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 帝师陈寻
咸阳宫,麒麟殿。
自新君扶苏登基以来,这座象征着帝国最高权力的殿堂,便一扫始皇帝晚年那种令人窒息的阴沉与猜忌,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温和而又充满朝气的崭新气象。
然而,今日的朝会气氛却显得有些诡异。
文武百官,皆垂首肃立,神情各异。以丞相王绾为首的一众秦国本土老臣,眉头紧锁,眼神中带着几分不易察觉的忧虑;而另一边,一些在扶苏新政中崭露头角的年轻官员,则面带期冀,跃跃欲试。
所有人都知道,今日将有一道足以震动整个帝国朝堂的诏书,被公之于众。
“奉皇帝命。”
中车府令尖细而又洪亮的声音,划破了大殿的沉寂。
“朕惟圣人有作,必有明师。朕以菲薄,嗣承大统,夙夜忧思,恐负先帝之托,苍生之望。今有山野之士陈寻,怀经天纬地之才,具洞悉古今之智。于沙丘之际,有拨乱反正、再造社稷之功;于朕登基之初,献休养生息、利国安民之策。其功,在社稷;其德,在朕心。”
诏书中的措辞,瞬间点燃了百官的记忆。
沙丘之变,先帝驾崩,赵高、李斯伪造遗诏,若非陈寻千里奔袭,拼死示警,此刻坐在这王座之上的,恐怕早已是胡亥那个傀儡。这份“再造社稷”的功劳,无人可以辩驳。
王绾等老臣的脸色,变得更加凝重。他们知道,那只盘旋已久,他们最不愿看到的“靴子”,终于要落下来了。
“朕,感其贤,敬其才。特,尊陈寻为‘帝师’!”
“帝师”二字一出,宛如平地惊雷,在大殿之内轰然炸响!
“帝师之位,超然于百官之上,入朝不趋,赞拜不名,剑履上殿!非有朕之特诏,不与朝议。然,其言,朕必亲听之;其策,朕必亲览之!”
“以其为朕之师,为帝国之鉴,共商万世太平之基业!”
“布告天下,咸使闻知!”
“钦此!”
诏书宣读完毕,整个麒麟殿,陷入了一种死一般的寂静。
超然于百官之上?
入朝不趋,赞拜不名,剑履上殿?
这,已经不是臣子了。这是将其抬到了与君王,近乎于平等的地位!
一个没有任何出身,没有任何官职,甚至连来历都语焉不详的“山野之人”,一夜之间,便成了这个庞大帝国里,地位最尊崇,也最特殊的存在!
“陛下,万万不可啊!”
短暂的死寂之后,终于有头铁的御史,按捺不住,第一个出列跪伏在地。
“‘帝师’之位,干系国本!非有大德于天下,大功于社稷之圣贤,不可居之!陈寻此人,来历不明,骤登高位,恐难服众,更恐为天下人所非议啊!”
“哦?”
扶苏看着下方跪伏的御史,脸上,没有丝毫的怒意,只是平静地问道。
“依你之见,何为‘大德’?何为‘大功’?”
“这……”
“罢黜阿房宫与始皇陵数十万劳役,使天下百万家庭得以团聚,此,算不算大德?”
“减免天下三成赋税,与民休息,使关中粮产,年增三成,此,算不算大功?”
扶苏的声音,依旧温和,但那股属于帝王的、不容置疑的压力,却让那名御史的额头上,瞬间渗出了一层细密的冷汗。
谁都知道,这两项被天下万民所称颂的“仁政”,其最初的规划者,正是那个,名叫陈寻的神秘青年。
“陛下圣明。”
就在此时,丞相王绾缓缓出列。
他没有直接反对,而是用一种充满了“老成谋国”之忧的语气,委婉地劝谏道。
“陈先生之才,臣等,亦有耳闻。然,其所学,多为‘奇技淫巧’之术,于‘格物’一道,或有所长。但‘帝师’之责,乃是辅佐君王,以‘德’治国,以‘礼’安邦。陈先生,于此道,恐非所长。老臣以为,此事,当从长计议。”
这番话,说得滴水不漏。
既肯定了陈寻的“功劳”,又巧妙地将其限定在了“技术官僚”的范畴,否定了他,在“治国大道”上的资格。
然而,扶苏似乎早已料到此点。
他笑了。
“丞相之言,差矣。”
他说,“朕,尊陈寻为师,非为学那早已腐朽的周公之礼,亦非为学那早已不合时宜的六国之言。”
“朕,要学的是一种,全新的‘道’。”
“一种,能让帝国之车轮,行得更稳;能让帝国之粮仓,变得更满;能让帝国之百姓,过得更好的……”
“经世济用之道!”
