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1章


这个年代,根本没有什么科学,理化生这样的分类更是没有。科考还是以儒家诗书为主,很多读书人从几岁开始一心苦读圣贤书。

结果读了半辈子,却肩不能挑手不能扛,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哪怕考上了进士,到了地方为官,也要一点点摸索。像宗禹那样的实干派真是少之又少。

因此,要想培养出真正能够为君分忧的良臣能吏,还是要从教学上着手。

陈三宝在秘谏里写道:可采用现代教育模式,除了儒家经典外,另设理科,培养理科人才,发展科技。

毕竟,科技才是第一生产力么。

为了减轻国库的负担,建议官办学校可仅设三年到四年,三年的时间就能把很多生字认全了,此外连最起码的算数也会了。

就算不能出口成章,出去谋生也够了。以后读书人多了,对于政策的推广也方便了很多。

这三年,官府免束脩,但笔墨纸砚都要自备,三年毕业后如果还要继续进修,可进入官府兴办的更高一个等级的学府,当然了,下一个阶段就要收费了。

说到底,大周的物质发展水平有限,不可能真正让所有人都有学上,如果没有一定的经济实力的,就算惊才绝艳,三年之后想要更进一步也是难上加难。

针对这一点,陈三宝再次谏言:增设奖励制度,鼓励各地方招募赞助商。

奖励制度这个在明水实施很久了,制度已经相对成熟,陈三宝驾轻就熟,一条一条的把需要注意的地方都写了上去。

但招募赞助商这个则是个新鲜玩意儿,陈三宝也是联想到了现代的有钱人的慈善活动,他们会拿出钱来专门支助那些有潜力又家贫的学子,宣扬了自己的同时又得了善名。

大周并不缺有钱人,他建议鼓励各地乡绅能够共同成立一个基金,各家各户捐了多少钱都明确记账,然后及时公开,钱就存在当地的钱庄,需要的时候官府和各个乡绅以及学堂的管理者一起将其取出再分配。

陈三宝自觉这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好事,洋洋洒洒写了好多页,通过那小太监秘密的交了上去。

这次的武玄沣倒是反应挺快,也没拖延,第二天早朝便拿了出来,让群臣商议。

因为明水的成功经验就摆在面前,陈三宝觉得这应该是万无一失,零票反对、顺利通过的。

谁知道结果大出他的意料之外,那帮子老学究一个个全都跳了出来反对,理由也是让他惊掉了下巴:

“陛下不可,大周连年征战,国库正是空虚之时,别说兴办公立学堂了,光今年秋天西北的军饷都是东拼西凑发下去的,哪有还饿着肚子的时候就去办学堂的道理?

不说束脩全免,光是校舍的修建,夫子的费用,书本的成本,这哪哪都是要钱的,这么大一笔支出,国库真的拿不出来啊。”

说这话的不是别人,正是户部尚书杨云翼杨大人,这老家伙平时猥琐势利,但说到花钱,那精神头一下子上来了,像个护崽子的老母鸡似的,第一个跳出来反对。

“还请陛下三思,现在北地鞑靼蠢蠢欲动,不知是否还有一场硬仗要打,这要真的打起来,那可真是烧钱啊。

西南刚刚归附,那里的财政还没理正,产粮大省南平省等地也要休养生息,如何还能大规模兴建学堂?”这是武将出身长兴侯说的。


  (https://www.24kkxs.cc/book/4250/4250331/42782360.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