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章 陈捷的第一份政府工作报告
“好,这个想法好!”马东城微微点头,“这个报告,意义非凡,必须要做得扎实,做得漂亮!”
“陈捷同志,你是咱们镇政府的一把手,这份报告,代表的是整个政府的工作,总结过去,规划未来,意义重大,就由你来做这份工作报告。”
本来这项应对危机的专项报告是要由他这个小组组长做的,但他显然是想把这件事交给陈捷去做。
不是马东城不想出风头,而是他知道做这种专项报告不是自己的强项,它的专业性太强了,万一以后这份专项报告交到市里甚至是省里、京里,难道让他自己去给省里和京里的领导去汇报?
马东城知道自己有几斤几两,所以他十分光棍地把报告交给陈捷去做,让陈捷去应付那些省里或者京里的大领导。
陈捷立刻站起身,对着马东城,郑重地点了点头:
“马书记放心,这份报告责任重大,我责无旁贷。”
这不仅仅是一份工作报告,这是陈捷来到安宜镇后,第一次以政府一把手的身份,向全镇最高权力机关,交出的一份正式答卷。
这份答卷的分数,将直接决定他未来在安宜镇的施政权威,决定他那一系列宏伟蓝图能否顺利推行,更决定了安宜镇这艘刚刚经历了风暴洗礼的大船,将驶向何方。
……
接下来的几天,陈捷再次进入了那种近乎自虐式的工作状态。
他将自己关在办公室里,将全部心神,都投入到了这份专项工作报告的撰写之中。
党政办主任李文军,成了这几天里,唯一能自由出入陈捷办公室的人。
他每天的任务,就是将指挥中心汇总上来的、关于各项危机应对工作的最新数据和进展情况,源源不断地送到陈捷的案头。
而每一次,当他走进那间办公室,看到的,都是同一个场景。
那个年轻的代理镇长,时而眉头紧锁,在堆积如山的资料中奋笔疾书,时而又靠在椅背上,双目微闭。
李文军也是一个老笔杆子了,但他从未见过,有人能以如此恐怖的专注度和严谨性,来对待一份工作报告。
陈捷要的,不仅仅是数据。
他要的是数据背后的逻辑,是逻辑背后的趋势,是趋势背后的人心向背与利益博弈。
“李主任,这份关于应急贷款发放的数据不对。”陈捷头也不抬,指着一份报表,“上面只写了总共发放了五个亿,但具体到每一家企业,贷了多少,用在了哪里,产生的效益如何,这些都没有体现出来。我要看到最详细的、能追溯到每一笔资金流向的明细。”
“还有这份,替代供应链开拓组的报告。”陈捷拿起另一份文件,“上面只罗列了我们新联系上的二十家供应商名单,这不够。”
“我要知道,这二十家供应商,他们的产能如何?产品质量是否经过了我们企业的严格测试?价格相比日本原来的供应商,是高了还是低了?未来的合作,是短期的应急采购,还是可以建立长期的战略合作关系?”
“这份,社会稳定保障组的报告,写得太笼统了,什么‘社会面总体平稳,群众情绪稳定’,这些都是空话。”
“我要看具体的,危机期间,我们调解了多少起劳资纠纷?为多少个失业工人提供了再就业培训?打掉了多少个趁机哄抬物价的团伙?”
陈捷的要求,细致到了近乎苛刻的地步,让李文军和他手下的那帮办事员们叫苦不迭,却又打心底里佩服。
他们这才明白,原来一份真正高质量的政府工作报告,不是靠华丽辞藻堆砌出来的,而是靠着一个个真实、精准、无可辩驳的数据和事实,一点点搭建起来的。
终于,在人代会召开的前一天晚上,这份凝聚了无数人心血的报告,完成了最终定稿。
当李文军拿到那份厚厚的、还散发着油墨清香的报告时,只是粗略地翻看了几页,便被其中那清晰逻辑、翔实数据、以及精炼到多一个字都嫌多余的语言风格,给彻底折服了。
这份报告,已经完全超越了一份乡镇级别的工作总结。
其站位之高,格局之大,思想之深邃,哪怕是直接拿到市里,都毫不逊色。
报告的标题,就显得与众不同,既不空洞,也不张扬。
《于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安宜镇应对“4.11”日本地震冲击专项工作报告》。
报告开篇,没有长篇大论地渲染危机有多严重,而是用一种极其冷静、客观的笔触,将这次危机,定义为“一次对安宜镇产业结构韧性和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的压力测试”。
这个定义,瞬间就将报告的基调,从被动的“应对灾难”,提升到了主动的“迎接考验”的高度。
紧接着,报告从“党的领导是定海神针”、“制度创新是关键一招”、“人民群众是力量源泉”三个维度,系统地、全景式地复盘了整个危机应对过程。
在“党的领导”部分,报告用极具感染力的笔触,描绘了以马东城书记为班长的镇党委,是如何在危机爆发的第一时间,高瞻远瞩,果断决策,成立战时指挥体系,统一全镇思想,为打赢这场硬仗,提供了最坚强的政治保证和组织保证。
李文军看到这里,心中暗暗咋舌。
他可是亲眼见过马书记在危机爆发之初那副六神无主、惊慌失措的模样。
可在这份报告里,马书记却被塑造成了一个运筹帷幄、力挽狂澜的英雄。
在“制度创新”部分,报告则详细阐述了“互助基金”这一核心创举,是如何通过“劣后级与杠杆”的精巧设计,撬动了数倍于自身的银行信贷和社会资本,又是如何通过“标准化、透明化”的审批流程,将救命钱精准地滴灌到了最需要的优质企业。
报告里,没有出现任何一个复杂的金融术语,而是用最平实、最通俗的语言,将这套复杂机制背后的逻辑,讲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我们用五千万的财政资金,撬动了五个亿的银行贷款,救活了三十七家重点企业,稳住了三万多个就业岗位,最终保住了安宜镇两百亿的工业产值。这是一笔再明白不过的经济账,更是一笔沉甸甸的民心账。”
看到这组数据,李文军只觉得一股热血直冲头顶。
(https://www.24kkxs.cc/book/4248/4248737/43055743.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