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K小说网 > 长子 > 第25章 廿四

第25章 廿四


形势一天一天向着有利于老百姓过幸福生活的方向发展。

随着开始于八十年代初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全面推行,似挣脱了长期束缚在人们身上的绳索一样,快活得要飞起来。——谁不想发财?谁不想过上富裕幸福生活?

河套川地区普遍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已经两三个年头。大部分农民家庭每天开锅白面馒头、面条、焖面……吃的不用再发愁。一些勤谨人家,用多余的粮食喂两个猪娃子,几只羊,一群鸡鸭……到冬天,杀一口(几只)自家人享用,卖掉一口(一些)换回硬铮铮一沓“大团结”,手里有钱碗里有肉,这不是二人台小戏中“高山牛”的光景?

同一时期,原本一直处于优越地位的市民兄弟,暂先还继续着国家计划经济时期执行的商品口粮供应政策。乡下走趟亲戚回来,从曾经过去的穷亲戚家带回一口袋白面小半扇猪腰条肉,逢人便开口夸耀现在农民每天开锅白面大肉,羡慕得城市人要死。(也许这是仅有的存在时间很短,市民羡慕农民的现象,再后来,随着城市改革的兴起、深入,市民羡慕农民的“怪象”很快消逝)

然而,多年来饿怕了穷惯了的人们,不用愁吃愁穿后,才发现:人类生活的需求远远地不只是吃和喝,穿和戴上。

“怎样才能让土地上再多产出钱来?让自己腰包也鼓起来?……”已经成为庄稼人新近经常谈论的新话题。

当下能做到的,就是在满足吃食的前提下,如何想方设法改变种植结构,发展其他产业,进一步增加收入。

勤劳朴实的农民原以为多打粮食,就能多卖钱;手里有钱,生活就会富裕……——一种再简单不过的因果关系。

而通过几年的生产经营实践才发现,如今想要更多产出粮食,不能仅靠在地里多锄薅几遍,不能光靠在地里使蛮力,多往地里拉几车牲口粪肥等传统的生产投入。更多时候得往地里“扔钱”,买化肥良种需要钱,灌溉农田的水费、电费一天天渐涨。且随着全社会粮食产量整体增加,人们生活日益富裕后,粮食反倒没有以前值钱,从而导致“种粮不划算”怪象之发生。

“谷贱伤农”,直接影响到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于是,他们不得不转换思路,改变种植结构。除腾出几亩地来种植小麦、土豆等——一家人生活必需的主、副食需求外,把其余大部分土地改种葵花、甜菜等经济作物。

葵花这种作物不怕盐碱,不少人家不仅在分到手的责任田里种植,还把原生产队多年弃耕不种的盐碱地开垦成自留地,全部种上葵花。一时间,满囤渠周围的大平原,到秋天“朵朵葵花向阳开,招引蜜蜂采蜜来”的花海灿烂风景!

一些更早开放地区的“侉子”,拉来无数箱蜜蜂,野外安营扎寨采蜜忙。侉子告诉村民,蜂箱不再属于集体,都属养蜂户个人所有……

嗯?——政策放得这么宽泛?还允许私人搞这么大产业。不少精明人茅塞顿开:“看来政策真真放开了,有什么样的本事往出施展哇!”

很快,有不少人家竟然贷款买回几十,甚至上百只绒山羊养活起来。

——“他们能私人养蜂,就兴许咱们个人养羊。”

才不过几年,这一地区葵花、羊绒产量剧增。

一些嗅觉灵敏的商贩,瞅准这一大市场,纷纷把商业触角延伸至该地区。一时间,大量商贩在河套川平原地区广泛设摊点,收购葵花籽,或羊绒、羊毛,给这块儿一直闭塞的大地带来首次商业契机,带动不少本地人参与到商业活动中来。

村里不少活泛的年轻人开始变得不安分。把责任田推给父母去种植经营,自个儿骑一辆自行车,后尾架驼几条旧麻袋,走街串巷,穿村入户,放开嗓子吆叫:“收羊毛、羊绒,收葵花籽了……”

