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章 府试-复试
府试正场放榜的狂喜与喧嚣尚未完全平息,府学衙门的告示便已贴出:所有正场录取者,将于三日后参加第一场复试。
这如同给刚刚松了一口气的学子们,又勒紧了一道弦。复试,才是决定最终排名,尤其是那万众瞩目的府案首花落谁家的关键。
这三日,秦浩然并未因正场头名而有丝毫懈怠。能通过正场的无一庸才,复试的考察角度更为刁钻,容不得半点马虎。
闭门谢客,将自己沉浸在经义注疏与策论范文之中,反复揣摩,查漏补缺。
三日转瞬即逝,第一场复试如期举行。考场气氛依旧肃穆,但经历了正场的洗礼,留下的学子们脸上少了几分茫然,多了几分沉稳与锐利。
再次步入的考院,气氛与正场时又有所不同。留下的学子数量锐减,彼此间虽无交谈,但眼神碰撞间,已能感受到那种较量之心。
复试,偏重经义与策论实务。经义部分,题目出自《尚书·洪范》,要求阐述“五行”(水、火、木、金、土)与“五事”(貌、言、视、听、思)之间的内在联系。
秦浩然沉着应对,引证丰富,将“五行”视为天道运行之常则,“五事”为人君法天修己之要目,阐述二者相感相应的道理,文章结构严谨,论述深刻,显示出远超同龄人的经学造诣。
随后是一道策论题,题目直指沔阳府的实际问题:“论沔阳府内漕渠年久失修,每至春夏水涨易致漫溢,如何兴利除弊,陈其方略。”
这道题,已超出了单纯书本知识的范畴,极大地考验学子对本地民生、水利工程的了解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秦浩然虽凭借前世的一些宏观认知和近期在府城的观察思考,从大方向上提出了“清淤以畅其流,固堤以御其涨,设闸以节其宣,预警以安其民”等数条方略,自觉也算言之有物。
却不知,同场之中,有一位名叫赵清川的学子,其家族世代居于沔阳府临河之乡,其祖父更是任职河泊所,对沔阳水系、漕渠利弊了如指掌。
赵清川自幼耳濡目染,于此道更是素有研究。他的策论,不仅完全涵盖了秦浩然的宏观建议,更是指出了几处关键河段,如“黑石湾”、“老龙口”等地特殊地形导致的涡流冲刷之害,并提出了极具针对性的“分流减势”、“筑月堤以挑流”等具体设计。
文中更是详细列举了可采用石工垒砌、埽工捆扎加固等传统河工技法,甚至连大致需要征调多少民夫、耗费多少石料、钱粮都能粗略估算一二。其方案之详实、数据之具体、操作性之强,明显更接地气,更胜一筹。
当第一场复试的榜单公布时,秦浩然的名字赫然位列第二,而那赵清川则凭借那篇出色的实务策论,高居榜首。
这个结果,如同一盆微凉的泉水,悄无声息地泼洒在因正场头名而有些灼热、甚至隐隐有些浮躁的氛围上。
景陵县的同窗们,如周文才等人,看到榜单时都有些愕然,面面相觑,似乎难以接受。
而一些原本就对秦浩然农门出身,年少成名心存芥蒂的学子,此刻则暗中交换着眼神,嘴角泛起果然如此、底蕴不足、昙花一现的讥诮神色。
秦德昌和秦远山挤在人群前头,看到第二的字眼,心头都是一紧。秦远山下意识地攥紧了拳头,脸上流露出不甘。秦德昌则微微蹙眉,担忧地看向身旁的浩然。
秦浩然看着那公示的篇策论,心中并无嫉妒,反而涌起一股强烈的求知欲。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赵清川的方案,正是建立在大量实地经验和家学传承之上,这是自己目前所欠缺的。
转过身,脸上带着一丝释然微笑:“诸位同窗,叔爷,大伯,赵清川兄台之策,立足乡土,数据详实,切中要害,读后受益匪浅。此次位列第二,心服口服!”
“学问之道,本就是见贤思齐,知不足而后进。赵兄在此道上,确为我师。接下来的复试,浩然定当汲取教训,全力以赴!”
这番坦诚豁达、勇于认输更勇于求知的态度,让原本看热闹的人,暗自诧异,不得不收起那点小心思,转而佩服这少年的气度与心性。连站在不远处的赵清川本人,闻言也不由得多看了秦浩然几眼,眼中闪过一丝欣赏。
紧接着,便是决定最终命运的第二场复试,也是本届府试的最后一场。
幸好策论在县试,府试,院试中占比不大。这场考试内容更为综合,几乎是对一名学子全面素养的考验:首先是对一段佶屈聱牙的晦涩经文进行解读,考验的是纯粹的经学功底与悟性。
其次是一篇律赋,题目为《漕渠赋》,要求紧扣漕运主题,文辞华美,对仗工整,格律严谨,考验的是文学才华与辞章功力。
最后则是一首即景抒情的试帖诗,要求捕捉考场窗外有限的春色,在严格的格律限制下抒发情怀,考验的是灵性与应变。
秦浩然彻底抛开了上一场的得失心。调整呼吸,将状态臻至最佳,全身心投入这终局之战。
经文解读,面对那如同天书般的文字,不急不躁,抽丝剥茧,结合上下文与历代注疏,直指其核心义理,阐发的见解既契合经典本意,又融入了自己的独立思考,言之成理,持之有故,令人信服。
《漕渠赋》更是他的舞台。他笔走龙蛇,开篇便以“国脉所系,南粮北输,千帆竞渡,万里通波”点出漕运之于国计民生的重大意义。
随后铺陈其历史沿革,描绘其“舳舻相接,牵挽如云”的繁忙景象,畅想其“润泽苍生,繁荣商贾”的巨大功用。
文辞骈俪华美,对仗工整精妙,气势磅礴恢宏,既展现了辞藻铺陈之功,又体现了经世济民之思,将一篇律赋写得既有文采,又有深度。
最后的试帖诗,他望着考场高窗外那一角有限的蓝天和偶尔掠过的飞鸟,灵机触动,诗句信手拈来,在严格的格律限制下,依然挥洒自如,将考场中的压抑与心中的广阔天地巧妙结合,才情灵性毕现无遗。
这一场,秦浩然发挥得淋漓尽致,三篇文章气韵贯通,如江河奔涌,再无丝毫滞碍,将他所有的积累、才华与悟性,都凝聚在了笔端,上交考卷,静待发榜。
当最终的综合成绩核算完毕,府学衙门郑重张贴出本届沔阳府府试的最终“长案”时,照壁前早已是人山人海,所有学子、家人、仆役乃至看热闹的百姓,都翘首以盼。
(https://www.24kkxs.cc/book/4250/4250194/42958989.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