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K小说网 > 重生78,从接手军工厂开始 > 第一百章 专门给领导挖的坑【大章求票】

第一百章 专门给领导挖的坑【大章求票】


“林默,”李振华大手一挥,兴致勃勃。

“走,带我们去你的车间看看!看看这些产品是怎么从图纸变成实物的!”

李振华显然不满足于只看成果展示,来都来了,自然更想深入了解红星研究所的生产一线。

“对,”王军也推了推眼镜,脸上带着好奇。“刚刚提到的那个实时传输系统和激光制导的核心部件,我很想看看它们在生产过程中是什么样的状态。”

“首长们,请随我来。”林默点点头。

一行人离开靶场,浩浩荡荡地返回研究所核心厂区。

林默亲自担任向导,首先带领大家来到了“启明星”微光夜视仪的生产车间。

车间门口挂着醒目的保密标识,有持枪警卫站岗。

进入内部,需要经过一道风淋室,除去灰尘。

车间内灯火通明,但光线经过特殊处理,避免影响对光极其敏感的微光管测试。

放眼望去,工人们都穿着统一的防静电白色工装,戴着口罩和手套,在各自的工作台前聚精会神地操作。

有的在精密装配像增强管的核心组件,有的在调试电路板,有的在利用专用设备进行光电参数测试。

整个车间非常安静,只有细微的工具声响和仪器运行的嗡嗡声。

“各位首长,这里是微光夜视仪的核心组装区。”

林默低声介绍,以免打扰工人,“我们采用了分级净化的设计,核心部件如像增强管,高压电源模块的装配在最高洁净等级的子区域内完成,并且所有关键工序都有详细的工艺卡片和质检记录。”

李振华和王军放轻脚步,仔细观看着工人们的操作。

年轻的女工在显微镜下,用比头发丝还细的金属丝进行焊接,老师傅们用精密仪器校准着光学透镜的焦距。

测试台上,夜视仪接上模拟光源后,显示器上呈现出清晰的绿色夜景图像。

“这些工人……技术水平很高啊。”王军副部长轻声赞叹,他看到不少工人看起来非常年轻,但手法却异常沉稳老练,明显是经过专门的培训。

林默解释道:“一部分是原红星厂的老技师,经验丰富,另一部分是我们从新招的大学生和技校生里选拔培养的,学习能力强,接受新知识快。”

“所里实行‘师徒制’和定期技术培训,秦老和我们几个技术骨干也会经常下来指导。”

秦怀民在一边补充道:“微光夜视仪涉及光学,电子,真空物理等多个领域,对工艺要求极高。”

“我们也是在摸索中不断改进工艺流程,比如这个高压包绕制工艺,就是八级钳工王铁柱同志带着徒弟们攻关改进的,良品率提升了近三成。”

跟在队伍后面的雷参谋,原本心里还对林默如此年轻就担此重任存有一丝疑虑。

此刻看着眼前这先进的生产场景和工人们专注投入的状态,忍不住低声对旁边的余参谋说:

“老余,看这架势,这林默……的确非常有能力啊,别的不说,这生产管理和质量控制,就不是一般人能搞起来的。”

“说句实在的,反正换我上去,肯定抓瞎。”

余参谋深以为然地点点头,目光扫过车间里那些他叫不出名字的精密仪器和工装夹具,感慨道:“是啊,光有想法不行,能把想法落地,变成稳定可靠的产品,这才是真本事。”

“刚才那个演示……现在看到这生产现场,我算是有点明白,他们为什么能搞出来了。”

两位资深参谋的态度,在目睹了车间的井然有序和技术工人的专业素养后,悄然发生了转变。

从最初的审视,怀疑,开始转向认可。

接着,林默带领众人来到了“点睛”激光半主动制导系统的生产与调试车间。

这个车间的保密等级更高,进入核心区域甚至需要临时申请权限。

车间内划分了几个功能区,包括激光器组装,光学镜头研磨与镀膜,导引头精密装配以及综合测试区。

在激光器组装区,技术人员正在惰性气体保护环境下,小心翼翼地将激光晶体,泵浦源等核心元件装入特制的金属外壳内。

旁边的工作台上,摆放着各种精密的光学调整架和能量测量仪器。

“激光的稳定性,光束质量和寿命是关键。”

林默指着一台正在测试的激光指示器样机介绍道。

“我们采用了特定的谐振腔设计和冷却方案,确保输出功率稳定,发散角小。”

“目前实验室样机的连续工作时间已经超过总部要求的标准。”

