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8章 后续
事关银子,所有人都格外上心。
开完会的第二天,大家都忙活开了。
会木匠活儿的汉子们翻出家里储藏的木材,对照着古方图样和张知节家的样品,叮叮当当地赶制茶具。
其他人也没闲着,先采了十来斤茶青试手,在张知节的指点下完成从萎凋到压饼的全套工序(张书教的)。
第一个实验茶饼终于在万众期待下出模了,热水一冲,那清冽的香气、醇厚的滋味,和张知节送给张村长家的茶叶品质一般无二,族老们悬着的心这才落了地。
待第一批茶具完工,张氏族人除了腿脚不便的老人,以及年幼的孩童外几乎倾巢而出。
张书他们原本以为山上只有五六十棵茶树,没想到由常年上山的老把式带路,竟在周围的山林里寻出一百多棵。
人多力量大,头天上山就薅了两百多斤的茶青,全都晒在祠堂后面的院子里。
张氏族人这番大动作自然瞒不过同村的其他人,总有些和外姓人通婚的人嘴不严实,没过多久,三源村的所有人都知道了这山上的野茶树能生钱了。
张氏族老原本的坚决不同意外姓人参与进来的,认为这是张氏的祖产,和这些二十多年前才迁过来的外姓人没有关系。
还是在张知节直言不讳的说,“不是我想替他们说话,大家都同住一个村,朝夕相处下,咱们靠着茶叶挣了银钱的事瞒不住。要是有人眼红,起什么坏心思,那······”
话未说完,族老们的脸色就变了。
茶树就长在那里,今日能防着外姓人,明日能防着外村人,可天长日久呢?
防得了一时,防不了一世。
他们终于还是松了口,外姓人可以参与采青,并且和张氏族人一样都是按斤数计费。
手快的壮劳力一天能挣十来文,就是十几岁的孩童最多也能得七八文。
至于关键的杀青、揉捻、压饼这些手艺活,则只传给张氏最嫡系的几房人,还要分工合作,各管一摊。
还有采青的钱不是现结,全都是记账,等卖了茶叶才能付钱,这一点所有人都一样。
张知节原以为这条件会劝退不少人,没想到丝毫没有打消他们上山采青的热情,基本都是家里老少齐上阵。
在这个年代,能找到一个赚外快的活,实在是太难了。
原本无人问津的野茶树顿时成了香饽饽,如今三源村的老老少少,哪个不是把茶树当眼珠子似的护着?
毕竟这些青翠的叶子,现在可都是能换来铜板的宝贝。
一时之间,三源村几乎所有人都动起来了,之前农忙的时候,他们是天不亮都到地头上忙活,现在则是成群结队的背着背篓上山采茶。
与此同时,张知节家门口开始时不时出现一搂柴火,或是一篮蔬菜菌子,或是一堆野果,自从全村都开始采茶后,这些东西就没断过。
张书耳尖,听到门口有动静就快步出门查看,奈何腿短,多数时候只能看见他们落荒而逃的背影。
几次逮住了人,当面多次拒绝无果后,张书也就听之任之了。
送来的东西也分了不少给张大牛家,要不然凭他们两个人根本消耗不掉。
这贡献茶方的效果比他们想象的还要好。
听罗大娘说,前些日子袁大娘又在众人面前贬低张知节,但是这次不但没有一人附和他,不少人还跟她吵得面红耳赤,说他们家捧碗吃饭,放碗骂娘。
连自家人都没帮着她说话。
袁家大儿子虽然在城里当掌柜,面上风光,实则一年到头也捎不回几个铜板。
反倒是其他几房要时常往城里送蔬果米面,倒贴不少。
其他几房早就憋了一肚子怨气,如今好不容易有个来钱的营生,哪肯让袁大娘坏了事?
若是张氏族人一气之下,不收他们的茶青可如何是好。
气得袁大娘那几天一直在家里骂儿媳,隔壁邻居听了,又当笑话一样讲给大家听。
这世道就是这样实在,利字当头。
这张氏制茶的营生逐渐步入正轨,螺蛳买卖也做得风生水起。
县城里张氏辣螺的名声的确已经打出来了,那日张大牛背着陶罐,按张知节教的那套说辞,挨个食铺推销。
那些掌柜们一听是“张氏辣螺”,有的表示要考虑考虑,有的当即就订下了,多的要了二十斤,最少的也订了五斤。
不过半日功夫,他们夫妻的日常售卖的一百二十斤定量螺蛳就被抢订一空。
总得算下来价格虽然比散卖低上一些,但也确实省事很多。
待到朱家人的手艺过关了,头回在县城卖螺蛳时,张大牛和朱海棠一道陪着去了他们原先常去的巷子。
不厌其烦的朝几日不见的老主顾们一遍遍的解释:“诸位,今日要跟大伙儿说个事儿,往后我们夫妻就不来这儿卖螺蛳了。”
说着把朱老大往前一让,“这位是我家舅兄,手艺都是我们手把手教的,烦请诸位认准这罐子上‘张氏辣螺’的纸招,味道保管分毫不差。”
他又补了句:“要是赶集,出门,走亲戚想解馋的,县里的马家食铺、十里香······这几家,用的都是我们供的货。”
听罢,老主顾们倒也不甚在意,只要那麻辣鲜香的滋味不变,谁来卖不是卖?
几个好酒的汉子已经盘算起来:下回请客去那些可以堂食的食铺,叫上两斤辣螺,温一壶老酒,滋味那才叫一个美啊!
比起县城朱老大的顺风顺水,镇上的螺蛳买卖开头几日着实有些磕绊。
原因之一就如张知节说的那样,镇上人手头上没有县里人宽裕,花个几文钱都要思虑许久。
第二就是负责叫卖螺蛳的朱老二嘴笨,没有将朱海棠教导的话术彻底施展开。
最后还是朱老头一锤定音,及时换了人,让朱老四顶上,在他的能说会道下,很快镇上的螺蛳生意也开始步上正轨,一天也能卖上四五十斤螺蛳。
头回见着铜钱哗啦啦倒在桌上时,朱家老小都看直了眼,连最稳当的朱老头记账的手都微微发颤。
好在日子久了,见多了也就淡定了。
只是每日朱老娘都不忘警告家里的媳妇,对于自家挣了多少钱,螺蛳的炒制步骤绝对不能往外说,否则全都滚回娘家。
每隔五日,朱家人便揣着账本和铜板去和张知节分钱。
他们很快也知道了三源村制茶的消息,原先他们只是觉得惊奇,这山上的野茶树他们村也有几棵啊,这制成的茶叶都是自家吃的,竟然还能卖钱?
接着从朱海棠嘴里知道了“内幕”,是张二郎为平息族人对他与朱家合伙螺蛳买卖的不满,将制茶方子无偿献了出来。
朱老头听罢当时就红了眼眶,他们朱家做着小本买卖,张知节却为此赔进去个金贵方子!
自此,朱家老小对张知节更是敬重有加。
每次分账时,总要多包些自家腌的酱菜、新磨的米粉或是割上几斤肉送过来。
朱老头更是常对儿孙念叨:“做人要知恩,咱们朱家能闯过难关,全托了张二郎的福。”
(https://www.24kkxs.cc/book/4249/4249992/43042976.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