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K小说网 > 开局截胡诸葛亮,皇叔对不住了! > 第46章 变卖家产!常山赵云欲出山!

第46章 变卖家产!常山赵云欲出山!


“为将军报仇!”

程普五百部曲不知谁先嘶吼一声,随后如同点燃了这五百部曲的内心般,瞬间全部人如同发狂的猛兽,不顾一切地冲向荆州军阵。

而刘琦早已与黄忠汇合,见状只是轻轻摇头。

刘琦知道这些皆是程普的私兵部曲。

在这个时代,将领普遍蓄养私兵组成自己的部曲,而这些部曲往往来自将领的封地或家乡,与主将有着深厚的主从情谊,甚至世代相随。

他们与其说是官兵,不如说是程氏一族的家兵。

而主将战死,他们若苟活回乡,不仅会受乡里唾弃,更会连累家人,不如战死沙场,还能保全家人和名誉。

刘琦虽然敬重这些部曲能为主尽忠的义举,但面对这些抱定必死之心的程普家兵部曲。

是以,刘琦并没有下令让人劝降,而是一挥手成全他们,令道:“将其全部射杀!”

黄忠闻言微微一怔,随即领会了刘琦的用意,立即传令:“弓弩手准备——放!”

霎时间,箭矢如雨。

正在冲锋的程普部曲们瞬间成片倒下,却仍有人前仆后继。

一个满脸稚气的少年身中数箭,仍匍匐着向前爬行,口中兀自喊着:“为将军......报......仇......”

刘琦面无表情地看着这一幕。

刘琦虽然敬重这些士卒的忠义,但既然对方已经选择了这条不归路,刘琦也不会为了所谓的“仁义“之名而让己方将士冒险。

“继续放箭,直到无人站立。”刘琦的声音平静。

不过片刻功夫,程普五百部曲已全部倒在了血泊中,无一人后退,无一人投降。

他们用生命践行了对程普最后的忠诚,也保全了家乡亲族的颜面。

当战场重归寂静后,唯有风中飘散的血腥味见证着方才的惨烈。

“都是忠义之士啊,这程普治军,确实有其独到之处,能让五百部曲誓死相随,不愧为江东宿将。”

刘琦看着场面不禁感叹道。

黄忠默默跟在一旁,低声道:“战场之上,不是你死就是我亡,主公不必过于感伤。”

刘琦缓缓摇头:“我并非在伤感,只是在想,可惜了这些好儿郎,若是在太平年月,他们本该在家乡耕种劳作,娶妻生子......”

刘琦望着眼前这幅惨烈景象,沉默良久,忽然开口,声音比先前柔和了几分:“这些人虽是敌兵,却也是忠勇之士,不可让他们暴尸荒野。”

刘琦转头对陈武吩咐:“仲烈(陈武字),你带一队亲卫,寻些木板,给程普备一口薄棺与他的部曲一同收敛了。”

闻言陈武有些意外,战场厮杀,败者尸体多是随意掩埋,甚至弃之不顾任其暴尸荒野,而敌将则多是斩其首级悬于城门炫耀战功,或是拿去震慑残余守军。

而刘琦却要将程普的尸身与部曲都要妥善安葬,这份心思实在少见。

不过陈武虽然诧异,但也没有多问,躬身应道:“末将领命。”

“主公英明。”黄忠躬身应道,眼中闪过一丝敬意。

黄忠征战半生,见多了胜者将败者尸体弃之荒野、甚至挫骨扬灰的景象,那些所谓的名将,往往以践踏败者的最后那一丝尊严来彰显自己的威势。

可眼前的刘琦,明明可以像其他人一样,将程普首级悬于关前震慑守军,却选择以礼相待,在这乱世之中,能保持这般胸襟的主君,实在难得。

待战场清理完毕,已是黄昏时分。

当夜,刘琦在中军大帐内召集众将校议事。

“程普既死,石阳戍守军必已军心涣散。”

刘琦指着舆图说道,“这些日子我军堆筑土山,箭雨日夜不停,关内守军想必早已疲惫不堪。”

“明日一早,大军开赴关前,将程普的旗帜、兵器陈列阵前,给他们最后一个归降的机会。”

王朗进言:“主公明鉴,守军连日受困,如今主将战死,正是劝降良机。”

“不错。”

刘琦点头,“我虽定下与江东长期周旋、消耗其兵力的方略,但若能以极小代价取下关隘,自是乐见其成。”

“如此既能保全我军实力,又能加速推进至夏口城下也好让那位新任吴侯感受几分压力。”

王朗闻言肃然道:“主公英明!石阳戍乃夏口城门户,如今数日即破,想必那孙权得知消息后,怕是要寝食难安了。“

黄忠更是朗声大笑:“何止寝食难安!”

