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章 绝笔信公开,叶骁是太元会战指挥官?
叶骁讲到这里,声音有些低沉了。
“陈将军殉国后不久,我奉命转战太元,共同指挥太元会战。”
“就在那时候,我收到了陈渊兄寄给我的信。”
“这是他早在忻口战前,就写好了,托人一定要交给我的。”
他顿了顿,才缓缓说道:“这封信,我一直带在身边。”
叶骁抬起头,目光再次变得锐利。
“它提醒着我,我们为什么而战?”
“我们脚下的土地,是由怎样的牺牲换来的。”
“忻口虽然最终失守了,但陈渊将军和他麾下两万将士的血没有白流。”
“他们用生命,为我们换来了最宝贵的东西。”
“时间和必胜的信念!”
叶骁声音斩钉截铁,在台下年轻的军官们心中久久回荡。
话音落下。
现场像是被投入一颗无声的炸弹。
众人身体瞬间坐直,眼睛瞪大。
甚至有些怀疑自己是不是听错了?
交头接耳的嗡嗡声,如同潮水般蔓延开来。
“太元会战?他刚才说……太元会战?”
“是我知道的那个太元会战吗?抗战初期的那个?”
“卧槽!叶老将军……参加过太元会战?还是……指挥官和领导人之一??”
直播间里,弹幕先是停滞了一瞬。
紧接着以爆炸般的速度刷屏。
【?????】
【我刚刚耳朵没出问题吧?叶老将军是说……太元会战?!】
【卧槽!太元会战?!那可是林帅、聂帅这些我军名将指挥的巅峰战役啊!】
【我查了一下时间,太元会战是1937年,那时候能参与指挥的,现在起码得是……元帅了吧?!如果叶老将军的资历这么恐怖,那授予大将军衔绝对是妥妥的!!】
【你们没听到吗?不是参加,是共同指挥!要知道,哪怕是担任过平型关战役的总指挥林帅,可当年的他,也仅仅只是一个师长!】
【也就是说,叶老将军当年,至少是和这些元帅同等层级的高级指挥官?最低也是师长级别?!】
【等等,我脑子有点乱,让我理理……】
现场的死寂更甚。
落针可闻的军区会堂里,只有摄像机工作的微弱电流声。
台下,众人脸上的表情出奇一致。
极度震惊,以及震惊过后,迅速涌起的肃然。
太元会战!
这四个字,对于了解那段历史的人而言,重若千钧。
它不是一场简单的战役。
而是抗战初期,华北战场上最惨烈,也是最不容忽视的战役。
民国二十六年。
鬼子铁蹄肆虐,妄图速亡我华夏。
太元会战,就是挡在它们面前的一块铁砧。
用血肉一次次承受重击,却始终未曾碎裂。
这场大会战,包含了太多教科书上熠熠闪光的名字。
【平型关战役】!
那是林帅、聂帅指挥的我军首战大捷。
打破了鬼子不可战胜的神话,意义非凡。
【忻口战役】!
尸山血海,顶住了鬼子主力一波又一波疯狂进攻。
【娘子关战役】!
险峻关隘,洒满了守军的热血。
最后的【太元保卫战】!
更是城存与存、城亡与亡的决绝。
整个会战,持续了一个多月。
是抗战初期华北战场规模最大、打的最久。
也是最为惨烈的一仗。
鬼子一共投入兵力约十四万。
而我华夏军队,投入二十八万余人!
最后,鬼子仅仅伤亡了两万人,我们……伤亡超过十万!!
牺牲十万英魂!
当时,我们的国力是什么样子?
武器落后,装备落后。
后勤补给时断时续。
士兵们常常饿着肚子,穿着草鞋,迎着敌人的飞机大炮、坦克冲锋。
而鬼子呢?
拥有全世界最精良的装备,最完善的训练,后勤补给充足。
吃的、喝的、用的都是最好!
可就是这样,我们还是顶了上去。
用五条命,换鬼子一条命,值吗?
放在今天看,不值。
但在当时,能换到,就是了不起!
就是用我们的血肉,告诉那些侵略者。
想三个月灭亡大夏?
做梦!!
这一战,打出了华夏军队的意志,打出了不屈的民族精神。
更是把鬼子彻底打懵了。
再不敢小瞧这个他们认为‘弱小’、‘无能’的国家!
虽然从战略结果上看,会战最终失利。
华北的正面战场基本结束。
转而进入更为艰苦卓绝的敌后游击战阶段。
但它意义重大!
