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 晨昏不辍声渐起
自初八那日,秦浩然的生活便进入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规律与宁静。每日清晨,当天边刚泛起鱼肚白,村中的公鸡引吭高歌之时,便已起身。
用木炭擦拭一下牙,然后用井水漱一下,略略擦一把脸,驱散最后一丝睡意,默默地吃完伯母陈氏准备的早饭。
与秦禾旺那颗飞向田野,向往着与伙伴们撒欢的心不同,秦浩然总是在三叔公那间小屋里。
上午的时光是属于三叔公的。老人的教学方式也依旧是传统的诵读与模仿。从《百家姓》到《三字经》,再到《千字文》,他念一句,秦浩然跟一句,声音在静谧的堂屋里回响。不同的是,秦浩然惊人的记忆力和领悟力逐渐显现。
往往三叔公只带读两三遍,他便能准确复述,甚至能联想到字句背后可能蕴含的浅显道理,有时提出的问题虽显稚嫩,却往往能触及核心。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秦浩然清朗的童音,与三叔公的领读,交织成一曲独特的晨诵。
三叔公偶尔会在他流畅背诵后,从喉咙里挤出一个简短的音节:“嗯。”这已是能给出的最高褒奖。
然后,便会布置新的背诵任务,或者开始讲解某个字的字形、字义,引经据典,虽只是片语,却也为秦浩然打开了理解汉字魅力的一扇小窗。
下午,则是秦浩然独自修炼的时光。三叔公扛起锄头下地,将这间飘着墨香的书房完全留给了他。秦浩然会先将上午所学反复背诵、默写于沙盘之上,直到滚瓜烂熟。
然后,他会翻开三叔公允许他翻阅的那些旧书,贪婪地辨认着每一个陌生的方块字,结合上下文,猜测它们的含义。
沙盘的沙沙声,成了午后最持久的伴奏。秦浩然沉浸其中,常常忘记了时间的流逝,直到夕阳的光线斜射进窗棂,在布满沙痕的盘面上投下长长的影子,他才恍然惊觉,该回家了。
而这一切,都离不开伯母陈氏默默的支持。自从秦禾旺明确表示不再读书,而秦浩然却展现出非凡的定力和天赋后,陈氏内心的天平,在母性的本能与对家族未来的考量之间,发生了微妙而坚实的倾斜。
依旧心疼自己的儿子,但也真切地看到了侄儿身上那点不一样,可能照亮整个家族未来的星火。
于是,在每日的饭食上,陈氏开始了不易察觉的偏袒。家里粮食有限,粥总是稀的多,稠的少。以往,稠薄的粥底会更多地盛给作为主要劳力的秦远山和秦禾旺。
但现在,那只粗陶粥碗递到秦浩然面前时,碗底的米粒明显变得密集、黏稠起来。有时,甚至会在他的粥碗里悄悄埋上半颗煮熟的咸鸭蛋,或是咸鱼块。
这种变化,敏感的孩子最能察觉。秦禾旺看着自己碗里清汤寡水的粥,再探头看看秦浩然碗里那几乎能立住筷子的稠粥,小嘴撅得能挂油瓶,眼里满是委屈和不平。
但刚想嚷嚷,就会被陈氏一个眼神制止,或者被秦远山一声低沉的咳嗽打断。次数多了,秦禾旺也似乎懵懂地明白,弟弟读书很辛苦,而且是自己做不到的事情,所以阿娘才会对浩然好一点。
这种认知,混合着孩子气的嫉妒和对读书这件事莫名的敬畏,让其最终选择了沉默,只是吃饭时,会把碗筷弄得叮当响,以此表达小小的抗议。
秦浩然将这一切看在眼里,整个家庭资源向其这个外人的倾斜。唯有以更快的进步,来回报这份恩情。
日子便在这晨钟暮鼓般的节奏中悄然滑过。春寒渐消,柳枝抽芽,田里的冻土也变得松软。秦浩然每日独自往返于家与三叔公小屋之间的身影,成了柳塘村一道新的、引人注目的风景。
起初,村里人只是好奇。看着这个身形单薄,面容沉静的半大孩子,走在村中的路上。有人会在背后议论起来:
“瞧,那就是远山家的侄儿,听说念书念得可好了!”
“啧啧,天天去三叔公那儿,雷打不动,比咱下地还准时。”
“听说三叔公都夸他呢,是个文曲星下凡的苗子!”
渐渐地,这种议论从背后走到了面前。当秦浩然路过井台、田间地头时,会有相熟的村民笑着打趣他:
“浩然小子,又去用功啊?将来中了秀才,可别忘了请叔喝杯酒!”
“认得那么多字了?来,给婶子念念,这官府贴的告示上写的啥?”
“嘿,小书生,走路慢点,别把学问颠簸没了!”
这些话语,有关切,有好奇,有善意的调侃,或许也夹杂着一丝羡慕甚至嫉妒。秦浩然通常只是腼腆地笑笑,并不多言,偶尔被问急了,才会用清晰的声音简单回答几句,举止得体。这更坐实了其沉稳有礼的名声。
学习名气,便在这日复一日的坚持和村民们的口耳相传中,如同春日里悄然生长的藤蔓,在柳塘村慢慢蔓延开来。
这名声,自然也传到了里正秦德昌的耳朵里。这位肩负着宗族未来的长者,对秦浩然的进展尤为关注。他不再只是从三叔公那里听取转述,而是开始时不时来瞅瞅。
有时,是在秦浩然上午跟着三叔公诵读的时候,秦德昌会悄无声息地踱进院子,站在堂屋门外,静静地听上一段。听着那童声虽稚嫩,却字正腔圆,背诵流畅,脸上会露出欣慰的神色。
有时,也会在下午过来,看到秦浩然正独自一人趴在桌上,对着书本,在沙盘上一笔一划地认真书写。
也不打扰,只是站在窗外,默默地看着。看着那孩子眉头微蹙的专注神情,看着沙盘上那些虽显稚嫩却结构端正的字迹,秦德昌的目光会变得深邃,仿佛透过这个刻苦的孩子,看到了宗族未来可能的一线光明。
会走进屋,随意地问上几句:“浩然,今日学了些什么?”
秦浩然会立刻起身,恭敬地回答:“回里叔爷,今日学《千字文》,三叔公讲解了‘宇’为四方上下,‘宙’为古往今来。”
秦德昌追问:“嗯,可知其意?”
“小子理解为,天地广阔,时空悠远,人生其间,当知渺小,亦当奋发。”秦浩然斟酌着用词,尽量用符合年龄的理解来回答。
秦德昌眼中赞赏之色更浓,他会拍拍秦浩然的肩膀,鼓励两句:“很好,戒骄戒躁,继续用功。族里等着你出息的那一天。”
然后,他会和三叔公在院子里低声交谈片刻,内容无非是关于秦浩然的进益、族里下一步的打算,以及那看似遥远却已开始隐隐筹划的,送往镇上正式学塾的事宜。
(https://www.24kkxs.cc/book/4250/4250194/42959061.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