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古代王朝屠村的败类14
龙骨水车更是省劲,几个人踩着踏板,清清亮亮的渠水就顺着木槽流进了干裂的田里,再不用像从前那样靠人力一桶桶往高处的田地里拎。
更让人惊叹的是他培育的新稻种。那稻穗比寻常品种长出一截。
颗粒饱满得像缀满了金珠子,沉甸甸地压得稻秆弯下腰,风一吹,田埂里便涌起金色的浪,连穗尖垂到地面的弧度都透着丰收的喜意。
秋收时,农户们挥着镰刀割稻,刀刃划过稻秆的脆响里都带着笑意。
粮仓的门被打开时,新谷的清香能飘出半条街,先是装得满满当当的大缸,接着是码到屋顶的麻袋,最后连院子里都堆起了谷垛,远远望去像座金灿灿的小山。
管粮仓的老吏每日清点,算盘打得噼啪响,脸上的皱纹都笑成了花:“往年一仓粮够吃半年,如今这新稻种加新农具,一仓能顶过去两仓还多!”
有老农捧着新打下的稻谷,放在嘴里嚼了嚼,眼里闪着泪光:“活了大半辈子,没见过这么瓷实的稻子,也没见过种地能这么省劲…… 江辅佐这是给咱们流离失所的百姓活路啊!”
田埂上,孩子们追着稻草人跑,裤脚沾着新谷的碎屑;
晒谷场上,妇人用木耙翻动着谷粒,阳光洒在金闪闪的谷堆上,映得人眼睛发花。
这满溢的丰收景象,比任何文书都更能让百姓安心 —— 在这晖阳郡,日子是真的有奔头了。
就连市集上的商贩,也敢敞开了吆喝叫卖。
有来投奔的能人曾在夜里登上城楼,望着满城灯火与城外连绵的田畴,感叹道:“赵统领和江辅佐治下,竟能在这乱世里辟出一片桃源,这般本事,放眼天下,怕是也找不出第二个了。”
这话传到江锦辞耳中时,他正对着地图琢磨海运漕粮的路线,闻言只是淡淡一笑。
他要的从不是什么 “桃源”,而是能在这乱世里扎下根、积蓄力量的根基。
如今看来,这晖阳郡,总算没辜负他的筹谋…..
永熙三十九年初,北风卷着雪粒掠过皇城,也吹来了朝廷最后的獠牙。
禁军主力先是挥师东进,将东边的起义军冲得七零八落;
旋即转头西征,又打散了西边的乱军。
扫清两翼后,数十万大军调转枪头,直逼南边的相较安分的晖阳郡 。
赵虎与江锦辞这块在乱世里扎下根的地盘,成了朝廷眼中最碍眼的钉子。
可谁也没料到,东边那些溃散的残部竟揣着一口气,在山林里悄悄聚拢;
西边被打散的义军也忍着伤,借着夜色往一处靠拢。
不过半月,两股人马竟汇作一处,再次扑向朝廷西线,连破五城,火光映红了半边天。
朝廷急得如热锅蚂蚁,不得不从南征大军里抽走三成兵力回援。
这边刚分兵,东边溃散的义军又像雨后蘑菇般冒出来,数万之众嗷嗷叫着扑向东部州府。
一时间,永熙朝的兵力被扯得七零八落,南征的压力骤减。
赵虎抓住时机,亲率晖阳军与朝廷平叛军正面硬刚。
新锻的铁甲在阳光下泛着冷光,改良的弩箭穿透了敌军的盾阵,不过十日便大获全胜。
回到晖阳郡那日,他翻身下马,第一件事就是拽着江锦辞往府衙跑,嗓门震得城砖都发颤:“子良,今日不醉不休!”
酒坛在案上码成小山,赵虎用佩刀撬开泥封,仰头灌了半坛,抹着嘴大笑:“那帮官军原以为咱是软柿子,没料到咱的投石机能砸穿他们的营寨!”
