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章 战略分歧
檄文既定,那磅礴的文字与其中蕴含的惊天气魄,依旧在书房内回荡,让朱元璋、李善长等人心潮澎湃,难以平复。
然而,激动过后,一个更加现实和严峻的问题摆在了面前——宏图大业该如何起步?
这第一刀,该砍向何处?
书房内的气氛从方才的激昂逐渐转向凝重和热烈。
巨大的地图被铺在书案上,朱元璋、李善长、马秀英、常遇春、徐达五人围拢在一起,各抒己见,争论不休。
常遇春性子最急,指着地图上北方的位置,声如洪钟:“这还有什么好争的?既然要‘驱除胡虏’,自然是要北伐!直捣大都!掀了鞑子皇帝的老窝!俺愿为先锋,率一支精兵,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必为大哥杀出一条血路!”
他勇猛无畏,认为兵贵神速,当以雷霆万钧之势直取核心。
徐达则更为沉稳,他摇了摇头,指着江淮一带:“遇春兄勇武可嘉,但北伐谈何容易?元廷虽衰,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北方是其根本之地,必有重兵布防。我军虽经十年生聚,但兵力、粮草尚不足以支撑长途北伐。依我看,当先巩固江淮,取集庆(今南京),此地虎踞龙盘,乃帝王之基!得此一地,可抵十万兵!”
他的策略更为稳妥,主张先夺取关键战略要地,夯实基础。
李善长抚须沉吟,目光则投向了东方:“集庆固然重要,然其城高池深,恐不易骤下。老夫以为,可先取镇江、常州、广德等周边富庶之地,一则断集庆羽翼,二则获取钱粮,扩充军备,三则练兵实战,磨合各部。待时机成熟,再水陆并进,合围集庆,方为上策。”
这是典型的文人思维,讲究步步为营,削弱敌人,壮大自己。
马秀英虽未直接参与军事讨论,却也轻声提出建议:“夫君,诸位将军,无论向何方用兵,粮草皆为重中之重。滁州、和州等地新垦田地初显成效,但支撑大战仍显不足。用兵之前,是否应先确保后方粮道安稳,并设法从江南鱼米之乡获取更多粮草补给?”
她心细如发,考虑的是大军的命脉。
众人各执一词,皆有其道理,争论不下。
常遇春认为徐达、李善长过于保守,会错失良机;
徐达和李善长则认为常遇春过于冒险,恐招致灭顶之灾。
朱元璋听着众人的争论,眉头紧锁,手指无意识地在地图上划过。
他知道每个人都是从好的出发点考虑,但正如师尊所言,第一步至关重要,一旦踏错,满盘皆输。
向北?向东?还是先巩固?他心中亦是权衡不定,难以决断。
最终,他将目光投向了始终坐在一旁,闭目养神,仿佛对争论充耳不闻的李长安。
“师尊!”朱元璋恭敬地开口,打断了众人的争论,“弟子等愚钝,争论不休,难以决断。这进取天下的第一步,究竟该踏向何方?该如何走?恳请师尊,再为弟子指点迷津!”
顿时,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到了李长安身上。这位深不可测的老神仙。
一篇檄文已显露出经天纬地之才,他的战略眼光,必然更加超凡脱俗!
李长安缓缓睁开眼,打了个哈欠,似乎刚睡醒一般。
他瞥了一眼书案上勾画得乱七八糟的地图,懒洋洋道:“吵完了?讨论出结果了?”
朱元璋老脸一红:“弟子等……各有见解,难以统一……”
“正常。”李长安站起身,踱步到地图前,随手拿起一支笔,“都想听听我老人家的看法?”
“请师尊(前辈)指点!”五人异口同声,态度无比恭敬。
李长安用笔尖在地图上虚画了一个圈,将朱元璋目前控制的滁州、和州等地圈出来。
“你们现在这点家底,”他毫不客气地说,“就像个刚有点积蓄的小地主,看着旁边肥得流油的大户人家,就如富庶的江南和强大的元廷,就想着是直接去抢县太爷的库房,如北伐;还是先去抢隔壁村张老财的宅院,如取集庆;或者先吞并旁边几个穷哥们的地,如打周边小城。”
这比喻粗俗无比,却形象生动,说得朱元璋等人面面相觑,却又无法反驳。
“要我说啊,”李长安笔尖重重地点在长江南岸的一片区域,“眼光放长远点,别老盯着眼前一城一地的得失。你们真正的目标,不是北边那个快要烂到根子的元廷,也不是东边那个看似肥美的集庆。”
他的笔尖沿着长江,缓缓向西移动,最终停在了广袤的南方。
“而是这里——整个南方!”
“南方?”众人一愣。
如今反元势力大多集中在北方和江淮,南方虽富庶,但元廷控制力相对较强,且地势复杂,并非用兵首选。
“没错,南方。”李长安肯定道,“元廷的气运在北方,其精锐和注意力也大多在北方,与刘福通、张士诚等人死磕。南方反而相对空虚,且地域广阔,物产丰饶,人口众多!”
李长安开始详细阐述自己的方略,语气依旧懒散,内容却石破天惊:
“所以,你们的总体战略,应该是——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缓图天下。”
“第一步,不是北伐,也不是立刻强攻集庆那种硬骨头。而是南渡长江!”
他的笔尖划过长江,“但不是直接去打集庆。而是以雷霆之势,先取采石矶、太平(今安徽当涂)等沿江要隘,站稳脚跟,建立前进基地。这一步,要快,要狠,打对方一个措手不及,夺取渡江主动权。”
常遇春眼睛一亮,这个他喜欢!
“第二步,”李长安的笔尖向南推进,“拿下太平后,不要急于东进硬撼集庆。而是向西、向南发展!取溧水、溧阳,乃至芜湖、池州,扫清集庆外围,同时攻略宁国(今宣城)、广德等地,将你的势力范围向皖南、浙西北延伸。”
李善长闻言,若有所思地点头:“前辈之意,是避实就虚,先取元廷控制相对薄弱、又富庶的皖南浙西之地,既可获得大量粮饷兵源,又能从西、南两个方向对集庆形成战略包围?”
“聪明!”李长安赞许地看了李善长一眼,“这就叫‘农村包围城市’。等你们把集庆周围的肉都吃干净了,它不就成了一座孤城?到时候,水陆夹击,困也能困死它,何必现在去碰得头破血流?”
(https://www.24kkxs.cc/book/4249/4249052/43324788.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