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3章 商量


众人拾柴火焰高,不过一个下午,简易的新牛棚就立起来了。

望着后院牛棚里那五头安稳吃草的牛,张大牛和朱海棠对视一眼,仍觉得像是在梦里。

送走帮忙的乡亲和高青,两人强迫自己收回粘在牛棚里的视线,回屋取了新做好的面丝,去找张知节商量下一步计划。

没想到,竟还有一个更大的惊喜等着他们。

“二郎,这、这怎么行!”

张大牛看着递到眼前的房契和钥匙,像碰到烙铁似的连连摆手,脸上没有丝毫得了便宜的喜色,只有满心的惶恐与不安。

“你买的铺子,怎能记在我的名下?万万使不得!”

张知节将房契往前递了递,“我买下它,是为面丝生意打算,房契写你的名字,往后你与人谈生意,底气也能更足一些。”

见张大牛仍是一脸抗拒,张知节便露出几分难色,低声道:“大哥,我如今是官身,朝廷有律法,明令禁止官员经商。这面丝买卖,日后全靠大哥大嫂出面经营,这产业若记在我名下,反倒是个隐患。”

张大牛这才恍然大悟,双手微颤地接过那张房契,郑重保证:“二郎,你放心!这宅子虽写着我的名,但它是你出钱买的,那就永远是你的!大哥心里有数!”

张知节笑了笑,不打算与他争辩这些。

“有件事,还得劳烦大哥出面办理。”

“啥事,你说!能办的,我立马就去办!”

张知节拉开书案抽屉,取出两锭总重四十两的银子,推到张大牛面前。

“村头那座废弃的小磨坊连同旁边那块无主的小院,我想请大哥出面将其买下,往后就在那里兴建咱们的作坊。”

比起此时正在修缮的村中磨坊,村头张家附近那座小磨坊更加破败,连里头的石磨盘都早已被村人零碎搬走,只剩个空架子。

紧邻磨坊的,还有一处荒废小院,原主全家于几十年前陆续死于战乱和饥荒,房产便被收归村中。

制作白薯面丝,最费时费力的便是提取淀粉,人力蓄力最终还是比不过自然水力。

张知节虽然出资修缮了村中的那座磨坊,也不能占着这一点而长久占用,所以他们必须有自己的私人磨坊。

听张知节讲明白其中缘由,张大牛知道这是正事,便收下了银子,打算一会就去找村长批地,明日就找工匠修缮磨坊和搭建作坊。

朱海棠看着桌上的自制面丝,有些忐忑地问,“二郎,你看这面丝算是成了吗?”

张知节拿起面丝,用手指捻了捻,感受其硬度和干度,满意地点点头。

夫妻俩觑着他的神色,悄悄松了一口气。

张知节放下面丝,对朱海棠道:“大嫂,明日可否请朱大爷过来一趟?”

朱海棠一愣,随即难以置信地睁大了眼睛:“二郎,你的意思是?”

“眼下咱们正缺人手,若是朱家人得空···”

“有空!都有空!”朱海棠激动得抢先应下,最后一字甚至有些破音,生怕张知节改变主意。

“我几个哥哥眼下正闲着,随时都能来!”

这段时间,朱家有些发愁。

今年的螺蛳生意与去年相比冷清了不少,虽也有几十两银子进账,但收益足足比去年少了三分之一,明年恐怕会更少。

正如张知节早先预料的那般,做香辣螺蛳并非什么难事,一旦有人开了头,跟风者便来了。

去年还好,大家都认准了“张氏辣螺”这块招牌,可千人千味,城里酒馆的厨子毕竟是专业的,潜心钻研之下,总能调出些独特风味来。

如此一来,不仅朱家,连张大牛家今年的螺蛳生意也大不如前。

最直接的体现,便是螺蛳越来越难收了。昔日河滩上无人问津的东西,一旦能换钱,便成了人人争抢的宝贝。

甚至有人专程从四乡八村摸了螺蛳,直接送到城里的酒馆去,他们的货源自然就少了。

加之现在螺蛳旺季已过,朱家人口多,田地却有限,眼下又非杀猪的时节,的确是他们一年中最清闲,也最没着落的时候。

而张知节既然让张大牛停了螺蛳买卖,朱家明年自然也做不了了,那张氏辣螺的核心香料配方,终究是握在张知节手中的。

他愿意提携朱家,全看在张大牛的情面。

一旦他离了三源村前往洛都赴任,没有个三年五载怕是回不来的,那些配比的香料粉末也不可能保存那么久。

往年朱家兄弟倒是会去城里打短工,但是自从开始做生意,他们也看不上一日十来文的活了。

最开始的螺蛳生意,是朱海棠主动提了与娘家合作,她心里却总觉得自己占了小叔子便宜。

因此,面对这前景更好的面丝买卖,她纵使有心,也再不敢轻易开口为娘家争取机会。

没想到,张知节竟主动提了出来。

见朱海棠如此激动,张知节不得不提前提醒:“大嫂,这面丝生意不同螺蛳,我与朱家只能签雇工的契书。”

朱海棠神情微微一滞,可转念一想,却也觉得理所当然。

自家能得面丝生意的两成利,全凭张大牛是张知节的亲大哥。

若这面丝真如小叔子所言有那般收益,此刻让朱家入股,不是得了大便宜,而是平白得了个聚宝盆,这可真是不敢想。

她快速点头道,“应当的,我那几个兄弟别的不敢说,有的是一身力气,二郎你只管吩咐,他们定不会偷懒的。”

此事既已说定,张知节又顺势交代起原料采买的事情,让他们明日起就可放出风声,按一文钱一斤的价格收购白薯。

前年因卢家面丝作坊的兴起,靠近各个府城、省城的白薯市价,基本稳定在两文钱三斤。

但这并非天下通价,在北亭县这样偏僻小县,白薯多种在坡地田埂,算不得主要作物,多是农家自用,市价向来一斤不到一文。

张家一斤一文白薯的收购价,绝对足够了。

张知节又交代了一些细节,并与他们正式签订了契书,这才送走了对未来满怀憧憬的夫妻俩,一扭头就瞧见张书捧着两个棋奁走出房门。

她冲着桂花树下的石桌抬抬下巴。

张书:来一局?

张知节:来了来了。


  (https://www.24kkxs.cc/book/4249/4249992/42757572.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