江锦辞浅酌慢饮,听他讲完战场细节,才温声道:“胜了该赏,让弟兄们都添件新衣,家里人也得沾沾光。”
那一晚,两人喝到月落星沉,干脆挤在一张榻上抵足而眠。
赵虎说起当年在府衙当差时,见百姓被苛税逼得卖儿鬻女的惨状,拳头攥得咯吱响;
江锦辞则聊起江家村的炊烟,说最初只想护着爹娘弟弟安稳度日。
窗外的雨水敲打着窗棂,两个出身迥异的人,在乱世里聊出了同一份沉甸甸的默契。
永康四十年七月,江锦辞衙府铺开卷宗,指尖划过一行行字迹:粮仓里的新谷堆到了梁顶,足够全军支用五年;
市集上的绸缎铺、茶叶行多了近百户,南来北往的行商在城里买地建房,单是商税就比去年翻了一倍;
兵甲坊新出的长刀闪着寒光,亲兵与百夫长穿上了铁甲,再不是当年那批穿麻布当战袍的糙汉子。
“该往西走了。” 江锦辞指着地图上晖阳郡隔壁的廉江郡的位置,墨笔在纸面轻轻一点。
赵虎正系着铠甲,闻言重重拍了拍他的肩膀:“哈哈哈哈,我等子良这句话已经等了一年了!”
如今晖阳军粮草丰足,兵甲齐整,正是扩充地盘的时候 。
早日收编南岳州各郡,才能在这天下棋局里落得更稳。
送别时,江锦辞送到城门下。赵虎翻身上马,黑马喷着响鼻,他回头大笑:“家里有子良在,我放心!”
江锦辞扬声道:“祝统领马到成功!”
大军开拔后,江锦辞坐镇晖阳,开始整饬军备。
骑兵营每日在城外演练奔射,马蹄扬起的烟尘遮天蔽日;
步兵队列着盾阵操练劈砍,木盾相撞的闷响震得地面发颤;
弓弩兵则在靶场练习齐射,箭矢穿透靶心的破空声此起彼伏。
演武场上,“锋矢阵”“偃月阵” 的旗号交替升起,连风里都浸着铁血气。
忙到暮色四合,他唤来络腮胡赵康:“带五百精骑,悄悄去趟皇城根下的百家寨,把我爹娘和砚舟接来,顺便看看陈先生是否还在百家寨,若是在的话一同接来。”
赵康如今早已不是当年那个只会拦路盘查的守城卒。
在江锦辞调教下,他不仅枪术精绝,更懂安营扎寨的门道,前些日子攻城时,还率亲兵率先攀上城墙,已是能独当一面的将军。
他抱拳躬身:“末将定护好江家亲眷,绝不有误!”
望着乔装后的骑兵队的身影没入暮色,江锦辞独自立在城楼之上,望着晖阳郡的万家灯火次第亮起。
从永熙三十三年离开百家寨算起,到如今永熙四十年,整整七年光阴,他终于把当初那支连账册都理不清的草台班子,打磨成了如今进可挥师攻城、退能凭险固守的劲旅 。
自赵虎打下晖阳郡以南直至海口的地盘后,凭借着自己‘发明’的那些新农具和新种水稻。
粮仓里的谷物堆得能撑过四个丰年,兵甲坊锻出的刀枪闪着慑人的寒光,各地流民还在源源不断地涌来,军队规模比初时扩张了十倍不止。
便是朝廷此刻再派大军压境,他也有底气与之掰一掰手腕。
心里有了这份笃定,才敢让赵康去接家人。
这些年,江锦辞在晖阳郡的一番作为,早已像长了翅膀般传遍整个永熙国。
他大兴农业,新培育的水稻亩产较寻常品种翻了近一倍,改良的新农具让耕种效率陡增,百姓们感念这份福祉,私下里都称他是 “神农转世”。
只是这 “神农转世” 的本事,江锦辞看得极紧。
新农具的图纸从不外流,打造技艺只传信得过的工匠;
新稻种更是管控森严 —— 并非他吝啬,而是这新种有个奇特之处。
当年收获的谷子若留种再种,长出的稻穗便会恢复普通水稻的模样,再也结不出那沉甸甸的饱满颗粒(水稻是这样哦,留种没用得买种子种)。
是以每年春耕前,农户们都需凭户籍到指定地点领取定额新种,由兵卒亲手登记发放,半点容不得私藏。
这般严防死守,本是为了保住晖阳郡的根基,却没料到反倒勾起了外界的好奇。来
往行商在酒肆茶馆里添油加醋地描述:“那江先生的稻子,穗子比胳膊还粗,一亩地能收三石粮!”
“听说他的犁不用牛拉都能跑,水车转起来比龙王爷降雨还灵!”