“要我说,那孙权小儿得知程普战死、石阳失守,怕是连觉都睡不着了!”

“主公神武,岂是这等孺子所能抵挡?“

刘琦微微一笑,目光扫过二位将领:“既然如此,明日便让孙权好生看看,我荆州军的威风。”

而帐内其他将校见状也纷纷颔首,称赞主公英明!

就在刘琦部署次日行动的同时,石阳戍关隘内的宋濂正焦虑地在敌楼内踱步。

此时天色已完全暗下,程普率部潜伏出去已近六个时辰,却始终杳无音信。

关外一片寂静,连半点厮杀声都不曾传来,这反常的安静让他心中愈发不安。

“将军,程将军他们......”亲兵欲言又止。

宋濂摆手打断,眉头紧锁。他何尝不担忧?

只是关隘与小树林相隔十里,白日间自己又被土山上的箭雨压制,根本无法探查到情况。

“传令各哨位加强戒备。”宋廉沉声吩咐,心中却已做了最坏的打算。

这一夜,宋濂辗转难眠。

待到天边泛起鱼肚白时,一夜未眠的宋廉索性起身登城。

当看到远方荆州军大营炊烟袅袅升起,一切如常时,宋廉心中最后一丝希望也破灭了。

果然,辰时刚过,地平线上便出现了黑压压的军阵。

“校尉!荆州军全军出动!”哨兵的声音里带着颤抖。

宋廉有眼睛,所有不用哨兵说,他也看见了荆州军全军出动了。

辰时的晨光斜斜洒在战场上,随着荆州军步步逼近至二百步,阵前那辆慢悠悠行来的牛车愈发清晰。

车辕上插着程普的“程”字将旗,车板上摊开的甲胄、横放的长枪,亦是程普平日征战时的惯用之物。

宋廉看完闭目长叹,此刻宋濂心中可谓是百感交集。

这些日子守军日夜承受箭雨侵袭,连抬头都要冒着生命危险。

作为江东将领,宋廉既不能主动献关了结这份煎熬,又不能出关与荆州军一较高下,这样不管输赢与宋廉而言都算是一种解脱。

是以,当宋濂环视四周,只见关墙上的守军更是惶恐不安。

有人两股战战,面如土色,有人已经悄悄卸下甲胄,显然是准备随时逃命,更有甚者,已经悄悄将同僚护在身前,想要躲进城楼之中。

“校尉,要不要......”

宋廉的亲兵队长自然是看见了,守军的样态,于是凑近低语,语气中询问宋廉要不要将那些想临阵脱逃的士卒抓回来斩首示众。

宋濂抬手制止了亲兵队长后面的话。

这些日子在荆州军箭雨的持续打击下,守军士气早已崩溃。

如今程普战死,最后一点抵抗意志也随之瓦解。

此时若再强令守军抵抗,只怕会引发兵变。

到时恐怕自己的项上人头就会成为这些士卒向刘琦的邀功之物。

就在此时,关下又传来一声高喝:

“程普已死!尔等还不速降,更待何时?”

这一声如同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关墙上顿时一片哗然。

几个之前是江夏士卒的守军竟然当众扔下兵器,跪地求饶。

宋濂闭目长叹,知道大势已去。

“开城——投降!”

说完,宋廉缓缓抽出佩剑,悲声道:“程将军,属下无能,不能据关守敌了,唯有以死谢罪!”

说罢宋廉就要自刎,身旁亲兵大惊失色,急忙扑上前死死抱住宋廉的手臂。

“将军不可!”

“将军三思啊!”

宋濂挣扎着,泪流满面:“放开我!我宋濂无能,既不能退敌,又不能守关,还有何面目活在世上?”

宋濂此刻内心充满羞愧,作为江东将领,他本该与关隘共存亡,但连日来被荆州军箭雨压制得抬不起头,既无法还击,又不能突围,这种束手无策的折磨让他备受煎熬。

如今主将战死,自己若再献关投降,实在无颜面对江东父老。

“校尉....”

