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章 族心沸腾
暮春时节的柳塘村,在晨雾中若隐若现,宛如一幅正在缓缓展开的淡雅水墨画。近水如烟,田埂间的露珠在初升的朝阳下闪烁着细碎的光芒。村口那棵树,比秦浩然上月离家时更显郁郁葱葱,新生的嫩叶在微风中轻轻摇曳,沙沙作响,仿佛在低声诉说着对游子归来的期盼。
牛车缓缓驶入村口,三人身上还带着清晨赶路而粘上的露水。
而此刻,村子里早已不是往日的宁静,关于秦浩然在县学文会夺魁的消息,就像春日的柳絮,早已飘遍了村子的每个角落,在每一户人家的屋檐下生根发芽。
"来了来了!浩然回来了!"不知是谁先喊了一声,顿时,原本在田间劳作、在溪边浣洗的村民们都放下手中的活计,从四面八方涌来。
老妇人在围裙上擦着手,孩童光着脚丫奔跑,连平日里最是沉稳的老人们也拄着拐杖,急切地往前凑。整个柳塘村都为之轰动了,激起了层层喜悦与自豪的涟漪。
在秦家那座历经风雨的祠堂里,秦浩然将文会的奖品一一取出。当秦德昌和秦远山从他手中接过那刀上好宣纸,以及那套看似普通、却由县学教谕亲手颁发的笔墨砚台时,两人的手都抑制不住地微微颤抖。
良久,他才抬起头,洪亮道:"这可是县学教谕大人亲自奖赏的..."
他的话在祠堂中回荡,门外围观的族人们不约而同地发出由衷的赞叹。
族老们闻讯,更是喜不自胜,脸上的皱纹都舒展开来,像极了秋日里绽放的菊花。接连几日,祠堂那扇沉重的木门频繁开启,族中德高望重的老人们聚在其中,唾沫横飞地议论着,如何更好地培养这棵难得的好苗子。
族人看待秦浩然的目光,也悄然发生了质的变化。以往,是带着对读书人天然的尊敬,和对本家聪明后生的朴素喜爱。
如今,那目光中更多了一份近乎迷信的推崇与对未来的笃定期盼。
田间地头,灶台巷尾,人们私下议论着,仿佛秦浩然已经半只脚踏入了秀才的门槛,甚至连那遥不可及的举人老爷功名,也因这次文会夺魁而隐隐看到了希望之光。
秦浩然走过村中那条熟悉的青石板巷子时,遇到的族人无不停下手中的活计,露出格外殷勤甚至带点拘谨的笑容,仿佛他周身都笼罩着一层无形的文气,令人心生向往。
而身处这荣耀漩涡中心的秦浩然,却表现得异常平静。
文会上的掌声与赞誉,夫子的嘉勉,族人的欢呼,似乎都未能扰乱他内心的秩序。回到村里的第二日,他便恢复了往日的作息。
依旧黎明即起,就着熹微的晨光,诵读《四书章句集注》,声音清朗而平稳,如溪水流淌,不带一丝浮躁。白天则闭门苦读,研磨八股文章的结构与破题之法,将夫子指点的新得融入笔端。
晚间,他依旧会抽出时间去村东头的鸭舍转转,看看那些聒噪却生机勃勃的家伙。
族里严格按照李夫子缓缓图之的指点,成功孵化的第二批小鸭,已经顺利褪去稚嫩的绒毛,长出了灰褐色的硬羽。
它们在春日越发温暖的阳光下,于碧波荡漾的水塘里欢快地嬉水、啄食,发出嘎嘎的叫声,与田埂上青蛙的呱呱声相应和,奏响了乡村暮春最富生机的乐章。而远处,族人们共同耕种的稻田已是绿意盎然,禾苗在春风中起伏,长势喜人。
秦浩然站在塘边,望着眼前这派安宁祥和的景象,嗅着混合了泥土、青草的气息,心中一片澄澈安宁。
文会魁首,只是一个起点,甚至是科举漫漫长路上一次微小的检验。真正的挑战,是接下来的县试、府试、院试……那条通往“学而优则仕”的道路,更是布满荆棘。
外界的赞誉,如同塘面的微风,拂过便罢,若沉溺其中,便会乱了方寸,失了根本。
这日,又到了族中积攒的鸭蛋需要售卖的时候。秦德昌和秦远山照例套上那辆吱呀作响的老牛车,准备前往县上。
秦浩然因需添置一些夫子推荐的《诗经》注疏,便一同前往。
到了县上惯常摆摊的市集,刚将两大筐青壳鸭蛋摆开,便有相熟的老主顾过来打招呼。
“秦里正,又来卖蛋了?哟,浩然小子也来了!”一位常买鸭蛋的张大爷笑眯眯地看着秦浩然,目光里充满了赞许。
秦德昌脸上带着抑制不住的荣光,声音都比往常洪亮了几分:“是啊,张大爷,顺带孩子来买点纸笔。这孩子,读书刻苦,笔墨纸张耗费大。”
旁边一个卖菜蔬的摊贩好奇地探过头来问:“老秦,听说你们柳塘村出了个了不得的读书种子?在县里蒙生文会上拿了头名?可是真的?”
