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K小说网 > 铁血少帅:华夏山河寸土不让 > 第131章 优势在我

第131章 优势在我


民国十九年,九月三十日。

南京,黄埔路官邸。

华美厚重的丝绒窗帘并未完全拉拢,一束惨白僵硬的秋阳斜斜刺入,恰好照亮了地毯上那一摊新溅的、如同泼墨血泪般的碎瓷片,与周遭奢华的紫檀木家具、古玩字画形成一种无比刺眼的荒诞对照。

空气凝滞得如同墓穴,浓烈的雪茄烟气和一种无声的恐惧交织在一起,压在每个人的胸口。

何应钦、陈诚、杨永泰、孔祥熙、陈果夫、陈立夫、戴笠……

南京政权的核心要员们悉数在列,却无人出声,如同泥塑木雕,目光或低垂、或游移,小心翼翼地窥视着那个背对众人、立于巨幅军事地图前的消瘦身影。

“不可能!绝对……不可能!”

常委员长猛地转过身,他的声音因极致的愤怒和一种被背叛的刺痛而扭曲、尖利,打破了死寂。

“于右任、林森、邵力子…他们怎敢?!

党国的元老,总理的信徒!

竟敢如此背弃主义,附逆叛变?!

他们对我…对中央的忠诚何在?!”

无人应声。

回答他的,只有窗外树上乌鸦凄厉的啼叫。

“娘希匹!”

他猛地一挥手臂,又将茶几上一只乾隆年间的青花盏扫落在地,碎裂声惊得众人一颤。

“亏我还一直给他送钱!

稳定东北,维系统一!

张汉钦!黄口小儿!欺我太甚!

他这是鸠占鹊巢,是要把我…把中央往死路上逼!”

他的目光扫过众人,仿佛想从这群沉默的部下脸上找到答案,找到一丝同仇敌忾的底气,但看到的更多是躲闪和惶惑。

“完了…全完了…”

他的声音忽然低沉下去,带上了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和绝望,

“他们这不是割据,这是要另立中央,是要从根本上…要我的命啊!”

“乱臣贼子!”

他猛地抬头,眼中布满血丝,声音再次拔高,却更像是一种虚张声势的嘶吼,

“人人得而诛之!”

长时间的、令人窒息的沉默。

最终,军政部长何应钦硬着头皮,上前一步,声音干涩地开始汇报,仿佛在念一份悼词:

“主席,当前形势…甚为严峻。

根据最新确报,除我中央直接掌控的苏、浙、沪、皖、鄂、闽、赣七省市,及何键的湘省态度尚算明确外,其余各省…均已通电,表示拥护奉天那边的《振华大纲》。”

常委员长深吸一口气,强行压下翻涌的气血,试图抓住最后一根稻草:

“嗯!东南富庶之地,江浙根本之区,还是拥护中央的嘛!我们还有…还有…”

他突然想起什么,急声问道:“韩复榘呢?他的鲁省,兵精粮足,态度如何?”

何应钦的脸色更加难看,迟疑了一下,低声道:“韩主席…他…他顶不住部下的压力,也已宣布拥护《振华大纲》。

不过,其部尚未接受奉天方面的整编指令,似仍在观望。”

“娘希匹!这个首鼠两端的软骨头!墙头草!”

常委员长又是一阵怒骂,胸口剧烈起伏,

“你接着说!有哪些部队已经接受了整编?!”

何应钦拿出一份文件,语速加快,仿佛要尽快读完这痛苦的清单:

“目前已确认接受整编的:

有李、白、陈济棠的桂粤联军,正规军约十余万;

刘自乾、邓晋康、潘仲三的川康联军,约二十万;

杨虎城的第十七路军,十万;

龙云的滇军,约四万;

另有一些零星势力,加起来也有几万人。”

他顿了顿,补充了唯一的一点“好消息”:

“至于阎百川、冯焕章、刘湘等部,仅是派了首席文官作为代表与会,表态拥护《振华大纲》,同意停止内战,一致对外。

但均未接受整编,显然意在保存实力。”

常委员长听完,在原地踱了几步,脸上的暴怒忽然奇异地收敛了一些,露出一丝冰冷的、属于政客的算计笑容:

“娘希匹…我就知道!

阎百川、冯焕章,还是这么精于算计!

既不想违背民意,背负骂名,又舍不得那点家当。

好啊,好!

这说明他们并非铁板一块!

我们可以从中运作,拉一派打一派,分化他们,与我们结成联盟……”

他的话音未落,一旁的陈诚忍不住低声提醒道:

“主席…但…但他们也都联署了那份《否认南京国民政府通电》…这…”

这句话如同最后一根针,彻底刺破了常委员长勉强维持的镇定。

“娘希匹!反了!都反了!”

他又狠狠打碎了一个手边的景德镇瓷瓶,碎片四溅,咆哮声震得屋顶似乎都在颤抖,

“通电!又是通电!

他们是要把我彻底搞臭!

要把中央变成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

然而,暴怒之后,一种诡异的冷静又迅速笼罩了他。

他再次走到地图前,目光死死盯着那巨大的华夏版图,手指无意识地在上面划动。

但他喘了几口粗气,强行将怒火压下,脸上挤出一丝扭曲的、试图抓住救命稻草般的表情,

“不过,这么看来,我们的兵力还是占优势的嘛!”