一个老亲兵跪地哭道,“您若寻死,弟兄该怎么办?总要有人带着他们寻条活路啊!”

这番话让宋濂动作一滞,环视四周,看着一张张惶恐不安的面孔,宋廉长叹一声,松开了握剑的手。

佩剑‘哐当’一声落在地上,在关墙上格外响亮。

沉重的城门缓缓开启,宋濂率先走出关隘,身后跟着面露喜色的士卒们。

当宋廉走到刘琦马前,单膝跪地时,声音异常平静:“降将宋濂,率石阳戍全体守军,愿降。”

刘琦端坐马上,目光扫过这些面带倦容的江东将士,缓缓开口:“尔等既愿归降,我自当以诚相待。”

“而尔等中若有愿从军者,编入行伍,愿归乡者,发给路费。”

“谢主公。”

宋濂深深叩首,心中的石头终于落地。

当投降的守军依次走出关隘时,黄忠策马来到刘琦身侧,低声道:“主公,如此一来,夏口便门户大开了。”

刘琦望着东南方向,嘴角微扬:“传令全军,在石阳戍休整三日,三日后,兵发夏口!”

“同时,给士元——石阳已下,可以让水师往前挪一挪了。”

刘琦顿了顿,补上一句:“顺便也给周瑜书信一封,他的水寨要是还不挪窝……我可就去江边练箭了。”

黄忠先是一愣,随即哈哈大笑。

是日,刘琦破石阳捷报传到江南庞统水寨。

庞统得信后抚掌而笑,当即下令水师前出二十里择机另建水寨。

周瑜闻讯,沉默良久,最终不得不将夏口水寨后撤十里避其锋芒。

江北陆路至此贯通,刘琦军对夏口正式形成水陆合围。

-------------

而与此同时,河北,冀州,常山郡真定县郊外。

时值夏初,冀州大地虽已回暖,但连年的战乱让田野显得有些萧索,远山依旧带着北地特有的苍茫。

而在赵家庄内,一处还算齐整的院落中,赵云正对着一份简牍凝神思索。

赵云年约三旬,身高八尺有余,姿颜雄伟,即便穿着一身洗得发白的粗布衣衫,也难掩其挺拔英武之气。

此时的赵云刚刚处理完兄长去世后的诸多事宜,心中已然下了决断。

昔日,赵云受郡人推举,满怀匡扶社稷之志,率领义从投奔白马将军公孙瓒。

然而,公孙瓒得势后却骄矜猜忌,尽失民心,最终被袁绍困守易京,自焚而亡。

而赵云曾因兄长去世离去,归来后见旧主已然败亡,心中那份依托明主、建功立业的期望也随之破灭。

而如今中原大地,袁绍与曹操即将决战于官渡,烽火连天,百姓流离。

他赵云空有一身武艺,却报效无门,只能暂归故里,等待时机,同时也在观察着这纷乱天下的走势。

“唉……”

赵云轻叹一声,想起昨日,在一群从邺城过来游商口中得知,刘备如今依附于袁绍帐下。

赵云与刘备曾在公孙瓒麾下之时有一面之缘

因此赵云深知其仁德之名,本有心相投,但却听闻刘备在袁绍处亦颇受猜忌,且袁绍此人,外宽内忌,好谋无断,非成大事之主。

自己此刻前去,时机、似乎不太好。

不如尽快变卖家中田产、宅院等筹集一批钱粮,招募一批信得过的同乡子弟和义从,带着队伍去投奔刘备,总比孤身一人前去的分量要重一些,也能更快地在刘备麾下站稳脚跟,为将来做打算。

赵云并非一贫如洗的平民,他虽然不是富有千里田亩,却也是真定县外赵家庄里实打实的小地主。

到赵云这一辈时,家中握有村东  120亩水田、村西  210亩旱地与  30多亩桑园,占庄里近六成田亩,还经营着村口两间铺面,是三代积累的家业。

就在赵云筹划着变卖家产、联络乡勇的具体事宜时,庄外传来了些许喧哗声。

庄口,风尘仆仆的张诚仅带着一名幸存的同伴,两人衣衫破损,面带疲惫,战马也显得颇为狼狈。

(本章完)


  (https://www.24kkxs.cc/book/4248/4248276/43563205.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