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五十九本书
柳文像是听到了天大的笑话,嗤笑出声,
“小郎君,你可知你在说什么?亿万生民?便是当朝宰相,也不敢轻言此语!你一个……呵呵,凭何?”
柳武也忍不住开口道:“小郎君,非是我等不信,只是……此言实在骇人听闻。不知是何等法子,能有如此神效?”
赵子义不答,反而对旁边的福伯道:“福伯,去把我书房里那两本书取来。”
福伯应声而去,很快捧来两本明显经常翻看、边角都有些卷起的线装书,恭敬地放在桌上。
赵子义将书推向柳氏兄弟:“二位兄长可以先看看这个。”
柳文疑惑地拿起上面一本,念出书名:
“《氾胜之书》?”
又拿起下面一本,
“《齐民要术》?”
他翻了几页,脸上顿时露出鄙夷之色,将书往桌上一丢,语气更加不屑:“我当是什么旷世奇书!原来是这等农桑稼穑的‘贱业’之书!小郎君,莫非你说的活亿万人之法,就是让天下人都去种地吗?真是滑天下之大稽!”
“贱业?”赵子义脸上的笑容淡了下去,声音也冷了几分,“柳文兄长,没有这‘贱业’之人辛勤耕种,你读圣贤书时吃的粮食从何而来?你身上穿的衣裳原料从何而来?怎到了你口中,就成了‘贱业’?”
柳文被噎了一下,强辩道:“农事固然重要,但那是黔首本分!治国平天下,靠的是圣人之道,是经世之学!岂能沉溺于此等微末技艺?”
“哦?微末技艺?”赵子义站起身,走到窗边,指着外面繁忙的田野,
“那你告诉我,没有这‘微末技艺’造出的曲辕犁,庄户们耕田能否如此省力高效?
没有这‘微末技艺’总结的肥田之法,地里能否长出足够养活这么多人的粮食?
没有这‘微末技艺’打造的水车,天旱时庄稼能否得到灌溉?这些,难道不是实实在在的功绩?”
柳文梗着脖子:“这些东西,不过是些机巧之物,或许是庄里巧匠所为,与你一个稚童何干?焉知不是你为了笼络人心,故意将工匠之功揽于己身?”
赵子义转过身,目光锐利地看向他,忽然引用了李泰来当初评价他时说的话:
“柳文兄长,一两样新奇之物,你可以说是工匠巧思。但这水泥房子、取暖的铁炉、睡觉的火炕、还有你们坐的这桌椅……这一桩桩,一件件,涵盖衣食住行,样样都远超寻常,自成体系。
难道全天下最顶尖的工匠,都恰好集中在我这小小的庄子里了吗?还是说,我赵子义运气好到出门就能捡到这么多旷世图纸?”
柳文张了张嘴,一时语塞。赵子义列举的这些,确实无法用“巧合”或“工匠厉害”简单解释。柳武也陷入了沉思。
赵子义乘胜追击,语气带着一丝嘲弄:“至于你说我年纪小,不懂事。那我问你,柳文兄长,你今年二十有余,读了多少本书?”
柳文傲然道:“不敢说学富五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史记》《汉书》,也精读了十来本!”
“十来本?”赵子义点点头,走到书房一侧那排巨大的书架前,小手一一指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及三传)、《老子》、《庄子》、《韩非子》、《孙子兵法》、《吴子》、《司马法》、《六韬》、《三略》、《尉缭子》、《管子》、《商君书》、《吕氏春秋》、《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说文解字》、《九章算术》、《周髀算经》、《氾胜之书》、《齐民要术》……还有各类杂记、地理志、医书等等,共计五十九部。不敢说倒背如流,但任意抽取,皆可背诵讲解。柳文兄长,你觉得,我读的书,够不够多?有没有资格与你论一论这‘圣人之道’?”
他每报出一本书名,柳文柳武的脸色就白一分。等到那五十九部的数字出口,两人已是面无人色,额角见汗。
他们根本无法想象,一个七岁孩童是如何读完并记住这么多典籍的!这已非“神童”二字可以形容,简直是妖孽!
“不……不可能!”柳文失声叫道,声音都有些颤抖。
“不信?”赵子义随意从书架上抽出一本《礼记·曲礼》,递给柳武,“柳武兄长,烦请你任意起一句。”
柳武颤抖着手接过书,翻了几页,念道:“‘敖不可长,欲不可从,志不可满,乐不可极。’”
他话音刚落,赵子义便接口朗声背诵,不仅将后续章节一字不差地背出,甚至还就这一句引申开去,讲解了历代注疏的不同观点,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虽然稚嫩,却逻辑清晰,切中要害。
柳武又试了几处,赵子义皆是对答如流,甚至还能指出书中某些版本的讹误之处。
柳文柳武彻底呆住了,之前的傲气被击得粉碎,只剩下巨大的震撼和难以置信。
他们终于明白,眼前这个孩子,根本不能以常理度之。
赵子义背着手,踱步到他们面前,语气缓和了些,却带着更深的力量:“现在,我们可以心平气和地说话了吗?”