它是国共两党摒弃前嫌、携手抗日的标志性开端。
更是凝聚全国民心。
华夏上下一心进入全民抗战的标志。
凭借此战,我们消耗了鬼子的力量,拖住了他们南下进攻的步伐。
为后面的持久战,争取了时间。
这样一场载入史册的宏大会战。
指挥层级之高,涉及将领之广,堪称当时之最!
能参与其中,已属不易。
而叶骁口中提到的‘共同指挥’。
这句话的背后,细思之下,足以让人心惊。
直播间里,已经有懂行的人开始科普。
当时如林帅,也只是一师之长。
那么叶老将军当年……
思绪至此。
众人再看台上那位面容平静的老人,眼神完全不同了。
一股无形的仰望在心中弥漫发酵。
这股震撼,甚至冲出了国界。
海外直播平台。
不少外国观众对‘太元会战’不明所以。
显得很懵逼!
后来有人去搜索了相关信息。
一股无声的惊雷在他们脑海中炸响。
原来,在东方这片土地上。
曾发生过如此规模宏大、如此残酷的战役。
这个他们印象中,在二战里似乎‘存在感’不强的国家。
竟付出过如此惨痛的牺牲来抵抗侵略。
一直以来,西方的二战叙事焦点多在欧洲战场。
犹太人的苦难被广泛传播和铭记。
并遭到了无数人的同情和缅怀。
但此刻,许多外国观众才恍然意识到。
另一个被忽视更为庞大的事实。
原来在二战当中,牺牲最巨、抗争最久的,是华夏。
他们的牺牲,应该被世界看见,被历史铭记。
……
台下万千思绪,台上的叶骁恍若未觉。
他记得,那是赶到太元不久后。
战局已然吃紧。
一个穿着素色旗袍、面容憔悴的年轻女子找到了他。
她是陈渊的妻子。
她没有多说什么,只是红肿着双眼,将一封书信郑重的交给他。
声音沙哑说道:“叶将军,这是……陈渊让我转交给你的。”
信封很薄。
但叶骁接过时,手却猛地一沉。
一种强烈的不祥预感笼罩着他,几乎让他窒息。
他太了解陈云了。
那个热血、执拗、把家国天下扛在肩上的挚友。
若非到了最后关头。
他绝不会用这种方式‘托付’。
拆开信封,那张薄薄的信纸上,是陈渊那熟悉而飞扬的笔迹。
每一个字,都像是用尽最后力气刻下的誓言。
即使过去八十多年,即使他已年至百岁。
那封信的内容,依旧如同烙印,如同肌肉记忆。
一字不差深深刻在他脑海里。
叶骁叹了口气,声音在寂静的会堂里响起。
他不是在演讲,而是在复刻。
转述一段跨越生死的绝笔。
“叶兄,见字如面。”
“当你看到这封信的时候,我大概……已经无法履行与你战后归隐山田、钓鱼喝茶的约定了。”
“兄弟我,对你食言了。”
“并非不愿,实乃不能。”
“近日见山河破碎,同胞流离,倭寇铁蹄践踏我神州大地,每每思之,痛彻心扉。”
“我辈身为炎黄子孙,体内流淌着祖先的热血,岂能坐视家国沦丧,任由同胞受难?”
“北上抗日,九死一生。”
“我深知此去,十死无生。”
“然,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我陈渊,既穿上了这身军装,入了黄埔之门,便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
“倭寇不退,何以家为?马革裹尸,乃我辈军人最好之归宿!”
“叶兄,勿以为念。”
“他日抗战胜利,若你还能记得我这个兄弟,便替我倒一杯酒,告诉我一声,咱们……赢了!”
“别了,我的兄弟,珍重。”
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空洞的口号。
只有一位军人在赴死前。
对挚友最朴素的告别,最坚定的抉择。
深厚的兄弟情谊,与炽热的家国情怀交织在一起。
凝聚成那股视死如归。
气壮山河的军人气节。
叶骁站在那里,微微佝偻着背。
仿佛还沉浸在八十多年前,那份刻骨铭心的悲痛与豪迈之中。
他记得每一个字。
哪怕过去了一个世纪。
那封信的内容,早已成了他生命的一部分,无法磨灭。
台下,许多年轻士兵的眼眶已经红了。
他们紧紧攥着拳头,身体因激动而微微颤抖。
会堂里。
叶骁缓缓抬起头,望向窗外蔚蓝的天空。
用几乎无人能听到的声音,喃喃低语:“兄弟,我们赢了……”
“你……听到了吗?!”
(https://www.24kkxs.cc/book/4251/4251186/42142613.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