很快,二道羊毛、瓜籽贩子迅速在平原大地上蔓延成一支阵容庞大的新兴产业阶级队伍,也构成高平原上当时一道靓丽风景。

紧随着是大把大把钞票,果真被这些人最先揣进腰包。

人一旦有了钱,发了财,便愈发不知满足。总要想方设法,想去赚更多更多的钱,有时,为了实现挣更多钱的目的,常常会玩弄心计,有时甚至不择手段。

挣钱挣红了眼的奸商小贩,利用当时刚从禁锢思想中解脱出来的人们的麻痹心理,变着法子往收回来的羊毛里掺和箩子筛过的细沙土和白矾水;隆冬季节,将收回来的葵花籽泼上开水,隆冬天气泼过开水的葵花籽冰冻几晚,抓几把朝空中扬,竟和干瓜子一样,“唰啦啦”“唰啦啦”地响。以至于再后来,贩卖中药材倒卖的土著药商,在装甘草、黄芪的麻袋底下装上石头、砖头,长途贩运至南国把石头当黄芪、甘草卖……

据后来反馈回来的信息,掺了白矾水和细沙土的羊绒、羊毛,卖到毛纺厂,竟把黑河市四家国营毛纺厂的机器全部搞坏。让曾经全国著名的民族工业从此一蹶不振;和了水又冻上的葵花籽,装入麻袋装上火车运往南方途中,遇热后发霉生芽,全部倒掉,害得南方人叫苦不迭,直骂北方人大骗子;混在装甘草黄芪麻袋底下的石头、砖块儿,卖成甘草、黄芪价格,气得南方商贩让人传回话来:“某**再到了南方,逮住他,非投黄浦江喂鲨鱼不可!”

——谁说只有北方人被南方侉子骗?这不!北方骗子坑南方人也有的是。不管谁骗谁,反正,一些人腰包瞬间鼓了起来。

自古道“财神爷偏爱黑心肠人!”愈是穷惯了的人,一旦有了挣钱的机会,更会费尽心机,想一口吃成一个大胖子。

现在,连上面精神都在大力宣传“解放思想,大胆作为,开动脑筋,搞活经济……”“让一部人先富起来……”

中国人最会揣摩人的心思,确实是真的。这些在土地里刨食一辈子的农民,稀奇外面精彩的大世界。当一些人从南方走一趟回来,绘声绘色给乡亲们讲述起南方经济如何如何繁荣,并拿出带回来的电子表,花格儿衬衫等时兴货炫耀,惹得继续留在土地上劳作之人,心里也直痒痒。

虽然他们没本事和胆量出去走南闯北,但也不得不开始围绕市场经济形势,改变自己的生产经营。

眼瞅着周围乡亲们利用改革开放带来的好机会,“八仙过海,各显其能”。有的让孩子外出收羊毛,倒鸡蛋,收葵花籽,做买卖赚活泛钱;有的让半大小子出去学习瓦工、木匠等技术,将来孩子找对象有好条件;还有的在田地里做文章,想方设法抓经济,尽可能增加土地里的收入。

这些,王存祥老人是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内心暗自思忖:“老天爷啊!为何如此不公?自己身强力壮那会儿,政策管得死。纵有摘星星,摘月亮的本事,却不让你施展本事。一年四季,只能乖乖地在田地里待着,每天跟着大伙儿挣不值二毛钱的那十分工”。

回想起那年背着生产队,趁寒冬腊月农闲之机,悄悄贩了几大口袋“二踢脚”出去倒腾,本想赚些活钱回来一家人过个宽裕年。不承想被人告发,不仅在全大队社员大会上挨了批斗,做了检查,还被罚,出门一天,给生产队缴回一元五角二分钱(当时社会工资)现钱,换生产队一天的工分。

——损呀!生产队一天工分只值一角八分钱。

辛苦在外倒卖了十几天,到总算账,最后竟倒贴进十几块钱。

现如今,政策放宽了:“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白猫黑猫,逮住老鼠就是好猫”……这个时候,自个儿却揽上一身子伤病,完全是一只整天卧炕不起的病猫,连放在面前现成的吃食都快抓不起来喽,还思谋到外面抓野食?