两人下意识地点点头,态度已是截然不同。
赵子义继续说道:“你们可知,去年那首在长安流传的《悯农》,是如何来的?”
柳武恭敬答道:“听闻是从长乐坊一家酒楼传出的,作者不详,但诗中所言‘粒粒皆辛苦’,确是至理。”
“那是我写的。”赵子义平静地说。
“什么?!”兄弟二人再次震惊。
赵子义便将当时因父亲浪费食物,心有所感,作下此诗,又巧遇孔胤达,得其赠言“器藏于身,待时而动”的经过简单说了一遍。然后,他语气带着一丝追忆:
“我的启蒙老师刘文静先生,在听闻此诗后,也曾一度沮丧,言其一生诗文,竟不及弟子三岁之作。”
他看着兄弟二人,缓缓吟诵道:“当时我对老师说:‘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一句出,柳文柳武身躯皆是一震!这开篇立意便极高!
“‘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当最后一句“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落下,柳文柳武仿佛被一道惊雷劈中,僵立当场!
这番话,彻底击碎了他们心中那点可怜的优越感和对“士农”等级的固执偏见!
柳文喃喃道:“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说得太好了!是我等……坐井观天,迂腐不堪!”他脸上满是羞愧,之前的桀骜荡然无存。
柳武更是直接起身,对着赵子义深深一揖到地,声音哽咽:
“小郎君……不,先生!学生愚钝,狂妄自大,不识真仙在前,多有冒犯,还请先生恕罪!今日闻先生一席话,方知天地广阔,学问无边!学生……服了!”
柳文也反应过来,连忙起身,同样长揖不起:
“先生大才,心胸如海,学生……心悦诚服!愿听先生教诲!”
这一声“先生”,叫得心悦诚服。
赵子义小小年纪,坦然受了他二人一礼,这才虚扶一下:“二位兄长请起。知错能改,善莫大焉。既然愿听,我便与你们说说,那‘活亿万人’的法子。”
他让二人重新坐下,神色郑重:“方才你们鄙夷的《氾胜之书》中,便记载了‘穗选法’,即选取强壮禾苗的种子留种,年复一年,优中选优,可使粮食品种渐佳,产量提升。此乃‘选种’之道。”
两人此时不敢再有任何轻视,凝神静听。
“然而,这还不够。”赵子义继续道,“天地万物,阴阳相合。不同的稻种、麦种之间,亦可相交,取其长处,去其短处,培育出兼具双方优点的新品种。
比如,一种稻子抗倒伏,另一种稻子穗大粒多,若能使它们结合,或可得一既抗倒伏又高产的新稻种。此法,我称之为‘杂交’。”
“杂交?”柳文柳武眼睛瞪得老大,这想法简直闻所未闻,却又隐隐觉得蕴含天地至理!
“当然,此事极难,需耗费数年甚至数十年心血,反复试验,方能有所成。但一旦成功,其利足以泽被苍生!”赵子义眼中闪烁着理想的光芒,“我欲在庄中划出专门的‘实验田’,由二位兄长牵头,招募细心庄户,专门从事此种苗选育、杂交试验。你们可愿承担此任?这或许清苦,或许漫长,但功在千秋!”
柳文柳武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激动和决然。与这“活亿万人”的伟业相比,个人的那点傲气算什么?青史留名,不再是虚无的幻想,而是可以通过双手创造的未来!
“学生愿意!”两人异口同声,再次起身,郑重行了一个弟子礼,“谨遵先生之命!必竭尽全力,不负所托!”
赵子义满意地点点头,唤来福伯:“福伯,在庄子南边向阳坡地,划出二十亩上好水田,作为‘农研实验田’,一应所需,优先供给。柳文柳武,全权负责此事。”
“是,郎君!”福伯恭敬应下,看向柳氏兄弟的眼神也多了几分尊重。小郎君三言两语,便折服了这两个傲气书生,真是神乎其技。
柳文柳武欣喜若狂,迫不及待地就要去查看田地。临走前,柳文再次向赵子义深深一揖:“先生今日点拨之恩,如拨云见日,文没齿难忘!先前狂妄,还请先生海涵!”
赵子义摆摆手,笑道:“去吧,把心思都用在田地里。记住,真正的学问,不仅在书本中,更在这天地万物之间。”
看着两人满怀激情离去的背影,赵子义轻轻呼出一口气。折服人才,就像熬鹰,需要耐心,更需要展现足以让对方信服的实力和格局。今天这一番“组合拳”,效果还不错。
(https://www.24kkxs.cc/book/4251/4251046/42199474.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