秦德昌胸膛挺得更直了,与有荣焉地拍了拍秦浩然的肩膀,声音带着无比的自豪,刻意扬高了几分:“没错!就是我这侄孙儿,秦浩然,景陵县蒙学魁首。教谕大人亲口夸赞,学问扎实,有古人之风。”他特意省略了蒙生二字,在乡人听来,这魁首之名更显响亮。
“嚯!真的啊!”周围顿时响起一片惊叹和艳羡之声,不少来赶集的百姓都好奇地围拢过来,打量着这个穿着补丁长衫、面容清秀、眼神沉静的农家少年,议论纷纷。
“了不得啊!这么小的年纪!”
“看着就一脸聪明相,目光清正!”
“柳塘村秦家,这下可要出名了!”
“文曲星下凡到咱们这地方了?”
这小小的骚动,引来不远处,一家名为食来酒楼掌柜的注意。这钱掌柜约莫四十岁年纪,生得面团团,一双眼睛透着生意人特有的精明。他踱步过来,先是看了看那两筐品相不错的青壳鸭蛋,然后又仔细打量了秦浩然几眼,眼中闪过一丝算计的光芒。
对着秦德昌拱了拱手,脸上堆起热情洋溢的笑容:“秦里正,恭喜恭喜啊!贵村出了这等文曲星,真是蓬荜生辉,山川增色!”
指了指那两筐鸭蛋,语气爽快:“今日贵村的鸭蛋,我食来酒楼全要了!价格嘛,就按市价一文一个。”
秦远山一听,脸上顿时乐开了花,连忙就要拱手答应。扯了扯秦浩然的袖子,压低声音,难掩激动:“浩然,听见没?全要了,你这名头真好用,以后卖鸭蛋都不用愁了。”
那钱掌柜话锋一转,脸上堆起更热情,甚至带点谄媚的笑容,看向秦浩然:“不过,在下有个不情之请,还望秦里正和秦小公子成全。
久闻秦小公子才高,在文会上才思敏捷,四座皆惊。能否请小公子移步敝店,为小店题诗一首,不拘长短,沾沾您的文气?
也好让往来客官都知道,我们食来酒楼,是连景陵县蒙学魁首都青睐的地方,题过诗、留过墨宝的雅处!”
心中盘算得精明,有这蒙学魁首题诗的噱头,稍加宣扬,酒楼的格调立马就能提升不少,吸引更多附庸风雅的士绅来谈论诗词,这买卖稳赚不赔。
秦远山和秦守业都觉得这是天大的好事,既能顺顺当当高价卖掉鸭蛋,又能显摆浩然的才华,给秦氏一族长脸,脸上满是期待与兴奋,目光灼灼地看着秦浩然,就差替他开口答应了。
然而,秦德昌在初始的欣喜之后,眉头却瞬间拧紧了一个疙瘩,脸色沉了下来。
(https://www.24kkxs.cc/book/4250/4250194/42959015.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