在光学镜头研磨区,几位老师傅正在操作研磨机,他们负责加工导引头内部复杂的棱镜和透镜。

“这些光学元件的面型精度和光洁度要求极高,直接影响到制导精度。”林默解释道,“目前主要还是依靠老师傅的手艺和经验,但我们正在尝试引入更精密的数控设备来替代部分人工。”

最让领导们感兴趣的是导引头精密装配区和测试区。

在这里,经过培训的工人将加工好的光学元件,激光探测器,信号处理电路等集成到不到一个暖水瓶大小的导引头壳体内。

装配完成后,会送到隔壁的测试区,模拟导弹飞行过程中的各种动态条件,测试导引头的捕获,跟踪和抗干扰性能。

李振华在一台正在进行抗干扰测试的设备前站了半天,看着屏幕上代表目标的信号点在模拟的复杂背景和干扰中依然被牢牢锁定,忍不住问道:

“这个抗干扰能力,能达到实战要求吗?”

听着首长发问,负责测试的技术员有些紧张,但还是站起来连忙回答:

“报告首长!根据我们目前的测试数据,在模拟的主要干扰模式下,系统均能有效识别并稳定跟踪目标,满足设计指标!”

闻言,李振华点点头。

王军则是更关心生产规模:“林默,这样的导引头,目前月产能达到多少?”

林默如实汇报:“由于部分精密部件还依赖手工和少量关键进口设备,目前小批量试生产的月产能大约在50套左右。”

“我们正在全力攻关相关部件的国产化和生产工艺的优化,计划在明年年中将月产能提升到200套以上,以满足‘风暴’火箭炮改型和其他潜在平台的需求。”

李振华沉吟片刻,对身边的秘书低声交代了几句,显然是在考虑如何协调资源,支持红星所扩大产能。

最后,林默带领大家来到了实时图像传输系统的研发与小型化试产区域。

这里与其说是车间,更像是一个放大版的实验室。

桌子上摆满了示波器,频谱分析仪,信号发生器等各种电子测试设备,线路板和元器件散落在工作台上。

一群以李卫国,赵志刚,陈建军为首的年轻技术人员正在激烈地讨论着什么,黑板上画满了复杂的信号流程图和数学公式。

“首长,实时传输系统目前还处于工程样机阶段,正在进行小型化和可靠性提升攻关。”

林默介绍道,“核心的压缩算法,调制解调模块已经实现了初步的集成化,但距离真正的装备化、批量化还有一段路要走。”

陈建军看到领导们过来,有些紧张地拿起一块比巴掌略大的电路板,上面集成了几块当时看来体积不小的芯片和一些分立元件。

“首长,这是我们最新设计的第二代图像压缩与传输模块的工程样板,相比第一代,体积缩小了40%,功耗降低了25%,在同样带宽下,图像清晰度还有所提升。”

李振华接过那块沉甸甸的电路板,端详着上面密密麻麻的元件和走线,虽然看不太懂,但能感受到其中凝聚的技术含量。

“好,好啊!就是要不断缩小体积,降低功耗,才能装到无人机上,才能实用!”他转向林默,语气郑重,“这个项目,必须加快!需要什么支持,直接打报告!”

王军看着对李卫国和赵志刚正在调试的一套多屏幕显示终端来了兴趣,那上面正分屏显示着来自不同模拟信号源的图像数据。

“这就是你们未来指挥所的雏形?”他问道。

“可以这么理解,王副部长。”林默点头。

“我们设想,未来的指挥中心,应该能同时接收并处理来自无人机、地面传感器,侦察兵等多种信息源实时回传的数据,形成统一的战场态势图,辅助指挥员决策。”

王军听得眼神发亮,连连点头:“信息融合,态势感知……林默,你脑子里装的东西,比我们很多人走得都要远啊!”

一连串的车间参观下来,领导们脸上的赞叹之色越来越浓。

他们看到了不仅仅是几件先进武器,更看到了一套从研发、试制到小批量生产的完整创新体系。

就在一行人沿着厂区主干道走向下一个预定参观点时。

路过了一片被高大围墙圈起来的区域,里面有几栋厂房正在加紧施工,脚手架林立,还能听到里面传来的施工机械声。

这个区域的安保明显更加严密,入口处不仅有警卫,还有专门的登记和检查岗亭。

“林默,这里是在建什么?”李振华部长停下脚步,好奇地指向那片工地,“看这保密级别,比刚才那几个车间还要高啊?”

