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1章


“拿来,让咱瞅瞅。”

他对这次应天府的乡试,确实比往年更为关注。

其一,应天府乃京畿之地,才子众多,国子监那群学子也在此应考,可谓藏龙卧虎。

其二,便是那个陆知白,他所创办的“科举班”,早已与国子监那帮老学究较上了劲。

咱倒要看看,这小子,究竟能折腾出什么名堂来!

一个小太监躬着身子,将黄册恭敬地捧至御前。

朱元璋伸手接过,目光在名单上缓缓移动,逐字审视。

应天府乡试,取举人的名额有定数,为八十人。

他看得极为仔细,目光不时在某些名字上多作停留。

越是往下看,他那双浓眉挑得越高。

“这……”

朱元璋放下名册,脸上的惊讶之色难以掩饰。

这八十个名字之中,他对照锦衣卫先前密报中科学院学子的名单……

好家伙!

足足有三十多个名字,清晰地列于其上!

将近一半的人数!

这个数字,着实让朱元璋心头猛地一跳,震动不小。

“把前二十名的卷子,特别是第三场那经史策论,给咱取来!”

朱元璋的声音沉稳,带着一股不容置喙的威严。

片刻之后。

二十份卷子整齐地摆放在他的龙案之上。

朱元璋首先拿起第一份,正是礼部原先拟定的一个“亚元”试卷。

也就是第二名。

文章辞藻华丽,引经据典颇多,论理四平八稳,显然是翰林院那群人偏爱的风格。

老朱微微颔首,又接连拿起第二份、第三份……

当他的目光落在几份带有明显“科举班”痕迹的卷子上时,眼睛一眯,神情渐渐专注起来。

这些卷子,行文方式确实与众不同。

通篇没有多少华美的词藻,但字字句句直指问题核心,剖析得极为透彻。

论点清晰明确,论据坚实有力,所提对策听来也颇为实用,不像那些只知空谈、言不及义的书呆子。

字里行间,透着一股老练与务实的气息。

像是真的处理过政事似的。

“倒是有几分意思……”

朱元璋的嘴角,难得地勾起一抹笑意。

咱想要的,就是这种能办实事的人才!

那些只会吟咏几句酸腐诗文,国家一旦有事便束手无策的废物,要他们何用?

朱元璋的目光,最终停留在原先拟为第三名的那份卷子上。

考生姓名一栏,写着:周志新。

朱元璋记得这个名字。

锦衣卫的密报中提及,此子乃陆知白所办科举班中的佼佼者。

据闻是陆知白亲传弟子之一,之前在栖霞负责治安和断案等相关事务。

原本是有望直接举荐入仕,不知怎的又跑来科举……

也算是有志气吧。

朱元璋拿起周志新的那篇策论,仔仔细细地阅读起来。

这篇策论,专论《大明律》的推行与完善。

文章之中,周志新不仅对《大明律》的条款了然于胸。

更能结合当前弊病,将律法推行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问题分析得条理分明。

并提出了数条颇具见地的改进之法。

譬如,他指出部分律条失之过苛,易为心术不正的酷吏所乘,滋生冤假错案。

又有一些律条,则过于笼统,缺乏明确标准,导致地方官员在执行时标准不一,难以令百姓信服。

他还大胆建言,应设立专门研习律法的衙门,定期对律法进行修订增补,使其与时俱进,更好地为朝廷服务。

可以说,比起其他的考生,算得上非常大胆了。


  (https://www.24kkxs.cc/book/659/659044/25514972.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