流言越传越玄,晖阳郡以外的人多半将信将疑。
可朝廷的通缉令却白纸黑字写得明白,将江锦辞列为通缉榜前五的反贼,画像贴遍各州府城门,罪名是 “妖言惑众,聚众谋逆”。
这通缉令反倒替他的传说添了把火,不少人私下嘀咕:“若不是真有通天本事,朝廷怎会如此忌惮?说不定真是神农转世,要革这乱世的命呢!”
于是乎,“江辞” 这个化名,成了永熙国大地上最神秘的传说。
有人说他是救苦救难的活菩萨,在晖阳郡辟出了世外桃源;
也有人说他是祸乱天下的妖人,用旁门左道蛊惑人心。
唯有江锦辞自己清楚,他既不是神,也不是妖,只是个在乱世里想护住一方百姓,顺便完成自己盘算的普通人罢了。
也正是这满天下的名声,连同那张高居通缉榜前五的并不像他的画像,像根无形的绳,日夜勒着江锦辞的心。
他太清楚,自己这 “神农转世” 的名头有多招摇,“反贼江辞” 的罪名又有多致命。
只要半点风声漏进百家寨,那些虎视眈眈的朝廷密探,定会拿他的亲人撒气。
是以这些年,他连一封家书都不敢递回。
哪怕是托最亲信的人带句话,都怕墨迹里藏着蛛丝马迹,更怕哪个环节出了岔子,让爹娘弟弟平白遭了祸。
偶尔在夜里想起江父江母,想起江砚舟当年伏案读书的模样,只能攥紧笔杆,把牵挂全写进那些规划军备的卷宗里。
是了,江锦辞早在入了学堂那年彻底把自己当做江家人了。
江父江母那一片赤城的亲情,让本就占了原身身体的江锦辞接受了他们的存在。
毕竟那数十年如一日的关心不是假的。
城楼下,田里的晚稻正沉甸甸地弯着腰,再过半月就能开镰;
市集上的吆喝声比往日更稠了,布庄的掌柜正站在门口招揽客人,银铺里的伙计敲打着新铸的铜钱,叮当声顺着风飘得很远。
他要护的,早已不只是江家村那一方小院,而是晖阳郡这满城烟火,这万家的灯火。
永熙四十年年底,赵康带着江家一行人抵达晖阳郡时,正赶上除夕的前一日。
江锦辞闻讯赶到城门口,就看见爹娘裹着厚实的棉袍,被江砚舟搀扶着下来马车。
而江砚舟已长成了挺拔的青年,褪去了脸上的稚嫩,此时正扶着鬓角染上些许花白的江父江母往这边望。
“锦辞!”
江母看清他的身影,再也忍不住,挣脱江砚舟的搀扶就扑了过来,死死攥着他的衣袖。
眼泪像断了线的珠子,哭得泣不成声,“我的儿…… 你这些年没声没息的也不知道给娘一封书信…… 娘以为再也见不到你了……”
你这个不孝子,一边哭着一边捶打江锦辞的胸口。
江锦辞任由着江母发泄,等到江母发泄完后,心疼的问江锦辞疼不疼时。
江锦辞才抱住母亲微微颤抖的肩膀,喉头哽咽,只能一遍遍地说:“娘,锦辞没事,这不接您二老来享福了吗?”
江父站在一旁,望着儿子身上那身利落的青色常服,看着他眉宇间沉淀的沉稳气度。
浑浊的眼泪顺着皱纹往下淌,却只是反复抹着眼角,嘴巴张张合合,最终还是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当年那个要调皮捣蛋,他日日牵挂的孩童,如今已是能撑起一片天地的模样。
“哥。” 江砚舟走上前,眼神里满是藏不住的崇拜。
“我就知道哥一定在做大事。” 江砚舟如今也二十二岁了,眉宇间有了几分江锦辞的影子。
安抚完江母后,江锦辞又走到江父面前,抱了抱江父真挚的道:“爹,这些年来照顾家里,辛苦了。以后就让锦辞来撑起这片天吧。”
江父调整了几次呼吸后才颤声道:“不不不,早在你捡到那大黑鱼后,江家的日子就过得很好了。
你走了后江砚舟也有了出息,你那画技他学了个十成十,家里顿顿都有肉吃呢。
爹早就知道你是个福星…..”
江锦辞耐心的听完江父的唠叨,安抚好情绪激动的母亲。
江锦辞才向江砚舟问起陈先生。
江砚舟闻言,从行囊里取出一枚温润的玉佩,低声道:“先生在你走后没多久,就说要去县里找他的师公,离开了京城。
(https://www.24kkxs.cc/book/4250/4250484/42670987.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