林默顺着李振华手指的方向看去,脸上露出一丝笑容,坦然回答道:

“报告部长,这里是我们新规划的‘星火’通讯项目的预备车间和研发中心,计划年后正式开工建设和设备安装。”

“通讯项目?”王军副部长也来了兴趣,追问道,“你们红星所……还涉足通讯领域?具体是指哪方面的通讯?”

不仅是两位部长,身后的刘向前,赵建国,以及雷参谋、余参谋等人都露出了好奇的神色。红星所搞武器研发顺理成章,怎么突然又转向通讯了?

林默知道时机到了,他深吸一口气,开始详细解释,

“各位首长,各位领导,”林默的声音清晰而沉稳。

“我们规划的‘星火’项目,其全称是‘第一代模拟蜂窝移动通信网络及终端设备研制项目’。”

他顿了顿,看着众人脸上瞬间浮现的惊愕,继续解释道:“简单来说,就是研究和建设我们国家自己的,基于蜂窝技术理论的移动电话系统,并制造出对应的手持电话终端,也就是国际上已经开始出现的小型移动通讯设备,不用电话线。”

“移动电话?蜂窝网络?不用电话线?”

在场除了秦怀民等少数知情人,包括李振华,王军在内的绝大多数人都愣住了。

这个概念对于1980年初的东大来说,实在是太超前了!

目前固定电话都尚未普及,私人安装电话还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更不用说可以拿着到处走的电话了!

李振华皱起了眉头,下意识地问:“林默,这……这东西跟我们军工,关系大吗?是不是有点……跨度太大了?”他并非不信任林默,只是这个转向确实出乎意料。

王军却眼中精光一闪,他似乎捕捉到了什么,没有立刻发表意见,而是示意林默继续说下去。

林默不慌不忙,他知道需要说服这些决策者:“李部长,王副部长,各位领导,请容我解释。这个项目,并非一时兴起,而是基于我们对未来‘信息化’发展趋势的深度思考。”

“首先,从军事角度而言,”林默看向王军,“我们刚刚演示的‘察打一体’系统,其核心在于信息的实时、可靠传递。”

“无人机需要将图像传回来,指挥所需要将指令发出去,目前我们依赖的是自己搭建的专用无线电数据链,覆盖范围有限,抗毁能力也存疑。”

“如果有一套覆盖范围更广、更稳定,能够支持语音和数据传输的移动通信网络,那么对于前线部队的指挥协同,特种作战的通信保障、乃至整个指挥体系的扁平化和高效化,都具有革命性的意义!”

“指挥员甚至可以在移动的指挥车上,直接与最前沿的士兵、与空中侦察平台保持畅通联系!”

王军副部长听到这里,缓缓点头,眼神越来越亮:“有道理……如果每个排,每个班,甚至关键的单兵都能配备这样的移动通信终端,那么战场态势的感知和反应速度将得到质的提升!”

“尤其是特殊兵种。”

“这确实是‘信息化’不可或缺的一环!”他敏锐地意识到,移动通信技术可能是推进他心中构想的信息化作战的关键基础设施。

林默接着看向李振华和其他人:“其次,从民用和经济效益角度考虑,改革开放深入,经济活动日益频繁,人们对即时通信的需求会爆炸式增长。”

“固定电话的局限性会越来越明显,移动电话代表着未来的方向,市场前景极其广阔。”

“我们红星所如果能率先攻克相关技术,不仅能为军队提供装备,还能推出民用产品,创造巨大的外汇收入,反哺我们的军工研发。这与我们‘军转民’,‘以民养军’的战略是完全一致的。”

他顿了顿,加重了语气:“最后,从技术积累和国家安全角度。通信技术是信息产业的核心制高点之一,如果我们不能掌握自主技术,未来势必受制于人。”

“提前布局,投入研发,建立我们自己的技术标准和产业体系,意义重大而深远。”

林默一番条理清晰阐述,让在场众人陷入了沉思,仔细一想,这个看似“跨界”的项目,背后确实有着深刻的逻辑和巨大的战略价值。

李振华部长脸上的疑虑渐渐散去,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复杂的表情,最终化为一种无奈的苦笑和欣赏。

他摇了摇头,看着林默:“你小子……脑子里整天琢磨的都是这些东西吗?从枪炮到火箭,从夜视仪到无人机,现在又搞起移动电话了……还真是……没有你不敢想的!”

他话锋一转,带着几分豪气:“不过,你今天上午的演示,证明了你的想法往往能变成现实!”

“既然你觉得有必要,有价值,那就干!有什么困难,需要总部协调的,尽管开口!”

