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九章 老房遇修缮 匠心守古味
深秋的老巷,落叶铺满了青石板路,踩上去沙沙作响。巷尾的老宅院是老巷最古老的建筑之一,如今住着一对年迈的夫妇——王大爷和王奶奶。最近,老宅院的屋顶出现了漏雨的情况,墙体也有些开裂,急需修缮。
"这房子都快一百年了,风吹日晒的,早就该修了。"王大爷站在院子里,看着漏雨的屋顶,愁眉不展。王奶奶也叹了口气:"可咱们年纪大了,也不知道找谁修,而且修缮老房子肯定要花不少钱。"
街坊们得知情况后,都赶来帮忙。张伟说道:"王大爷,王奶奶,修缮老房子我在行,我来帮你们修!"苏晚也说道:"钱的事你们不用担心,我们可以从'老巷记忆基金'里拿出一部分,再发动街坊们和游客们自愿捐赠。"
大家一拍即合,立刻行动起来。张伟先对老宅院进行了全面检查,制定了详细的修缮方案。"这老房子是明清时期的建筑,采用的是传统的榫卯结构,修缮时一定要保留原有风貌,不能破坏老建筑的特色。"张伟说道,"屋顶的瓦片要换成新的,但样式要和原来一致;墙体开裂的地方要用传统的方法修补,保证结实耐用。"
修缮工作开始了,街坊们都主动赶来帮忙。李叔负责搬运材料,张婶和几位老街坊负责给工人们送茶送水、准备饭菜,周先生则查阅相关史料,确保修缮方案符合老建筑的风格。
苏晚也没闲着,她在网上发起了"守护老巷古宅"的捐赠活动,还在展示空间设置了捐赠箱。游客们得知老宅院的情况后,纷纷慷慨解囊。"老巷的老建筑太珍贵了,一定要好好保护。"一位游客说道,捐了五百元。"我很喜欢老巷的氛围,希望老宅院能早日修缮完成。"另一位游客也捐赠了善款。
修缮过程中,张伟始终坚守匠心,对每一个细节都精益求精。有一次,工人师傅想用电钻代替传统工具,加快施工进度,被张伟拦住了。"不行,老建筑的榫卯结构很精细,用电钻容易破坏木材,必须用传统工具手工操作。"张伟说道,"虽然慢一点,但能保证老建筑的原有风貌,这才是对老巷文化的尊重。"
他还特意去乡下寻找老工匠,学习传统的修缮技艺。"老工匠们掌握着很多失传的技艺,只有向他们学习,才能真正做到'修旧如旧'。"张伟说道。在老工匠的指导下,他成功修复了老宅院的雕花窗棂和木门,让老建筑恢复了往日的风采。
陈爷爷每天都会来老宅院看看,给工人们讲老宅院的故事:"这院子以前是个大户人家的居所,我小时候经常来这儿玩,院子里的那棵石榴树还是我和小伙伴们一起种下的。"他还叮嘱张伟:"一定要保护好院子里的老树木,它们也是老巷的记忆。"
经过两个多月的努力,老宅院的修缮工作终于完成了。修缮后的老宅院既保留了原有风貌,又变得结实耐用。青瓦白墙,雕花窗棂,木门朱红,院子里的石榴树也枝繁叶茂,散发着生机。
王大爷和王奶奶看着焕然一新的老宅院,激动得热泪盈眶:"谢谢大家,没有你们,我们的房子也修不好。"王大爷握着张伟的手,"小张,谢谢你的匠心,把我们的老房子修得这么好,还保留了原来的样子。"
张伟不好意思地笑了:"这是我应该做的。保护老建筑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能让老巷的古味得以延续,我也很开心。"
苏晚看着修缮后的老宅院,心里满是欣慰:"老建筑是老巷的根,是传统文化的载体。守护老宅院,就是守护老巷的记忆,守护传统文化。"
周先生也点头:"这次修缮不仅修复了一座老宅院,更凝聚了街坊们的人心,让大家更加珍惜老巷的文化遗产。"
从此以后,老宅院成了老巷的又一个打卡点。游客们纷纷前来参观,感受明清时期老建筑的魅力,听街坊们讲述老宅院的故事。王大爷和王奶奶也热情地接待每一位游客,给他们泡上一杯热茶,分享老巷的往事。
苏晚知道,老巷的老建筑还有很多,需要大家共同守护。她决定成立一个"老巷古建保护小组",定期对老巷的老建筑进行检查和修缮,让老巷的古味永远流传下去。
(https://www.24kkxs.cc/book/4250/4250677/50216369.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