何应钦立刻领会了他的意图,连忙顺着话头汇报,语气刻意显得乐观:

“对的主席,除了接受整编的军队,像阎老西他们肯定以保存实力为主,这么看来,真正完成整编纳入奉天体系的,不过40余万。

而东北军近期虽收到了大量海内外汇款和自身财政收入。

但根据情报,其大部分似乎都用于扩充空军和海军,陆军方面则主要是将原有部队升级装备,并新扩充了约5个甲种师,其陆军总兵力目前达到约40万。”

陈诚在一旁补充道,试图进一步“论证”这个虚妄的优势:

“主席,这么看来,如今东北方面仍与日本处于战争状态。

鸭绿江防线需重兵布防,漫长的海岸线需防范日军登陆,旅大方向仍需准备总攻,北面还要时刻防范赤熊的威胁。

综合判断,张汉钦至少要留30万精锐在东北,能够抽身南下用于中原战事的兵力,不过10万之数。”

他顿了顿,声音提高了一些:

“而我方,拥有中央军绝对忠诚之精锐约40万,湘、赣、闽等省地方军20余万,加上中原大战后收编整顿的部队十余万,总兵力可达80万!”

常委员长听着这些“分析”,仿佛真的抓住了什么实质的东西,发出一阵干涩而突兀的大笑:

“哈哈哈!娘希匹!

这么看来,张汉钦能够动用的军队,满打满算不过50多万(10万东北军+40余万整编联军),即便往多了算,再加上些乌合之众,也不过60万!”

他猛地转过身,面对着地图,仿佛那冰冷的数字给了他无穷的勇气,用一种混合着自我催眠与历史虚妄感的语调,开始了独白:

“我不明白…”

他的声音变得飘忽而沉重,

“为什么大家都在谈论着霸王被困垓下,仿佛这中原古战场,对我们注定了凶途末路?”

“两年前,我从徐州踏上征途,誓师二次北伐,中华秋海棠叶遂归于一统。本党本军所到之处,民众竭诚欢迎,真可谓占尽天时!那种勃勃生机、万物竞发的境界,犹在眼前。”

他猛地转身,目光扫过众人,充满了质问:

“怎么,短短两年之后,这里竟至于一变…而成为我们的葬身之地了么?”

最后,他的语气陡然变得斩钉截铁,带着一种近乎偏执的自信,手指重重敲在地图上:

“不论怎么讲,兵力对比,是八十万对六十万,优势在我!”

这番言论,在此情此景下说出,却充满了令人窒息的讽刺与悲凉。

他试图用数字安慰自己,却选择性忽视了那六十万是凝聚了民族意志、经过整编淬炼的钢铁洪流,而他的八十万,已是人心离散、派系林立、摇摇欲坠的泥足巨人。

场面再次尴尬沉默。

这时,“首席智囊”杨永泰轻轻咳嗽一声,上前一步,语气委婉如催眠:

“主席息怒。

依卑职看,事态至此,林、于、邵三位元老,固然有行为失检、受奸人蛊惑之过…”

陈果夫立刻接口,将责任巧妙转移:

“主席您当初也只是想让他们暂离中枢,好好反省醒悟。

可叹他们不解主席苦心,竟负气出走,铸此大错!”

孔祥熙扶了扶眼镜,语气“沉痛”:

“是他们曲解了主席的宗旨,自绝于党国。

如今更是被小人利用,反倒坏了中央的名声!”

戴笠阴恻恻地补充:“

正是他们的行为,给了张逆可乘之机,蛊惑了人心。”

你一言我一语,将惊天动地的失败轻巧地归结为几个元老的“负气出走”和“被利用”,为主席、也为在座所有人搭建了一个下台的阶梯。

杨永泰见常委员长脸色稍霁,趁热打铁,声音压得更低,说出了真正的目的:

“主席,当务之急,是挽回人心,重塑中央形象。

示天下以宽仁…或可…或可酌情释放一批在押的政治犯,尤其是那些学界有名望之人。

同时,稍稍放松些新闻管制,让民间舆论有所宣泄…以示我中央与时俱进、开明包容之姿态。

如此,或可缓和舆情,争取时间。”

常委员长沉默着,目光阴鸷地扫过眼前这群替他找好了借口和台阶的部下。

他知道这是饮鸩止渴,是在动摇他统治的根基。

但他更知道,若不如此,眼前这个依靠谎言和暴力维持的政权,可能顷刻间就要土崩瓦解。

良久,他极其艰难地、几乎微不可察地点了一下头,从牙缝里挤出一个字:

“可。”

这一个字,抽掉了他全身的力气。他颓然坐回沙发,挥了挥手。

众人如蒙大赦,恭敬地鞠躬,悄无声息地退出了这间令人窒息的书房。

书房内,只留下他一人,对着满地狼藉和那张巨大的、却已处处标注着“沦陷”的地图。

窗外,暮色四合,乌鸦的叫声愈发凄厉了。

他的目光扫过地上那份散落的、写着《振华大纲》的电文纸,最终颓然闭上双眼。

他知道,那座由奉天发出的新鼎,已然铸成,正带着无可抗拒的历史重力,向着金陵古城,轰然压来。

而他,和他的旧世界,正坐在那阴影之下……


  (https://www.24kkxs.cc/book/4249/4249173/43060451.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