越想心里越急,一阵剧烈咳嗽,咳出的痰里似乎带一些鲜红血丝。

眼下王存祥家强弱不等四五个劳力,继续经营着承包的三十多亩责任田,暂先是吃喝不愁。盖房时向亲戚借的粮债饥荒都已经还清,就是手头现金紧巴。

和王援朝同年龄段的青年现在大部分走向社会,家里劳力有富余的,不少后生、闺女出外去只几凹公社办的轮窑上揽工干苦力,或推坯子车,或拉土车,年岁小和体力弱的,安排在输送带上撒草根,每天有二、三元现钱收入。现在的公社集体轮窑已经承包给私人去经营,只要有苦,有力气,干活儿不偷懒,私人承包主都抢着要哩!

稍显活泛处事机灵的后生,不愿意靠卖苦力挣一份儿辛苦钱。他们瞅准做买卖这一行当——苦轻,来钱又快。

好容易赶上当今改革开放的好时代,有本事不显示出来,是蔫货儿。没大本钱先从小买小卖做起,骑一辆旧自行车,或收羊毛当羊毛贩子;或走村串乡,把老百姓家散养鸡下的鸡蛋收上两大竹篓,驮到城市集市上倒卖,人们戏谑这批人称“导弹(倒蛋)部队”。

据小道消息透露,这批人挣的钱,比当时国家真正制造导弹的科学家挣得还多得多。于是,有了当时社会上很流行的一句话“(真正)制导弹的,(其收入)比不上一个倒鸡蛋的;拿手术刀(指大夫)的,(收入)不如一个拿理发刀的!”

千真万确!当时改革开放初起阶段,确是不争的事实。

就满囤渠村,大部分家庭现在是有粮又有钱。这不?新政策实施才几年,有好几户人家都开始准备盖砖瓦房了。

和王援朝过去同班的几个同学,和平、树正、满亮等,家里人都开始给张罗着盖新房,装修家,准备给娶媳妇哩。

只有王存祥家眼下的景况仍旧是:老人上了年纪又有伤病,地里苦重活儿不敢太上手;大儿子王援朝继续在宝丰中学读高中,不仅不挣钱,还继续着花家里的钱;女儿王素清十七岁,可一个女孩家家,只能在责任田里忙活儿;二儿王援越,三儿王文革,一个十五岁,一个十三岁,还不能算成人,只能在大人看护下,守着几十亩责任田里刨食。经过几年历练,庄稼地里活儿已经主要靠两个大小孩儿在做。至少几年内,还不敢放出去做买卖闯荡社会。再者说,家里也离不开他们。

盖房时因沤坏柁梁,后来重新买柁梁而欠下账债,不得不把唯一的犍牛卖掉后,此后耕田耙地,带耧打砬硐,拉运庄稼,都明显受下影响。常常是别人家按照节令耕种完毕,他家才好意思向邻居,或外村亲戚家开口借用牛犋、车辆使唤,难免耽误节令,自然影响收成。

他们也想像别人家一样,种点经济作物增加收入,因投入成本大,家里拿不出本钱,只好作罢。不得不继续着传统的,种植大田粮食作物为主的粗放式经营,所产下的粮食,眼下又卖不了几个现钱。

——典型的烂胞恶性循环……

实行土地承包那一年盖起来几间土坯房,过去已经三四个年头。因为手头钱紧,至今没钱买进木料,割不成门窗,一直还是二间“空闶阆”敞口屋白白空着,一家人挤住在西侧一间小屋里。夏季还好,“空闶阆”屋内搭个床铺,援朝、援越兄弟俩睡敞口屋。到了冬天,王援朝放寒假回家来,不得不去邻居一家大爷大娘家借宿。

