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祭祖·血脉的共鸣
除夕,终于在万众期盼中到来。
天色未明,四野还沉浸在浓重的墨蓝之中,只有东方天际透出一丝微弱的鱼肚白。柳塘村却早已苏醒。梆子声在寂静的空气中清晰地响过三遍,这是集合的信号。
秦浩然被秦远山早早叫起,换上了一身干净的深色棉袍。推开院门,清冽寒冷的空气扑面而来,让他精神一振。
只见巷陌之间,人都朝着一个方向秦氏祠堂涌去。
祠堂前的广场上,黑压压地站满了人。全是秦氏宗族的男丁,上至须发皆白、拄着拐杖的耄耋老人,下至刚刚束发、脸上还带着稚气的半大男孩。
无人喧哗,秦浩然按照秦远山的指点,站在属于他们这一支的队伍里,位置靠后。环顾四周,看到的是一个个或熟悉的面孔,在晨曦微光中显得格外凝重
。一种奇异的感受在他心中涌动:这些人与他,共享着同一个姓氏,追溯着同一个遥远的祖先。在这个极其重视血脉传承的时代,这种联系是如此强大而直接。
“咚——咚——咚——”祠堂内传来三声沉重的鼓响。广场上瞬间鸦雀无声。
祠堂那两扇大门被缓缓推开,里面烛火通明,香烟缭绕,仿佛另一个神秘的世界。
供桌之上,祭品琳琅满目,最显眼的是煮得半生、保持着完整形态的猪头和羊头,嘴里含着象征吉祥的红色剪纸,两旁是堆叠得高高的各式面点、糕饼,香炉里插着粗大的线香,青烟笔直上升。
族长秦德昌身穿最为正式的深色长袍,外罩一件玄色缎面马褂,神情肃穆,走到供桌前最前方。他先净手,从一个族老手中接过三炷已经点燃的长香,双手高举过顶,对着祖宗牌位深深三揖,然后将香插入硕大的青铜香炉。接着,他端起一杯酒,缓缓酹于地上,完成奠酒之礼。
随后,秦德昌展开一卷黄纸,那是早已写好的祝文。清了清嗓子,用带着浓重乡音语调,开始高声诵读:
“维大越永德二十七年,岁次乙卯,腊月尽日,孝裔孙德昌等,谨以清酌庶馐,敢昭告于列祖列宗之神位前曰:呜呼!追维我祖,筚路蓝缕,自陇西而迁于斯土,辟草莱,垦荒野,肇基创业,以贻子孙……”
祝文是文白夹杂的,有些词句对秦浩然来说颇为晦涩,但他大致能听懂内容:追溯秦氏先祖如何从遥远的陇西迁徙至此,历经艰辛,开垦土地,建立家园,繁衍后代,才有了今日柳塘村秦氏的枝繁叶茂。文中感念祖德浩荡,祈求祖先保佑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族泰民安、人丁兴旺。
秦浩然听着那悠长而古老的调子,看着前方密麻躬身肃立的族人背影,再望向祠堂深处那层叠的祖宗牌位,一种前所未有的历史纵深感攫住了他。这一刻秦浩然不再仅仅是一个旁观者,一个穿越时空的意外来客。
在这一刻,他仿佛被这股强大的宗法血缘的洪流所裹挟,真切地感受到了个人与宗族之间那种休戚与共、无法分割的联系。
这种集体仪式,绝非简单的形式,它是凝聚族群认同、强化内部秩序、传承文化和记忆的核心场域。个体的渺小与宗族的宏大形成了鲜明对比,却也在这仪式中找到了归属和意义。
祝文诵读完毕,秦德昌高喊:“跪——”
广场上所有人,如同被同一根线牵引着,齐刷刷地撩起衣袍前襟,跪倒在冰冷坚硬的土地上。
“叩首——”
“再叩首——”
“三叩首——”
额头触地,发出沉闷的声响。秦浩然也跟着照做。
隆重的祭祖仪式结束后,肃穆的气氛稍稍缓和。接下来是分胙,即分配祭祀用的肉食祭品。这同样是宗族活动中极具象征意义的一环。
族老们指挥着几个年轻力壮的后生,将已经分割好的猪肉、羊肉以及那些糕点果品,按照事先核定好的户数,一一摆放在祠堂前的长条案上。
分胙并非按人口,而是按户分配,体现了宗族对作为基本单位的家庭的尊重。但会根据家庭的贫富状况和人口多寡,在分量或部位上略有倾斜,以体现守望相助的伦理。
秦远山家分到了一条足有五斤重的五花肉和几块精致的米糕。秦远山地接过,脸上带着满足的笑容。
秦浩然跟在他身后,目光却不由自主地投向了村里那几户最为穷困的人家。接过那份虽然不算最多、但足够让他们过个有油水年的猪肉时,嘴里不住地念叨着:“祖宗保佑,族长恩德…”
这一幕,深深触动了秦浩然。这分到手的,不仅仅是一块肉、几块糕点,更是宗族共同体认同的象征,是福气的共享。
确保每一个族人,无论贫富贵贱,都能在一年最重要的节日里,沾上祖先的福泽,感受到集体的温暖。这种源于宗法制度的互助机制,在生产力低下的古代农村,有效地维持了基层社会的稳定。
(https://www.24kkxs.cc/book/4250/4250194/42959067.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