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K小说网 > 快穿:救世成神,但我是被迫的! > 第196章 害死继母的败类65

第196章 害死继母的败类65


而江锦辞这边在连夜离开京郊庄子后,并没有回涂县而是去往洛州。

他没去州府拜会官员,反倒寻了处临洛水的酒肆住下,真正的开始享受起生活来。

每日晨起沿河岸散步,看商船往来、渔舟唱晚,兴致来了便点一壶米酒,就着河鲜慢悠悠喝到日落。

待了半年这才再次启程,东行至兖州时,恰逢秋雨连绵,谷场的麦子发了霉,农户们愁得直掉泪。

江锦辞正雇了牛车游泰山余脉,见此情景便多留了几日。

他用竹篾和油纸做了“便携晒谷棚”,临走前,他把《湿谷保存法》写好,连同当地的土壤样本一起寄回京城。

信里只提了句“兖州秋涝,此法可解民忧”,其余内容全是泰山日观峰的日出盛景。

年末,他在泰山脚下的道观过冬,每日与老道对弈、品茗,手札上一半是棋局批注,一半是梯田开垦的草图。

全都是看山时随手画的,临走前也一并寄给了明轩。

开春后,江锦辞搭了艘漕运船南下,沿运河直达扬州。

此时扬州城正举办花会,他每日穿行在街巷间,看琼花盛放,听评弹小调,累了就找家临河的茶馆歇脚,点一碟烫干丝、一壶碧螺春,能坐一下午。

一日茶楼品茗,巧遇隔壁包厢传来阵阵叹息。

原是几位瓷窑老板正为烧制贡瓷发愁,窑温难以掌控,十窑竟有七八窑出废品,眼看交货期限将至,个个急得嘴角起泡。

江锦辞端着茶盏踱步过去,温声询问缘由。

听罢原委,他随众人亲往瓷窑察看。见窑工们正对着满地支离破碎的瓷片唉声叹气,他俯身拾起片青瓷残片,指尖轻抚过釉面裂痕。

"可否借纸笔一用?"

他当即席地而坐,就着窑厂余烬在沙地上绘出"双孔通风窑"的草图,又取来当地常见的紫草、茜根,现场熬制出遇热变色的试温纸。

窑工按他指点改建窑炉,首窑成品便光润如玉,再无异色。

窑主们喜极而泣,非要赠股分红。江锦辞却只拈起一只素胚茶杯:"这枚杯胎骨匀停,留作纪念便好。"

当夜驿马驰往京城,信匣中除了窑炉改良图与试纸配方,还躺着几片琼花瓣,信笺上添了句闲笔:"扬州琼花正当季,焚香赏花时可用此杯。"

泛舟南下至越州,他迷上了当地的丝绸,便在蚕农家住了半月。

见蚕农缫丝时手指常被丝线割破,效率还低,便用竹片和麻线做了“卧式缫丝机”的模型。

离开时,他把缫丝机图纸制作法寄走,信里提了句“越州丝绸质佳,可设通商驿站”,其余全越州游历的趣事。

秋日游杭城,他在西湖租了艘画舫,每日随波逐流,看三潭印月,听断桥传说。

见渔舟夜航常迷方向,便用磁石和木盘做了“水罗盘”,又改良了渔网的网眼大小,让小鱼能漏过,实现“永续捕捞”。

渔民们要给他立牌位,他连夜溜了,只留下一封寄往京城的信,附着罗盘图纸和渔网草图,末尾写着“西湖醋鱼,暴殄天物!建议御厨修《烹鱼册》。”

第三年开春,江锦辞溯江而上,进入荆楚之地。

在江陵,他没去看闻名的岳阳楼,反倒钻进了城郊的山谷,据说那里有奇花异草。

偶然听闻山中隐者精通水利,他便带着自酿的酒水登门拜访,两人在山中小屋对饮三日,聊起长江水患,他随手画出“分洪导流堤”的图纸,提出“疏堵结合”的思路。

离开时,他把图纸和与隐者的对话记录寄回京城,信中说:

"此间云深雾绕,泉甘茶香,确宜颐养天年。善治水的隐士居处已标于图末,若来日朝中欲访贤,可循此径。"

