群在院里溜达的山羊,陈二正弓着腰,挥着大铁锹,正挖着大坑,已经挖得有半人深了,
“阳子来了,古丽也来了。”陈二笑呵呵的说道,“我寻思着挖个正经点的粪坑,往后起粪、沤肥都方便。阳子你看这地方够大吧?再扩个二三十只羊,松松的!”
苏阳满意的点点头,递出一根烟,抽了起来。
“行嘛陈叔,这里交给你我就放心了,反正到时候缺啥用啥,你就直接提。”苏阳递了根烟。
“行嘛!”
陈二憨厚地应着,把烟别在耳后,又搓了搓大手,抄起铁锹继续挖,一边挖一边说:“对了阳子,有桩事跟你念叨念叨。前些日子,来了个外面的人,说是市里肉联厂的干部,姓牛。他相中咱这波尔山羊了,个头大,骨架好。那牛干部说,想跟咱们合作,他们厂子每年给咱点扶持金,让咱们好好养,到时候他们直接派车来收羊,省得咱自己零打碎敲地卖了。”
陈二顿了顿,继续道:“阳子,这生意经上的弯弯绕,俺这老脑筋转不明白。俺就跟他说,等你回来了再拿主意。你看这事儿……”
一旁的古丽听了,轻声对苏阳说:“苏阳,听着像是好事。肉联厂是公家单位,要是能签下合同,销路稳当,总比咱们自己赶集或者找小贩强。”
苏阳吸了口烟,烟雾缓缓吐出。古丽说的在理,但关键还得看价码。公家单位起价来也是毫不含糊,要是给的钱还不如零卖,那就算了。
苏阳把烟头在鞋底摁灭,说道:“这事我知道了。回头我去打听打听这个肉联厂,摸摸那个牛干部的底,再问问他们能给个啥价钱。要是价钱合适,咱就顺水推舟。要是他们想捡便宜,那咱还是老办法,该赶集赶集,该找老主顾找老主顾,走咱自己的路!”
“行嘛。”
苏阳一弯腰,顺手捞住一只在腿边乱窜的小羊羔。这小家伙刚断奶没俩月,一身胎毛还没褪去,正是最欢实的时候,四蹄乱蹬,一蹦老高,被苏阳抓住也不怕,用毛茸茸的脑袋蹭着他的裤腿,发出细嫩的“咩咩”声。
古丽看得心都化了,蹲下身,抚摸着小羊羔。小羊羔似乎很享受,伸出粉嫩的舌头,舔着古丽的手心,湿漉漉,痒酥酥的。
“羊羊这么可爱,为什么要吃羊羊?”
苏阳被她问得一怔,一时语塞,只能无奈地摊开双手,露出一个哭笑不得的表情。这问题,好像得问他们自己吧。
............
中午的时候,苏家二老就一直在厨屋里忙碌,儿媳妇来了,怎么着也得准备一顿丰盛的大餐。
家里现成的蔬菜,摘了一箩筐。
又逮了一只大公鸡,抹了脖子放血,随后褪毛开膛,大卸八块。
灶上的大铁锅里,菜籽油烧得滚热,葱姜蒜末滋啦一声下锅,紧跟着鸡肉块倒入,裹上酱色,再添上井水、土豆块、干辣皮子,盖上厚重的木头锅盖,咕嘟咕嘟炖煮起来。
一人一碗,舀了出来。
古丽吃的小心翼翼,望着冒尖的鸡肉也是有些害怕。
“叔,婶儿,吃着饭呢!”
门口传来一个爽朗的声音,热巴嫂子挺着圆滚滚的肚子,脚步缓慢的走了进来。
热巴来了!快进来坐!”苏大娘一见,赶紧放下碗筷,起身就要去拿新碗筷,“正好刚出锅,香着呢,快来吃点!”
古丽反应更快,立刻站起身,把自己坐的小板凳让出来,小心地搀扶着热巴嫂子坐下:“嫂子,快坐!我正想着吃过饭去找你说话呢。你还没吃吧?一起吃点儿!”
热巴嫂子连连摆手,脸上带着维吾尔妇女特有的爽朗笑容:“不用不用,嫂子在家吃过了。就是听说你回来了,在家闷得慌,过来找你唠唠嗑,解解闷儿。”
她说着,目光不经意地扫过旁边的苏阳,带着点打探的笑意问道:“你们这次回来,能住上几天呀?”
“还没定呢嫂子,”古丽接话道,“苏阳说想多住几天,不过过些日子他得去趟内地办事。”
“多住几天好啊!”热巴嫂子拍手笑道,“村里人多热闹,我也有个伴儿说话!”
一顿热热闹闹的午饭吃完,古丽就挽起热巴嫂子的胳膊:“嫂子,走,咱出去溜达溜达,多活动活动,对你和肚子里的小宝宝都好。”
两人说说笑笑地出了门,沿着村道慢慢散步去了。
苏阳也没闲着,骑上摩托车准备去一趟肉联厂,如果真能合作的话,那自然是好的。
苏阳骑着摩托,思绪随着车轮飞转。
他要去的地方,老百姓都习惯叫“和田肉联厂”,其实它正式的名字还挂着“和田地区食品加工厂”的老牌子。
这称呼的混乱,本身就带着时代的烙印。
这厂子在当年可是了不得的地方,79年那会儿,还是计划经济当道,它手里握着整个和田地区肉食供销的大权,按计划分配,说一不二。
那时候,谁家要是有个亲戚在肉联厂上班,走路腰杆子都挺得倍儿直!
那是正儿八经的“铁饭碗”,是人人羡慕的“公家人”。
一到逢年过节,厂里发福利,几斤鲜肉拎回家,那脸上别提多有光了。
苏阳还记得,邻村有个巴郎子,家里托了好几层关系才挤进肉联厂当工人,说媒的差点把他家门槛踏破,十里八乡的姑娘随他挑。
可这些年,世道变了。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到了边疆,个体经济像戈壁滩上的红柳,见缝就长,生机勃勃。
和田大大小小的巴扎上,牛羊摊子一个挨一个,鲜肉供应再也不是什么稀罕事,更不用看谁的计划脸色。
昔日风光无限的食品加工厂,就像一匹跑累的老马,渐渐显出了疲态,不复当年之勇。
不过,老话说的好,“瘦死的骆驼比马大”。
它毕竟是根正苗红的公家厂子,底子还在。
听说这几年也琢磨着转型,想利用过去的渠道和名头,把和田的牛羊肉往内地大城市卖。
比起他们这些单打独斗的个体户,这种国营老厂在打通关节、搞外销手续方面,门路和便利程度,肯定还是要强上不少。
这大概就是那个“牛干部”找上门来的底气吧?
苏阳心里盘算着,摩托车加速,朝着市郊的厂区方向驶去。
(https://www.24kkxs.cc/book/0/367/24338473.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