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8章 风声鹤唳咸阳城,暗流涌动待君王
坑杀方士的第二日,咸阳城像被一层无形的铅云笼罩,压抑得令人喘不过气。
昨日还车水马龙的街道,今日变得冷冷清清,行人稀疏,脚步匆匆,脸上带着难以掩饰的惊惧。
家家户户门扉紧闭,仿佛这样就能隔绝外面那股令人窒息的寒意。
唯有咸阳卫尉的巡逻队,甲胄鲜明,脚步声铿锵有力,规律地回荡在空旷的街巷间,每一次响起都像重锤敲在人们紧绷的心弦上。
恐惧,如同瘟疫,无声无息地蔓延。
人们不敢再公开议论朝政,甚至不敢在茶楼酒肆高谈阔论。
监国公子的雷霆手段,比最严酷的律法更能有效地让整座城市噤声。
焚书,已是惊世骇俗;坑杀,更是让所有人从骨子里感到寒冷。
朝堂之上,更是落针可闻。
早朝时分,百官肃立,却无人抬头敢与上首那位年轻的监国对视。
昨日还痛哭流涕、以死相谏的冯去疾和冯劫,此刻也只是形容枯槁地站在班列中,嘴唇紧抿一言不发。
劝谏?谁还敢?
昨日那些被拖走的方士,其中不乏与某些官员过从甚密者,如今怕是自身都难保,哪里还敢触怒那尊煞神。
然而寂静的表面下,暗流汹涌。
公开的反对消失了,秘密的串联却在阴影中加速进行。
一些与旧贵族关系密切的官员,以及部分心怀不满的宗室成员,开始频繁地私下走动。
他们不再寄望于劝谏,而是悄悄收集着将闾倒行逆施的罪证——从推行新政触动利益,到焚书毁弃“仙道”,再到如今骇人听闻的“坑杀术士”。
每一条,在他们看来,都足以让那位远在归途中的始皇帝陛下龙颜震怒。
“此子疯矣!竟敢行焚书坑儒之事!”
一处隐秘的宅院内,几位须发花白的老臣与宗室贵胄围坐,压低声音,语气却难掩激动与愤慨,“陛下求长生之心何其炽烈?将闾此举,无异于自掘坟墓!”
“不错!我等只需将这些证据一一呈上,待陛下回銮,必是雷霆震怒!届时,便是拨乱反正之时!”
“诸位稍安勿躁,还需忍耐。眼下咸阳城内,蒙毅那厮掌控兵权,不可轻举妄动。”
“哼,蒙毅不过一介武夫,愚忠而已!待陛下归来,看他还如何嚣张!”
他们坚信,将闾的所作所为已经触碰了始皇帝的绝对逆鳞,其败亡只是时间问题。
他们现在要做的,就是积蓄力量,等待致命一击的机会。
蒙毅确实在加强掌控。咸阳城门盘查愈发严格,宫城禁卫更是增加了三倍。
他每日亲自巡视城防、宫禁,确保万无一失。
这位刚正的将军,内心同样波澜起伏。
坑杀术士的场面,即便他见惯沙场血腥,也感到一种异样的冰冷。
他忠于大秦,忠于陛下,也选择相信将闾是为了大秦。
但将闾的手段之酷烈,用心之深沉,有时连他也感到困惑和一丝不易察觉的畏惧。
他不明白,为何要如此极端。
难道真不怕陛下怪罪?
但军人的天职和连日来对将闾行事风格的认知,让他压下了所有疑虑,只剩下绝对的服从。
他知道自己已经和这位年轻的监国绑在了同一辆战车上,只能向前无法后退。
似乎是察觉到了核心圈子的疑虑和外界的汹涌暗流,将闾在坑杀术士的第三天,秘密召见了他最为倚重的几人。
蒙毅、杜周,以及少数几位新提拔起来、绝对可靠的年轻官员。
没有长篇大论,将闾直接让人呈上了一些从方士府邸搜出的密信和记录,以及廷尉府连夜审讯的部分口供。
“诸位看看这些。”
将闾的声音依旧平静,却带着一种令人信服的力量,“这些所谓的‘方士’,并非都是一心求仙问道之辈。其中混杂了不少六国余孽派来的探子、死士。他们利用炼丹、传道的名义相互联络,窥探朝廷虚实,甚至试图结交朝臣,用所谓的‘丹药’加以控制。”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众人震惊的脸庞,继续道:“更有甚者,其心叵测,妄图将含有慢性毒药的‘仙丹’献于陛下,以达成其不可告人的目的。此等祸患潜伏日久,若不雷霆拔除,他日必成心腹大患。”
此言一出,宛如平地惊雷。
蒙毅和杜周等人面面相觑,眼中充满了惊骇。
原来焚书坑儒背后,竟还隐藏着如此惊天的阴谋!