大家一听李振华这表态,心里都明白,部长这是认可了。

虽然觉得林默步子迈得太大,但联想到他之前创造的一系列奇迹,似乎又觉得理所应当。

只有刘向前和赵建国两人,在一旁憋不住,嘴角微微上扬,交换了一个“果然如此”的眼神。

赵建国还悄悄压低声音对刘向前说:“老刘,看到了吧?我就说嘛,林默这小子,屁股一撅我就知道……他肯定是故意带我们来这儿的!就等着李部长这句话呢!”

刘向前会意地点头,低笑道:“这小子,精得很!这是拿着鸡毛当令箭,不,是拿着部长的尚方宝剑,去砍最难砍的骨头!”

果然,林默一听李振华让他“尽管开口”,立刻打蛇随棍上,脸上露出恰到好处的“为难”神色:

“部长,您这么一说,我还真有个天大的难题,需要总部,尤其是您亲自出面协调才行。”

“哦?什么难题?你说。”李振华大手一挥,显得很痛快。

林默深吸一口气,说道:“就是这个移动通信网络,它需要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要建设覆盖城市乃至区域的基站网络。这些基站的选址,电力供应,线路铺设……都绕不开邮电局。”

他刻意停顿了一下,让众人理解这个词的分量,然后才继续道:

“部长,您也知道,现在的邮电局掌管着全国的邮政和电信业务,体系庞大,门槛极高。”

“我们红星所虽然有点名气,但说到底还是个地方性的军工厂,在邮电系统那里,恐怕……人家大门都未必让我们进去。”

林默苦笑着补充了一句:“民间都戏称,邮电局和电力局是‘两霸’,可见其……影响力。”

他这话一出,在场不少了解情况的人都倒吸一口凉气。

好家伙,林默这口开得是真不小!直接要动邮电局这块硬骨头!

邮电局在那个年代,是绝对的垄断部门,地位超然。

别说一个地方军工厂,就是很多部委单位,想协调邮电局办点事,那也是难上加难。

建设覆盖区域的基站网络?

这涉及到频率划分,土地征用,线路资源,电力保障等一系列复杂问题,没有邮电局的配合和支持,根本就是天方夜谭!

大家都愣住了,目光齐刷刷地看向李振华。

领导让你尽管开口,你还真敢开口啊!而且还是当着这么多人的面,直接把最硬的骨头抛了出来!

现场一时间有些安静。只有刘向前和赵建国一副“果然如此”的表情,强忍着笑意。

李振华部长显然也没想到林默一开口就是这么一个“王炸”级别的难题。

他愣了一下,随即看着林默那“真诚”而又带着期盼的眼神,不由得气笑了,指着林默道:“好你个林默!在这里等着我呢!我说你怎么这么痛快就带我们来看这工地!”

话虽这么说,但李振华脸上并没有真正的责怪之意,反而是一种“又被这小子算计了,但算计得让人服气”的复杂表情。

他沉吟了片刻,目光扫过那片正在施工的工地,又回想起上午那震撼人心的演示,以及林默刚刚关于移动通信与信息化作战关系的阐述。

最终,他重重地点了点头,语气斩钉截铁:

“好!这个硬骨头,我帮你啃!只要你的技术真的能搞出来,拿出像样的样机和可行的网络方案,我亲自去和邮电总局那边谈!”

“为了部队的现代化,为了你那个‘信息化’的未来,这个面子,我李振华豁出去,也要帮你争一争!”

“谢谢部长!太感谢了!”林默脸上瞬间绽放出笑容,连连道谢,心中一块大石终于落地。

有了李部长这句承诺,通往移动通信时代最难的一道行政壁垒,就算看到了打破的希望。

王军副部长也在一旁笑道:“林默,看来你早就计划好了,不过,这个项目意义重大,我们战略部也会关注,必要的时候,可以联合向上面打报告。”

最大的难题有了解决的希望,林默心情大好,接下来的参观氛围更加轻松。

中午,研究所食堂准备了简单却富有地方特色的工作餐,没有铺张浪费,但食材新鲜,味道可口。

下午,在研究所的会议室召开了一个小范围的座谈会。

林默代表研究所做了更详细的工作汇报,重点阐述了下一步在精确制导,无人机,微光夜视,移动通信以及新材料等领域的研发规划。

“好好干,我和王军部长在京都等着你!”

离开前,李振华笑呵呵的拍着林默肩膀鼓励道。

林默重重点点头:“多谢首长。”

会议结束后,李振华和王军带着满满的收获,乘车离开了红星研究所。


  (https://www.24kkxs.cc/book/4249/4249869/11111033.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