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K小说网 > 快穿:救世成神,但我是被迫的! > 第7章 古代屠村的败类7

第7章 古代屠村的败类7


加上体魄增强药剂,导致江锦辞不仅比起营养不良的同龄人高半个头。

就连行走坐卧、言谈举止、肤色身形也是一副世家才能养出来的样子。

更别提经历几个世界沉淀下来的独特气质,几几相加江锦辞如今也是十里八乡都知道的俊小子。

出名的是相貌,而江锦辞的聪慧被陈先生捂得死死的。

就连同学堂的孩子们都以为陈先生是看江锦辞长得好看,把他收了当干儿子。

更有好事者调笑江锦辞给陈先生的女儿当童养夫。

而江锦辞自己就知道藏拙,江父江母也不是喜欢炫耀的人,尤其是江父瞒得比陈先生还要紧。

一来是怕别人来沾江锦辞的福气贵气,影响江锦辞学习。

二来是怕江锦辞像自己看到的杂书里面那些个天才一样‘夭折’,伤仲永的故事比比皆是。

江父对此异常上心,自然也没几个人知道江锦辞异于常人的聪慧。

江锦辞对此却只是淡然处之。

毕竟遍历过几个世界,看过沧海桑田,听过喧嚣寂寂,早练就了波澜不惊的心性,任周遭如何议论,他自岿然不动。

随着时间的流逝,江锦辞也慢慢的开始捡到些野味,江父江母从一开始的惊讶到最后的理所当然,接受的非常的丝滑。

毕竟自家孩子天生命贵,老天爷都舍不得他饿着,时不时的都送些肉食给他补充营养。

自己夫妻俩也跟着江锦辞沾了不少光,甚至在后来江锦辞挖出一陶罐的铜钱和银子,江父江母也并不惊讶。

时间过得飞快,江家的日子过得也愈发的好了起来。

永康二十二年十一月。

江锦辞十岁了,在百家寨学堂上学已有三载。

陈先生思虑良久,终于在休沐的清晨,陈先生亲自到山脚的江家村造访江父江母,提及想带孩子去县里参加今年的院试一事。

而江家江父听到陈先生要带自家孩子去参加院试时,呆愣在原地。手中那把握惯锄头的糙手,此刻不自觉地在衣角上摩挲,眼神中满是犹疑;

江母停下手中正纳着的鞋底,针线悬在半空,脸上也浮现出纠结之色。

他们对自家孩子的本事再清楚不过,心底笃定这孩子若去应考,定然能中。

可一想到孩子这般年幼,要是早早便在功名上崭露头角,往后日子里,乡邻们人前夸赞,背后却难免议论纷纷。

这少年成名,会不会让孩子心性浮躁,反而耽误了长远呢?

两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嗫嚅着,一时不知如何作答。

陈先生瞧出他们的顾虑,目光炯炯,语气坚定地说道:“江老弟且放宽心!古人云‘鲤鱼之志跃龙门,金鳞岂能困于池中?’。”

“锦辞这孩子,在学问上就算是参加省试也是能拿下秀才的,岂是这小小乡野能长久束缚的?”

“如今这县考,便是他崭露头角的好时机。

若因担心他年少成名,便一直将他拘在这田间地头,那才是真的埋没了这难得的好苗子!”

是的,这个世界不同于蓝星古代。童生身份也是需要考取的,而童生身份的考取需要到县里参加县里的院试,通过后则获得童生的身份。

进而可以参加县考,获得秀才身份从而进入科举正途。

江父江母听了这话,心中一震,“金鳞”  二字仿若洪钟大吕,在心底不停回响。

他们相互对视,从对方眼中看到了动容。

是啊,自家孩子本就聪慧过人,若因害怕前路风雨,就将他困于原地,岂不是太过可惜?

就像那羽翼渐丰的大鹏,怎能因眷恋巢穴的安稳,就放弃翱翔天际的志向呢?

确定下来后,江家便忙碌了起来,收拾了不少要带的盘缠和物件,安排好田地里的活计。

此番江锦辞头回赴考,江父江母特意花了几十文钱,请了同村的亲房来照看家里。

也是江家近几年手头宽裕了不少,皆因江锦辞先前挖出的那只陶罐,以及时不时就捡到些宝贝。

这才有钱跟着自家孩子往县里走一遭,且住上个十来天。

要是以往那般情况,也只能由陈先生一人带着江锦辞去了,而夫妻俩只能在家里翘首以盼了。

乡里人问起为什么要去县里这么多天,还花钱请人帮忙照看田地时。

江父江母这次倒没打算藏着掖着,横竖考完试,十里八乡都会知道自家儿子考了童生。

索性大大方方说了实话:江锦纪要去应院试。

这话一出,村里人都直咂舌,背地里嘀咕江家夫妇怕不是魔怔了。

一个十岁的娃,竟要去考童生?莫说见过,连听都没听过。

可第二天,学堂的孩子们就带回来消息:‘陈先生给他们放了十五天假。’

第三天一早,一辆青布马车轱辘轱辘驶进江家村,停在江家院外。

陈先生和江锦辞掀帘下车,在村里人诧异的目光里,朗声邀江父江母同去。

江父江母攥着衣角,既紧张又激动地扶着四岁的小儿子江砚舟上了车。

马蹄扬起尘土,马车转眼消失在村口,留下满村人对着车辙印惊叹,这竟是真的!

“那娃才十岁啊!”  有人忍不住咋舌,“莫不是文曲星降世?”

江氏族老们更是红光满面,捋着胡须在祠堂门口打转:“十岁考童生,咱们江家村,怕要出个当官的了!”

众人之所以笃定江锦辞能成,全因陈先生。

二十多年前,陈先生可是县里十五岁就中了秀才的神童,只是后来谁也说不清他为何放弃科举,反倒窝在百家寨接了学堂的差事。

可这十里八乡的人都念他的好,上一任先生是个年近七十的童生,而陈先生这秀才,可是实打实的功名。

并且还是十五岁的秀才!十几年来,周遭三四十里的娃,多是经他启蒙识的字。

他亲自带江锦辞赴考,那必是十拿九稳。

“难怪先前总听咱家娃说,锦辞被陈先生留着当书童支使,原是三年前就拜师了!”  有人拍着大腿叹道。

江家村的人脸上,一半是羡慕,一半是按捺不住的兴奋。

这年头朝廷赋税重,庄稼人靠地里刨食,不过是勉强糊口。

若哪家有个三病两痛,攒下的那点家底转眼就空。

可村里若出个秀才,全村赋税在江锦辞还活着的时候能免三成;秀才本家更是全免,每月还有几十文钱的廪食。


  (https://www.24kkxs.cc/book/4250/4250484/42670994.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