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章 报名府试
仁风书院文会上,秦浩然以其卓绝的才思,沉稳的气度,尤其是面对恶意攻讦时那番引经据典,不卑不亢的反击,彻底扬名沔阳府。
事迹如同长了翅膀,在茶楼酒肆、书院学舍间飞速流传各种名号不胫而走。
名声带来的不仅是赞誉,还有纷至沓来的关注,其中便不乏嗅觉敏锐的各色商人。他们如同闻到花香的蜂蝶,开始想方设法地接触秦浩然。接连几日,竟有数拨人通过各种关系,寻到了客栈,表达了资助之意。
这些商人,有的是本地绸缎庄的东家,看中其潜力,想提前结个善缘。
有的是钱庄掌柜,言语间暗示可以提供无息借款,只求留个名帖。
甚至还有一两家有适龄女儿的小商户,话语里透露出联姻的意向,直言若秦浩然愿意,愿资助他直至进士及第。
面对这些突如其来的好意,秦德昌深知拿人手短的道理,更明白这些商贾投资看重的是回报,若轻易接受,日后恐受制于人,平添许多麻烦。
大部分求见,都被他以浩然正在备考,不宜打扰为由,客气而挡在了门外。
也有几位是本地有些名望的乡绅,派了管家前来,言语间透着招揽之意,希望能将秦浩然这颗读书种子与自家家族联系起来,未来或可互为奥援。
对于这些人,秦浩然在秦德昌的陪同下,会礼节性地见上一面。对于对方隐晦提出的资助与依附,他既未一口回绝,伤了和气,也未轻易承诺,失了分寸。
清晰表明立场:“多谢各位美意。浩然此番赴考,族中已竭尽全力,目前尚可支撑。
且科举之路,关乎学生自身前程,亦关乎家族声誉,不敢假手于人,更不敢轻受厚馈,恐生怠惰之心,有负众望。”
话锋一转,留下余地,也彰显气度:“他日若浩然侥幸有所成就,诸位今日之情谊,必当铭记于心。届时若有所需,而浩然力所能及,定当登门拜谢,竭诚以报。”
话语不卑不亢,既拒绝了眼前的资助,又给对方留了念想和台阶,同时明确划清了界限,合作可以,施舍免谈。
几次下来,那些商人虽未达成目的,却也无不被这少年的气度和远见所折服,留下“此子非池中之物”的感叹,讪讪而去。
就在秦浩然应付这些外界干扰之时,李夫子他们到了!
原来,景陵县此次通过县试的童生共有三十余人,除了秦浩然早早动身,其余人在教谕的组织下,结伴而来,前日方才抵达府城。
一入住客栈,便听到了秦浩然在文会上大放异彩、舌战群儒的事迹,个个与有荣焉。
李夫子当即带着周文才等几名弟子,寻到了客栈。师徒再见,自是另一番感慨。
李夫子看着自己最得意的学生,听着秦德昌和秦远山补充叙述文会细节,尤其是听到秦浩然如何驳斥那孙允安时,抚须的手微微颤抖,眼中闪烁着激动与无比欣慰的光芒。
李夫子连连赞叹:“不矜不伐,临辱不惊,据理力争,维护的不仅是你自身的尊严,更是我农门学子的风骨!夫子以你为傲!”
在那等场合,面对如此恶毒的攻击,能保持冷静并给予如此漂亮的反击,需要何等的定力与学识底蕴。
一番寒暄过后,话题便迅速转入正题府试报名。
按照朝廷规制,参加府试的童生,需完成两项关键手续:
其一,廪生作保:需要找两名本府内在籍的廪膳生员,为考生作保,确保考生身家清白、无冒籍、匿丧、顶替等情弊。
其二,五人互结:需要找四名同样参加本次府试的童生,五人互相具结担保,一人违规,五人连坐。
李夫子早有准备,已与旧友王秀才联系好了。这日,便约在客栈见面,办理作保手续。
见面后,王秀才对秦浩然也十分客气,显然已听闻其名。按惯例,请廪生作保需奉上贽敬银,通常是二两银子左右。秦浩然主动取出两个二两的小银锭,便要递给李夫子和王秀才两位廪生。
秦浩然说道:“一点心意,不成敬意。”
王秀才看着秦浩然,笑道:“秦案首之名,我等如雷贯耳。能为秦案首作保,亦是缘分,这贽敬就免了吧。”
这话虽有客套成分,但也确有几分真心,结交一位潜力无限的才子,长远看比这点银钱更重要。
秦浩然没有心动,而是行礼道:“夫子,王秀才,规矩不可废。二位先生肯为我等学子作保,已是承担了干系,耗费了心力。此乃学生等应尽之仪,万请收下。若不受,学生心下难安。”
两位推辞不过,这才收下,心中对这位年少成名的案首评价更高了几分,不恃才傲物,知礼守分,难得!
李夫子带来的周文才等四人,加上秦浩然,正好五人,彼此知根知底,当场便填写了互结保单,各自按上手印。
手续齐备,前往府学衙门报名。报名处人头攒动,来自沔阳府下辖各县的童生排成了长龙。
缴验县试通过的证明、提交廪保和互结单据、填写亲供、领取考引……一套流程下来,饶是有人带领,也耗费了大半日功夫。
才拿到那张盖着沔阳府学政大印的考引,至此,才算真正拿到了通往府试考场的敲门砖。
报名之后,李夫子又召几位弟子,详细讲解了府试的流程与注意事项。府试通常遵循一个由核心正场与灵活复试构成的模式。
李夫子神色严肃道:“四月十日举行的正场,此场最为关键,决定去留!考题通常包括四书文,八股两篇、五经文一篇,外加试帖诗一首。
内容深广,要求严格,淘汰者也最多。唯有正场通过,名字被列入招复榜单,才有资格参加后续的复试。”
他指复试,场次不定,可能一场,也可能两场、三场。 复试形式灵活,可能考经义、策论、判词等,旨在进一步考察考生的综合实力。
有时,若学政大人觉得有必要,甚至会临时加考一场。所有场次结束后,综合正场与复试成绩,最终确定府试录取名单及名次,即‘府案首’、‘府前十’等。
“故而,诸生切不可因通过了县试便掉以轻心,府试之严谨、竞争之激烈,远胜县试!务必全力以赴,尤其是十日之正场,乃是根基!”李夫子谆谆告诫。
众人凛然受教。
(https://www.24kkxs.cc/book/4250/4250194/42958993.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