其中,两个大间屋的前檩条,因当初建房时为贪便宜,从盗伐者手里购买的现下省道公路壕内偷伐的杨树,未等木料干透趁湿架上柁梁。连着几年没力量安装门窗支撑,檩条已经开始向下微驼。

到冬季学期地里农活儿不忙,往往隔几个星期,王援朝才回一次家。

每次回家,都是满满地驮上一自行车吃食。有白面、土豆和酸白菜,也有母亲给准备的干粮,和制作的几大瓶调和酱。

刚交农历十二月的一个星期天,已经一个多月没回家的王援朝,和银表在星期六下午上完两节课后,骑自行车回到家。

本想利用这次回家机会,准备把剩余最后一段时间所需的吃食带足。按计划,每人起码得带够五十斤白面,四十斤土豆,及酸白菜等。省得后半段时间往家再跑。

头一天回来的路上,看天色阴沉,怕是要下雪,两人约定好明个儿一早行动。再说了,“风雪不挡路”。即使下雪,也没什么大不了。

没想到,一场铺天盖地的大暴雪下在这个星期六晚上。

第二天早上人们起来发现,昨晚上的大暴雪把人家从外开的“风门”给堵死。起码足足一尺多厚。

——看风雪挡路不?

家人劝他们就不要着急去学校,等过几天,车辆和行人碾出路来再去上学,他俩却不听。

“不行。就是步行,今天也得赶到学校,不就是四十里路吗?”

于是,早早地吃过饭,趁早赶往学校,不耽误周日晚上上晚自习。

因为雪厚,路没碾通畅,只好放弃先前打算。每人只带够一两个星期的吃食,各自背着总共四五十斤重的生熟吃食,吃过早饭,上午十点开始步行往学校赶。

这雪下的,白茫茫一片,连行走的道路,和周围田地都分辨不出来。好在有突起的渠楞和高耸的树木作参照,二人负重踏雪向着西北方向,找准远方同样白雪皑皑的宝丰山峰目标向前行进。

“想想当年红军长征时,爬雪山,过草地,吃草根,煮皮带……背后还有国民党千军万马的围追堵截,这算什么苦?”

“此生有此番亲历,将来讲给我们儿子,是一种骄傲啊!”

“是的,常言道‘不吃苦中苦,难为人上人’吗!”

“还有‘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这才叫人生经历。对不对?我俩齐声唱个歌,一起来——”

“我们走在大路上   意气风发斗志昂扬  ***领导革命队伍

披荆斩棘奔向前方   向前进!向前进!  革命气势不可阻挡

向前进!向前进    朝着胜利的方向

革命红旗迎风飘扬   中华儿女发奋图强  勤恳建设锦绣河山

誓把祖国变成天堂   向前进!向前进   革命气势不可阻挡

向前进!向前进!   朝着胜利的方向

我们的道路洒满阳光  我们的歌声传四方  我们的朋友遍及全球

五洲架起友谊桥梁   向前进!向前进   革命气势不可阻挡

向前进!向前进      朝着胜利的方向

我们的道路多么宽广    我们的前程无比辉煌

我们献身这壮丽的事业   无限幸福无限荣光   向前进!向前进

革命气势不可阻挡     向前进!向前进!……”

……

一对乐天派,踏着冰雪一路高歌,反反复复,说说笑笑,走完乡村小道,踏过砂石公路,等走上国道,远远望见宝丰河穿过国道的那座大桥时,二人不约而同高呼:“到了!到了!看到胜利的曙光喽……”

就像几十年前英勇的红军战士,经过艰难险阻胜利到达陕北,三大主力胜利会师般高兴。

是的,过了一座桥不远,就是通往宝丰村的一条石子路,当地人称“牛羊路”。

此时,太阳迫近西山,通红通红,一个大圆盘似的浮在正西地平线。


  (https://www.24kkxs.cc/book/4251/4251084/11111108.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