至湘州,江锦辞逛遍了街头巷尾的小吃摊,迷上了辣味十足的臭豆腐。

在岳麓书院,他与学子们辩论“农商之辩”,提出“农为根,商为枝”的观点,还画出“南岭通商路图”,标注着从长沙经桂州至雷州的商道。

辩论结束后,他把商路图和自己的观点整理成文,寄给明轩,信里附了张湘州小吃地图,标着“这家臭豆腐最香”。

秋日深入湘西苗寨,他跟着寨民打猎、采草药,看寨医用土方治病。

见寨医药方混乱,便帮着整理出《苗疆常见病药方》,用简单的图画标注药材模样,又教寨民制作“草药香囊”驱蚊。

离开时,寨民送他一把镶嵌宝石的弯刀,他回赠了改良后的狩猎陷阱图纸,当晚就把药方和陷阱图纸寄往京城,信中全是苗寨的节庆趣事。

下一站,江锦辞抵达滇南。

这里与南诏国接壤,贸易繁忙却混乱。

他在边境小镇住了一月,帮着当地官员制定“互市规则”,规范交易流程,又画出“边境贸易集市图”,将不同货物的交易区分开。

闲暇时,他跟着商人去南诏国,看当地的橡胶树,收集了橡胶汁液,尝试制作防水胶鞋。

春日沿澜沧江南下至桂州,他见当地百姓因疟疾困苦,便推广“青蒿驱蚊法”。

又因当地甘蔗产量高,设计出“碾压式制糖机”,以及将甘蔗提炼成白糖的法门。

离开时,他把制糖机图纸、驱蚊法和作物种植要点,以及白糖炼制法寄回京城,信中附了张桂州山水图,说“此处四季如春,适合种茶”。

时光如洛水般静静流淌,明轩与萧煜每每收到从各州府驿站转来的信件时总要心绪难平。

那些随信附上的图纸与各种防治手段越是精妙,就越让两位人抓心挠肝。

暗卫们循着地址追查时,往往连茶肆的余温都触不到,只能对着新到的一封又一封书信徒叹奈何。

其余众人倒似已习惯了这从各地传回来的信件与牵挂。

便是江婉棠也渐渐懂得,兄长本就是天边流云般的性子。

她将各地的信笺仔细收在檀木匣中,只是在红缨枪舞到"回风拂柳"这式时,总会不自觉朝月洞门瞥去一眼,仿佛下一刻就会传来那声带笑的指点。

几度寒暑交替,转眼间江锦辞离开京城已五载。

这五年间,大晟王朝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新式农具已普及至王朝的每一个角落。

曲辕犁在江南水田轻巧翻耕,脱粒机在田地里隆隆作响,改良水车沿着各大水系昼夜不息。

番薯与马铃薯的推广更是让"家家有余粮"成为现实,大晟王朝王朝从此不再有饥荒。

去岁陇西大旱,八百加急文书尚未入京,各州粮车已首尾相接驰援灾区。

老刺史望着连绵车马热泪纵横:"这般盛世光景,老臣盼了一辈子啊!"。

漕运新制成效卓著。

标准化漕船在运河上川流不息,专职审计团队让贪腐无所遁形,漕运损耗从三成降至不足半成。

南粮北调畅通无阻,各地货物往来如织。

边军改制初见成效。五年轮戍制让边关将士真正扎根驻地,阶梯式晋升机制培养出大批寒门将领。

标准化训练使得大晟军力整体提升,边境防线固若金汤。

最令人称道的是税制改革。

货币税制已在全国推行,税银通过官办银号流转生息。

去年岁入较五年前增长六成,商贸规模翻了两番。

又是一年冬日,大晟皇帝的一纸《求贤》如惊雷乍响,顷刻传遍大晟疆域:

"朕闻昔者圣王治世,必访贤才于草莽。今有江卿锦辞,实乃国之瑰宝,济世奇才。

制新器以利耕织,献良种以裕仓廪,献新政于社稷,献…..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特颁此诏,恳请江卿回京。愿以三公之位虚席以待,赐入朝不趋、赞拜不名之殊荣。

另赐丹书铁券,世袭罔替,封地千顷,永免赋税。黄金万两,不过聊表朕心。"

与此同时,各个州府新建的"贤才阁"整日人流如织,其中陈列着水车模型、脱粒机、曲辕犁、卧式缫丝机、水罗盘…..

每件展品旁都悬挂着明黄绸带,上书"江公锦辞创"。

诏书所至,上至簪缨世族,下至山野樵夫放下砍柴的斧斤。

茶肆说书人拍醒木高声宣讲,村塾先生带着蒙童逐字诵读,连边关驿卒传递文书时都在马背上默记诏文。

这五年亲历的丰饶,让诏书上的每个字都落在百姓心坎上。

从北疆雪原到南海渔村,整个大晟的民心被一道诏书点燃,化作寻找贤者的燎原之火。


  (https://www.24kkxs.cc/book/4250/4250484/42154714.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