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80年代骗光全族积蓄的败类21
这些定格的瞬间,后来陆续登上了《人民日报》《羊城晚报》《鹏城日报》的重要版面,标题诸如《国产芯片获青睐!二十余家电器企业与启源产业园签约》《从依赖进口到自主供应,炎国家电产业迎来新机遇》,字里行间都透着对国产芯片突破的振奋。
签约仪式结束后,中央电视台、鹏城电视台的记者们又跟着江锦辞和研发团队,来到了产业园的芯片测试车间。车间里,几台自制的探针台正有条不紊地运转,屏幕上跳动着芯片的测试数据。
记者们架起摄像机,将镜头对准江锦辞和老张、小李、小王,一场围绕 “国产芯片研发故事” 的专访正式开始。
“张工,您是研发团队里资历最老的,当初跟着江总研发 ASIC 芯片,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 中央电视台的记者首先将话筒递给老张。
老张接过话筒,手指不自觉地摩挲着衣角,眼神里满是回忆:“最大的困难啊,还是机床改造。刚开始老大说要把普通机床改成能生产芯片的数控设备,我们几个老研究员都觉得不现实。
普通机床精度才 0.1 毫米,芯片生产要 0.005 毫米,这差了二十倍啊!可江总没放弃,天天泡在车间里,拿着机械图纸跟我们一点点拆解机床的传动结构,从齿轮咬合到丝杠精度,每个细节都抠得特别细。
有一次为了测试新设计的传动模块,我们在车间熬了三天两夜,老大比我们还拼,中间就靠两杯咖啡撑着,眼睛红得像兔子,也没说歇一会儿。
最后模块成功运转的时候,他才靠在机器上,笑着说‘你看,这不就成了’。”
说到这儿,老张的声音有些哽咽,他擦了擦眼角,继续道:“还有芯片设计,刚开始良率一直上不去,只有 70% 多,大家都快泄气了。
老大拿着测试报告,跟我们一起分析问题,从晶圆切割到封装工艺,一个环节一个环节排查,最后发现是探针台的接触压力没调好。
他亲自上手调试,手指被探针划破了都没察觉,直到血滴在测试板上,我们才发现。就凭着这股劲,咱们的良率才一点点提到 98%,这背后全是江总的心血啊!”
老张盯着稀稀拉拉的头发,一口一个老大言语里满是敬重,丝毫没觉得自己一把年纪称呼江锦辞为老大有什么不妥。
小王也凑过来,接过话茬:“有一次我负责的芯片测试模块出了故障,数据一直不稳定,我急得快哭了。老大过来,没批评我,反而坐下来跟我一起找原因,还安慰我说‘做研发哪有不犯错的,重要的是找到问题所在’。
最后发现是传感器的校准出了问题,他陪着我一起重新校准,手把手教我怎么判断数据的准确性。现在我能独立负责测试环节,全是老大教的。他不仅懂技术,还特别会鼓励人,跟着他,我们都觉得特别有奔头。”
记者最后将话筒递给江锦辞,问道:“江总,听团队成员说您为了研发,付出了很多,您觉得这一切值得吗?”
江锦辞看了看身边的老张、小李、小王,笑着说:“值不值得,不是我说了算,是团队的努力说了算,是国产芯片能替代进口说了算,是国内企业不用再看国外脸色说了算。
我只是做了我该做的,真正辛苦的是团队里的每一个人 ;老张熬红的眼睛、小李熬瘦的脸、小王手上的茧子,这些才是咱们国产芯片成功的关键。没有他们,就没有今天的启源芯片。”
采访结束后,这段对话很快就出现在了当晚的全国央视新闻和各地电视台的报道中。
画面里,江锦辞和研发团队站在机床旁,笑容真挚而坚定;镜头扫过运转的生产线和崭新的 ASIC 芯片,配着画外音。
“启源科技产业园的突破,不仅实现了中低端芯片的自主量产,更打破了国外设备的垄断,为炎国高科技产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而这背后,是一群科研工作者夜以继日的坚守,是江锦辞带领团队攻坚克难的决心……”
当晚,无数观众守在电视机前,看着这段报道,心里满是振奋。
江家村的族亲们围在江父江母带回来的彩色电视剧面前,看着屏幕上的江锦辞和研发团队,激动地讨论着。
江大海看着屏幕,眼眶通红,嘴里不停念叨:“好啊,好啊,光宗耀祖!光宗耀祖啊!”
新闻的最后,主持人激动的道:“江先生所带来的启源科技表示,已经将把普通机床改造的技术整理出来,贡献给国家,未来的五年炎国或将初步完成,从粮食大国向工业大国的转型.....
(https://www.24kkxs.cc/book/4250/4250484/42670959.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