虽然将闾并未拿出所有直接证据,但结合赵高案的前车之鉴,以及那些查抄出来的、确实可疑的物件和口供,他们心中的疑虑顿时消散大半,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后怕和庆幸。
“殿下英明!”
杜周率先反应过来,躬身行礼,“臣之前只以为此辈骗财害命,未曾想竟包藏如此祸心。若非殿下果决,后果不堪设想!”
蒙毅也抱拳道:“末将明白了。此等奸宄,确实当诛!只是……陛下那边……”
“陛下英明,待证据确凿,呈于御前,自有圣断。”将闾淡淡道,并未过多解释,“此事暂且密之,重点在于肃清余毒,稳定局势。”
众人心中稍安。
至少,监国公子并非真的疯了,他的行动有着更深层次的、虽然残酷但可以理解的理由。
就在咸阳城被政治风暴和血腥清洗搅得人心惶惶之际,城西的格物院,却传来了一丝令人振奋的消息。
“殿下!成了!成了!”
一名格物院的匠吏,捧着几张略显粗糙、颜色泛黄的薄片,激动地冲进殿内。
将闾接过那几张东西,仔细看了看。
这便是格物院根据他提供的思路,用破布、树皮、渔网等废料,经过数道工序初步制造出来的纸。
虽然质地不均,表面还有些粗糙,但比起笨重的竹简和昂贵的缣帛,无疑是巨大的进步。
他取过一支笔,蘸了墨,在纸上写下几个字。
墨迹晕染略快,但字迹清晰,确实可以书写。
“成本如何?”将闾问道。
“回殿下,若是大规模生产,成本可降至竹简的十分之一,甚至更低!”匠吏兴奋地回答。
“好!”将闾眼中闪过一丝光芒,心中一块石头落地。
纸张的出现,意味着知识传播成本的大幅降低,也为未来印刷术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他立刻下令:“加大投入,改进工艺,务必尽快提升纸张质量和产量。同时,着手研究印刷之术,先从泥活字开始。”
他知道文化的力量,才是真正改变帝国的基石。
为了对冲焚书坑儒带来的负面影响,稳定人心,将闾开始着手安抚民心。
他下令将查抄方士府邸所得的金银财物,除一部分充入国库外,剩余部分拨出来,用于赈济咸阳城中的贫民。
城门口设置粥棚,免费施粥,并派医者义诊收拢人心。
同时他再次强调新农具和水利设施的重要性,责令木官坊和水官衙门加快推广进度,务必在春耕前让更多百姓用上新的生产工具。
牢狱之中,赵高通过买通狱卒,得知了外界发生的一切。
焚书,坑儒,朝野震动,官员噤声,旧贵族蠢蠢欲动……
每一条消息,都如同甘露,滋润着他干涸的心田。
“哈哈哈……焚书坑儒!好!好!好!”
赵高在阴暗潮湿的牢房里,放肆地狂笑,声音嘶哑而尖利,如同夜枭,“将闾小儿,你真是自寻死路!烧了陛下的仙丹,杀了陛下的仙师,你以为你还能活多久?陛下回銮之日,便是你的死期!”
他仿佛看到了希望的曙光,看到了自己翻身的机会。
旧贵族的串联,让他坚信反对将闾的力量正在积蓄。
他开始绞尽脑汁地思考,如何能在始皇帝回銮后,抓住机会戴罪立功,甚至重新获得嬴政的信任。
他相信只要自己不死,就还有机会。
就在咸阳城内暗流涌动,人心各异之时,一骑快马带着风尘仆仆的气息疾驰入城。
“八百里加急!上郡急报!长公子扶苏,已离开上郡,日夜兼程,不日将抵咸阳!”
消息如同一块投入沸水的石子,瞬间激起更大的波澜。
扶苏,这位以仁厚贤名著称的长公子,素来与儒生亲近,与方士一派也并无太多瓜葛。
他的突然归来,无疑给原本就复杂微妙的局势,增添了更多变数。
那些反对将闾的旧贵族和宗室,仿佛看到了救星。
他们立刻行动起来,秘密派遣心腹,出城迎接扶苏,并准备了一份精心炮制的奏章,详细列举了将闾“监国期间的种种‘暴行’”,力劝扶苏“为民请命,拨乱反正”。
他们希望借助扶苏在朝野内外的声望和影响力,联合起来共同对抗将闾,甚至逼迫始皇帝废黜这位“倒行逆施”的监国公子。
咸阳城,风雨欲来,暗潮汹涌。
每个人都在等待,等待着那位帝国至尊的归来,等待着最终风暴的降临。
(https://www.24kkxs.cc/book/4249/4249357/11111095.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