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1章


“果然有大志气!”陈衍点头。

他记得,《旧唐书·来济传》里,明确记载了这个时期的来氏兄弟,总结起来就是四个字——笃志好学!

笃志好学,有文词,晓音律。

以父死难,朝廷哀之,故得仕。

意思是他们不仅刻苦学习有文采,而且因为朝廷对其父为国殉难抱有同情,获得了入仕的机会。

事实上,两人即便家道中落,也算不上寒门子弟,若他们想的话,大可以通过门荫入仕。

不过,这样的入仕通常获得的官位非常低,而且大多是虚职,上升空间很小。

他们获得入仕机会后,又想参加科举,证明两人的志向远大,不满足于通过门荫入仕。

“大人谬赞了。”

来恒摇头叹息,“说是这样说,然而科举之路何其之难?”

“这不,我们兄弟二人来渭南县的图书馆,希望能研读更多的经史子集,不然的话,很难争得过其余士族子弟。”

来济附和道:“不错,我和兄长已经安顿好家人,倘若图书馆真有那么多藏书的话,我们就准备在渭南县长住一段时间了。”

科举之路很难......

陈衍眯了眯眼,摸着下巴,陷入沉思。

一路上他都没有再继续说话,反倒是先前不怎么开口的杜构,似乎对两兄弟的态度有所改善,跟他们聊得很高兴。

直到一行四人到达图书馆门口,来氏兄弟望着面前占地超过二十亩的三层建筑,震惊道:“早就听过图书馆很大,没想到这么大。”

来济背着行囊走了一路,此刻终于到达目的地,兴奋道:“这岂不是更好吗?”

“说明图书馆不是别人夸大其词,现在我相信里面存在许多珍贵的书籍了。”

“这不是裤裆着火,当燃吗?”杜构忍不住吐槽:“陈兄可是将我家、房家、以及其余关系密切家族,甚至包括皇室的书籍拿来复制了一份,书籍能少才怪!”

啊?

来济惊愕道:“这图书馆是陈大人开的?”

杜构觉得奇怪,“你不知道吗?”

“既然你清楚我们的身份,那你随便打听打听就可以知晓图书馆是谁开的了。”

“呃......”来济不好意思地笑了笑,“此前我们只关注了图书馆,倒是并未关注图书馆是谁开的。”

“两位大人。”来恒这时说:“我们还需要赶紧找一个落脚的地方,就先告辞了。”

“好,再会。”

“再会。”

望着两人离开,杜构转头道:“陈兄,你很看好他们?”

“看不看好,先不谈。”陈衍沉吟道:“杜兄,我早听说过科举很难,我想知道,这科举,到底是怎么难法?”

“......”

“怎么个难法?”

杜构想了想,说道:“这其实很难解释得清楚,有许多方面的原因存在。”

“首先,自身的学识、才华,定然要达到一定地步,否则,便会在层层考试中被刷下去,其次,可能还需要一点运气。”

“毕竟,连选拔的‘州试’都只有几个人能来到长安进行省试。”

杜构继续道:“打个比方,我要是像我父亲、房大人、魏大人这些人跑到一州参加州试,那一州的考生恐怕连来长安参加省试的资格都没有。”

“而且,这玩意还得看长相,若长相不过关,同样不行。”

“再之后,便是看出身家庭了。”

“我们大唐的科举制度说是广收天下人才,实际上,且不提贱业子弟,能通过科举入仕的寒门子弟,极其少。”

“贞观元年进行的科考,寒门子弟只有一个通过了‘明经科’,其余的,几乎全是来自家族之人。”


  (https://www.24kkxs.cc/book/4250/4250532/42583192.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