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章 乱世开启
辞别赵敏,杨疏桐并未在洞庭湖畔过多停留。
她归心似箭,只想早日回到终南山古墓,继续那被打断的清修。
一路向北,她尽量避开繁华城镇,多行于山野乡间。
然而,纵然她有意避开尘嚣,这乱世景象却无孔不入地涌入她的眼帘耳中。
沿途所见的村庄,大多比之前与师祖、赵敏同行时看到的更加破败。
田地荒芜更多,十室五六空,偶尔见到几个面黄肌瘦的村民,眼神中也多是麻木与惶恐,仿佛惊弓之鸟。
元廷的统治显然已到了崩溃的边缘,苛政与战乱的双重碾压下,百姓的生活苦不堪言。
与这普遍苦难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那如同野火般四处燃起的烽烟和愈发频繁的流言。
茶棚歇脚,路边打尖,甚至只是途经一些小小的村落,都能听到人们压低了声音,交头接耳地议论着各地的“反王”。
“听说了吗?徐寿辉又在蕲水称帝了!国号还是……!据说手下兵马好几万了!”
“嗨,那算什么?听说张士诚占了高邮,自称‘诚王’,手下兵强马壮,打得元兵不敢出门!”
“北边刘福通的红巾军才厉害呢!拥立了那个韩林儿当‘小明王’,势头猛得很!都快打过黄河了!”
“还有台州的方国珍,温州的钱惟贤……哎,这天下,真是乱套了!”
人们议论着这些声名赫赫的反王,语气中既有对动荡的恐惧,又隐隐带着一丝对改变的期待,以及对那些“大人物”的敬畏。
然而,在这些如雷贯耳的名字之外,杨疏桐却敏锐地注意到,另一个名字被提及的频率越来越高,而且人们的语气似乎有些不同。
在一处路边的面摊,两个走南闯北的行商正在低声交谈。
“老哥,你刚从淮西过来?那边情形如何?听说也不太安生?”
“何止不安生!简直是……啧,说不清。”一个年纪稍长的行商摇了摇头,压低声音,“那边现在闹得最凶的,倒不是那些称王称霸的。”
“哦?那是谁?”
“是一个叫朱元璋的!以前是明教凤阳分坛的一个小头目。”
“朱元璋?没听说过。一个小头目能有多大能耐?”
“嘿!你可别小瞧他!”那年长行商来了精神,“这人邪门得很!别的反王都是拼命拉队伍,抢地盘,恨不得明天就打进大都。就这个朱元璋,不一样!”
“怎么个不一样法?”
“他占了滁州之后,就不怎么往外打了!整天窝在家里!”
“窝在家里?”另一个行商疑惑道,“这算什么?当缩头乌龟?”
“你懂什么!”年长行商一副“你不识货”的表情,“他那墙修得,比州府城墙还高还厚!他那是真在‘积粮’!听说鼓励垦荒,兴修水利,他地盘上的百姓,日子居然比其他地方好过不少!好多活不下去的流民都往他那儿跑!而且……”
他声音压得更低:“他至今没称王!连个国公都没自称!就老老实实打着明教的旗号,叫什么‘吴国公’麾下,其实谁不知道他就是头儿?这叫不做出头鸟!聪明着呢!”
“筑高墙,鼓励垦荒吸收流民,不做出头鸟……”另一个行商喃喃重复着这九个字,眼中渐渐露出恍然和佩服之色,“这……这朱元璋,是个人物啊!看得远!”
“何止是人物!”年长行商感慨道,“听说他军纪极严,从不扰民,对读书人也客气。跟他打过交道的人都说,这人虽然出身不高,但气度不凡,做事有章法,不像个泥腿子,倒像个……像个能成大事的!”
类似的对话,杨疏桐在接下来的路程中,又听到了数次。
有时是在驿站,听几个换防的元兵抱怨:“妈的,别的反贼都好说,就滁州那个朱元璋,跟个铁王八似的,啃不动!还老派小股人马骚扰粮道,烦死了!”
有时是在河边,听几个洗衣服的妇人闲聊:“俺娘家是滁州的,前些日子捎信来,说那边今年租子减了,朱元帅还派人教怎么堆肥,地里的苗看着都比往年精神哩!”
“真的?哎,要是俺们这儿也能这样就好了……”
每一次听到“朱元璋”这个名字,听到关于他“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策略,听到他治理下的些许不同,杨疏桐清冷的眼眸中便会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波澜。
她清晰地记得,祖师李长安在昆仑山下,收那个貌不惊人、甚至有些土气的汉子为徒时,所说的那番话。
“……教你强身健体、沙场保命之术……教你审时度势、纵横捭阖、平定天下之策……教你如何汇聚一国之气运,凝练一国之国力……”
当时她虽觉师祖行事高深莫测,但内心深处,对于师祖如此看重一个看似普通的明教底层头目,并非没有过一丝疑虑。
然而,如今一路行来,亲眼所见,亲耳所闻。
那些称王称霸、喧嚣一时的反王,固然声势浩大,却总让人觉得如同空中楼阁,根基不稳。而这位默默无闻的“朱师叔祖”,却在不声不响间,将祖师那看似简单的“九字真言”发挥得淋漓尽致!
高筑墙,固本培元,让自己先立于不败之地。
广积粮,深根固本,积蓄力量,收买人心。
缓称王,韬光养晦,避免成为众矢之的。
每一步,都走得稳扎稳打,目光长远。
在一片混乱的割据势力中,他或许不是最耀眼的,但绝对是后劲最足、最可怕的那一个!
祖师那看似随意的点拨,竟蕴含着如此深刻的治国平天下的智慧!
而那位朱师叔祖,竟也能如此精准地领悟并严格执行!
相比之下……
杨疏桐脑海中不由得浮现出自己祖父杨过的身影。
祖父武功盖世,性情桀骜,重情重义,快意恩仇,是顶天立地的大侠。
但在经营势力、统筹全局方面……似乎确实并非所长。
否则,古墓派也不会始终人丁稀薄,明教在义父阳顶天之后更是陷入长期内乱。
而祖师李长安,却能因材施教。
对祖父,传授的是至情至性、突破自我的武道;
对张三丰真人,指点的是太极阴阳、混元无极的至理;
而对朱元璋……传授的则是争霸天下、治理国家的帝王之术!
每一种教导,都完美契合了弟子本身的特质和命运轨迹!
这是何等可怕的洞察力和因材施教的能力?
杨疏桐心中对祖师李长安的敬佩,不禁又加深了数层,甚至隐隐觉得,祖师在培养徒弟方面,真的比祖父要更胜不止一筹。
至少,在“因材施教”、“量体裁衣”这一点上,祖师堪称鬼神莫测。
“或许,师祖所说的‘驱除胡虏,恢复中华’的天命,真的会应在这位朱师叔祖身上……”
她望着远方隐约可见的终南山轮廓,心中暗自思忖。
一路行,一路看,一路听。
乱世的烽火,百姓的苦难,枭雄的崛起……
这一切,如同纷乱的画卷,在她心中掠过,却未能动摇她坚定的向武之心,反而让她更加明晰了自己的道路。
尘世纷扰,终非吾乡。
唯有武道之巅,才是心之所向。
(https://www.24kkxs.cc/book/4249/4249052/43324793.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