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0章 回门
面对这位年仅十岁便已是秀才,而且编撰的札记在府城学子中风靡一时,声名鹊起的小舅子,不免有些自惭形秽,心中惴惴,生怕自己才疏学浅,在学问对答中露了怯,丢了面子。
然而,秦浩然的态度却让他很快放松下来。秦浩然举止从容,言辞恳切,眼神清澈,毫无少年得志的骄矜之气,是真的在与他平等地探讨学问,虚心求教,而非居高临下地考较。
秦浩然体贴地没有问及高深的经义,而是先从李景湛目前正在攻读的、准备下次县试,府试的课程内容入手,问起他平日读书时理解上的难点和困惑之处。
李景湛见秦浩然态度真诚,语气温和,便也渐渐放下心中的忐忑,将自己积攒已久,苦思冥想却不得其解的几处困惑,犹豫着说了出来。
比如《孟子》中某章句的深意如何把握,某段先贤注疏存在不同解读该如何取舍,乃至八股文破题、承题的一些具体技巧感到力不从心等等。
秦浩然认真听着,时而点头表示理解,时而微微沉思。
待李景湛说完,便结合自己在府学所学,以及刘夫子等师长的讲解,加上自己的思考感悟,条理清晰、逻辑分明地为他逐一解释、剖析起来。
这一问一答,深入探讨之间,李景湛心中的震惊越来越甚。
原以为秦浩然小小年纪中了秀才,或许有几分运气成分,或是仗着年纪小、记性好,占了便宜。
此刻他才真切地感受到,这位小舅子是真正有学问、有见地、有方法的!
其思维之清晰敏捷,对经典理解之深刻独到,学习方法之巧妙实用,远非寻常那些只会死记硬背、皓首穷经的学子可比。
自己那点因为年长和姐夫身份而产生的别扭和矜持,早已在秦浩然渊博的学识和真诚的态度面前烟消云散,取而代之的是发自内心的敬佩和强烈的求知渴望。
李景湛正沉浸在这种酣畅淋漓的学术交流中,想再提出一个关于《诗经》中“赋、比、兴”手法具体运用与区别的疑问时,偏房的门被轻轻推开了,秦远山探进头来,脸上带着憨厚而满足的笑容:
“浩然,景湛,没打扰你们说学问吧?天色不早了,你娘准备了些家常饭菜,吃了再回去吧?晚了天黑,路上不好走。”
李景湛这才恍然惊觉,抬头看向窗外,夕阳的余晖已将天际染红。不知不觉,他竟然和秦浩然讨论了近两个时辰!
只觉得意犹未尽,心中满是充实与不舍,这半日交谈所得的心得与启发,感觉比他自己关起门来埋头苦读半年还要多,还要透彻!
连忙起身,恭敬地对秦远山道:“岳父大人,是小婿与浩然相谈甚欢,竟忘了时辰,实在失礼。”
晚饭后,李景湛和菱姑拜别了秦远山夫妇,乘坐牛车返回镇上。
路上,李景湛依旧沉浸在方才与秦浩然讨论的兴奋与收获之中,对身旁的妻子菱姑由衷地感叹道:“娘子,你这弟弟,真乃奇才!天纵之资!与他一番交谈,真真是胜读半年书,令人茅塞顿开啊!往后…为夫只怕要厚着脸皮,常来柳塘村叨扰,向你这位弟弟请教了。”
菱姑依偎在夫君身边,听着他对堂弟如此不加掩饰的推崇与敬佩,心中自是甜蜜与骄傲交织,仿佛自己也与有荣焉。
她知道,堂弟的出色,不仅是他个人的荣耀,也为她这个嫁出去的女儿,在婆家增添了底气和光彩。
正月十五的元宵佳节,在孩子们提着简陋灯笼的嬉笑追逐声中,在家家户户碗里那象征团圆的“月半团子”的氤氲热气里,悄然度过。
村里的老人们围坐在火塘边,慢悠悠地给孙辈讲述着本地关于月半团子起源的古老年俗,声音苍老而悠远,仿佛能将人带回遥远的过去。
绚烂过后终归是平淡,团圆之后难免是别离。
年味儿如同村边那些渐渐融化、渗入土地的积雪,悄然消散在日渐温暖的春风里。
柳塘村的生活节奏,也重新回到了往日那种按部就班、辛勤劳作的轨道上。
正月十六,清晨。 寒意依旧料峭,呵出的白气清晰可见。村口再次聚集起了送行的人群,与年前秦浩然归来时的场景相似,却又带着不同的心境。
族人们将准备好的各种吃食,风干的鸭肉、咸鸭蛋、皮蛋...不停地往牛车上塞,仿佛要将家乡所有的味道都让秦浩然带去府学。
这次,护送秦浩然返回沔阳府学的,由秦德昌的儿子秦守业和秦远山亲自担任。
牛车上坐着四人,除了秦浩然和两位长辈,还多了一个背着简单行囊,脸上神情兴奋的秦禾旺。
他也要一同前往清河镇,正式开启他在崇文私塾的求学之路。
秦德昌和三叔公,站在送行人群的最前面,望着牛车上那两个年轻的身影,一个是家族寄予厚望的麒麟儿,一个是即将开蒙求学的秦禾旺。
他们脸上洋溢着欣慰与开怀的笑容,眼中却闪烁着期盼的光芒。他们在心里默默地告诉自己,一定要好好保重身体,努力多活几年,一定要亲眼看到浩然这孩子考上举人,光耀门楣,到时候,他们才能安心地闭眼,去向列祖列宗报喜。
牛车在尚未完全解冻的土路上缓缓前行,车轱辘压过那些未化尽的残冰,发出清脆碎裂声,打破了清晨田野的寂静。
秦浩然看着身边因为即将进入陌生环境而显得有些紧绷的堂哥,为了缓解他的紧张情绪,又开始熟练地“画饼”,语气轻松而充满诱惑:
“禾旺哥,放宽心。到了私塾,定要静下心来,好好跟着李夫子读书。夫子学问渊博,待人更是宽严相济,只要你认真听讲,勤勉用功,按时完成功课,日积月累,定能有所进益,考取秀才不在话下。”
想了想,说了些直击禾旺的软肋的话,带着更强烈的诱惑力:
“你想想,若是你用功读书,将来学业有成,有机会去府城参加府试,到时候,我做东,一定请你去沔阳府最好的酒楼,好好尝一尝咱们湖广地区都鼎鼎大名的‘沔阳三蒸’!
我跟你说,那粉蒸肉啊,选用五花三层,肥瘦相间,蒸得是入口即化,肥而不腻;那清蒸的鲜鱼,火候恰到好处,肉质鲜嫩滑口,筷子一夹就断。还有那蒸的时令蔬菜,最大程度地保留了食材本身的原汁原味,清甜爽口…
再配上香喷喷、热腾腾的稻米饭,用那蒸菜的汤汁那么一拌…哎,那滋味,真是给个神仙都不换!”
话音未落,旁边的大伯秦远山就忍不住“咕咚”咽了口口水,咂了咂嘴,一脸回味无穷地接过话头,声音洪亮地佐证:
“嘿!浩然说得一点没错,那‘沔阳三蒸’!去年我和里正沾浩然的光,尝过那么一回!我的老天爷,那味道,真叫一个绝了!
(https://www.24kkxs.cc/book/4250/4250194/42122882.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