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K小说网 > 农门青云:全族赌我中状元 > 第111章 舌战群英

第111章 舌战群英


正方为首那个年纪稍长、约莫十六七岁的蓝衫学子,名叫赵睿,见内部商议得差不多了,出于礼貌,还是象征性地走到秦浩然面前,语气带着几分居高临下的敷衍:

“秦兄,不知对‘天成’之论,有何高见?我等方才商议,可引庄子‘庖丁解牛’、陆机‘文赋’中‘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等为例,强调灵感忽至、妙手偶得之境界。”

秦浩然睁开眼,目光清亮,并未直接回答,而是反问道:

“赵兄高论。然则,若反方以‘贾岛推敲’、‘杜甫语不惊人死不休’为例,强调‘苦心’为‘天成’之基,吾等当如何应对?须知,庖丁解牛,亦乃‘十九年’之功后,方臻‘以神遇而不以目视’之境。若无此‘苦心’积累,‘天成’之妙手,从何而来?”

一语点出了正方立论可能存在的薄弱环节——将“天成”与“苦心”完全对立。

赵睿闻言一愣,方才与众人商议,光顾着堆砌天才典故,确实未曾深入思考对方可能的攻击点。

仔细打量了一下眼前这个衣着寒酸却气度沉静的少年,收起了一丝轻视,沉吟道:“秦兄所言……确有道理。那依你之见?”

秦浩然平静道:“我方之‘天成’,非指凭空而得,乃指厚积薄发后,那‘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豁然贯通。

是‘读书破万卷’后,‘下笔如有神’的那份‘神’助。可将‘苦心’视为土壤积累,而‘天成’则是土壤中自然生发出的灵秀之花。

二者并非割裂,而是循序渐进之过程,只是我方更强调那最终‘贯通’与‘神助’的质变一刻,其难以言喻、仿若天赐的特性。”

这番论述,角度新颖,逻辑严谨,既守住了“天成”的立场,又巧妙地将“苦心”包容进来作为基础,避免了被对方攻击为“空中楼阁”。赵睿和其他几位正方学子听得眼中异彩连连,再看向秦浩然时,目光已大为不同,那份疏离感瞬间消散,取而代之的是惊讶与折服。

赵睿忍不住赞道:“妙啊!秦兄高见。如此一来,我方便可立于不败之地。”  其他几人也纷纷点头,开始围绕秦浩然提出的这个核心思路,重新调整和丰富各自的论据。

一个时辰的准备时间很快过去。辩论正式开始,由反方率先陈述。

反方六人依次发言,果然如秦浩然所料,大量引用“韦编三绝”、“凿壁偷光”、“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等强调刻苦努力的典故,力图将“文章”完全归于“苦心”经营的结果。

那个小神童林知润排在反方第三位发言,人小气势却不弱,声音清脆,引用了《礼记·学记》中“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来论证打磨的重要性,倒也引得几位士绅微微颔首。

轮到正方发言。前四位学子,包括赵睿在内,都按照商议好的策略,在引证天才事例的同时,着重阐述了“苦心积累”是“天成灵感”的必要前提和基础,将反方的论据巧妙地化用为己方的基石,场面一度被正方掌控。

终于,轮到了排在第五位的秦浩然。

稳步走到大堂中央,先是对着上首的耆宿士绅和周围的学子团团一揖,姿态从容,毫不怯场。然后抬起眼,目光清正,声音朗朗,如同玉石相击:

“学生秦浩然,谨代表正方,再陈‘文章本天成’之微义。”

“反方同窗屡言‘苦心’,言之凿凿,学生亦深以为然。然则,学生试问:天下苦心读书、悬梁刺股者,何止万千?何以独李太白能‘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何以独苏子瞻能‘嬉笑怒骂,皆成文章’?”

顿了顿,目光扫过反方学子,最后落在那个小神童林知润身上,带着一丝探究。

“盖因‘苦心’,乃是将璞玉置于案上,日夜打磨之‘工’。而‘天成’,则是这块璞玉内里天生所蕴之‘灵气’与‘纹络’!无‘工’,玉不显其华。

然无内在之‘灵气纹络’,纵有良工妙手,终日雕琢,终不过得一匠气之作,焉能成为传世之珍品?”

这个比喻形象而精妙,将“苦心”与“天成”的关系阐述得淋漓尽致。堂上诸位耆宿眼中都露出了赞赏之色。

“《文心雕龙》有云:‘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此情此意,由何而生?乃作者之性灵、之慧根,与天地万物交感而自然生发,此非‘天成’而何?

至于如何将这满山溢海之情意,形诸文字,缀句成篇,固然需要‘苦心’经营布局,推敲字句,然其最本源、最动人之处,仍是那最初感发于心的、仿若天赐的‘情意’与‘兴会’!”

引经据典,结合实例,层层推进,逻辑严密,不仅巩固了己方立场,更将辩论提升到了一个关于创作本源与艺术灵性的哲学思辨高度。

声音清越,侃侃而谈,那份超越年龄的沉稳与见识,让在场所有人都为之侧目。原本一些带着轻视目光的华服学子,此刻也收敛了神色,认真聆听起来。

反方几人被他这番论述逼得有些狼狈,试图反驳,却总觉得难以抓住核心。

轮到反方最后一人,那个小神童林知润再次起身。他小脸绷得紧紧的,显然被秦浩然的表现刺激到了好胜心。大声道:

“秦兄所言,看似有理,实则偷换概念!你将‘情意’‘兴会’归于天成,那我问你,若非平日‘苦心’读书明理,观察万物,积累学识,何来与天地交感之‘慧根’?

一个目不识丁的村夫,见山是山,见水是水,他能有‘情满于山,意溢于海’之感吗?他的‘天成’在何处?”

这个问题颇为尖锐,直接指向了“慧根”与“学识”的关系。

所有人都看向秦浩然,看他如何应对。


  (https://www.24kkxs.cc/book/4250/4250194/42958997.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