“此事,朕意已决。无需再议。”
说罢,他缓缓地从王座上站起,一甩衣袖,头也不回地走入了后殿。
只留下,满朝文武,在那巨大的震撼与迷茫中,面面相觑。
……
三日后,一座位于咸阳宫侧翼的、原本属于某位已故公子的清幽府邸,被正式挂上了“帝师府”的匾额。
陈寻,也正式从东宫的书房,搬到了这里。
他,没有参与那场,关于他自己命运的朝堂之争。
他,也从未想过,要去接受这个,足以让天下所有读书人,都为之疯狂的“帝师”之位。
但,扶苏的坚持,超出了他的想象。
“先生,”在那夜,扶苏亲自来到他的书房,用一种近乎于恳求的语气,对他说道。
“父皇,用了一生,为我扫平了所有看得到的敌人。”
“但他,也为我留下了一个充满了旧日思想的、顽固的朝堂。”
“我,需要您。我需要,您的名字,像一柄利剑,悬挂在所有人的头顶。我需要,您的府邸,成为一座灯塔,让那些,真正有才干,却不为旧制所容的人,能看到希望。”
“我,更需要,一个,能随时随地,在我身边,提醒我,不要变成,第二个‘始皇帝’的……”
“朋友。”
陈寻,无法拒绝。
于是,他便成了这个帝国,最奇怪的“帝师”。
他,没有府衙,不领俸禄,更不参与任何具体的政务。
他每日的生活,与过去并无不同。
读书,练剑,偶尔,去“格物院”和“图书馆”,指导一下那些,早已将他奉若神明的年轻学生。
但他,却拥有了一项,连丞相王绾,都无法拥有的特权。
随时可以出入皇宫面见君王。
而他与扶苏之间,那场真正意义上的“帝王之学”,也终于拉开了幕布。
那不再是简单的一问一答。
而是一种,系统的、潜移默化的、关于“文明”与“人性”的灌输。
一日,扶苏带着一份来自南郡的紧急奏报,来到了帝师府。
“先生,请看。”
扶苏的脸上,不见了往日的温和,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深深的忧虑与困惑。
“南郡,有楚国旧贵族,煽动山越之民作乱,攻破县城,杀死我大秦官吏。当地郡守,上书,请求发兵十万,入山清剿,以儆效尤。”
“陛下的意思呢?”陈寻没有看那份奏报,只是平静地问道。
扶苏在殿内来回踱步,显得心烦意乱。
“依国法,叛逆当诛。若不以雷霆手段镇压,恐六国故地效仿,天下将再无宁日。然……”他停下脚步,眼中流露出痛苦的挣扎。
“然,十万大军入山,必将生灵涂炭。那些山越之民,亦是朕之子民。朕……于心不忍。”
这,便是这位仁君,最真实的写照。
他被始皇帝留下的严酷法度所束缚,却又被自己那颗悲悯之心所牵绊,陷入了两难的境地。
“陛下,”陈寻笑了。
“您还记得,您曾对我说过,您要建立一个,与先帝不同的帝国吗?”
扶苏一愣。
“先帝,习惯用‘剑’来解决问题。而您,”陈寻看着他,眼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或许,可以尝试,用一种,全新的武器。”
“山越之民,为何作乱?”陈寻继续问道。
“……奏报上说,他们,生性蛮野,不服王化。”
“那,我再问您。他们,为何,会受那些旧贵族的煽动?”
“这……”
“因为,他们饿。”
陈寻的声音,很轻,却像一柄重锤,敲在了扶苏的心上。
“因为,我大秦的官吏,在收税时,只认田亩,却不管他们那山里的收成,是好是坏。”
“因为,我们,只把他们,当作了需要被‘王化’的蛮夷。却从未,想过,把他们,当作,与我们一样的,活生生的人。”
扶苏,彻底沉默了。
“陛下,”陈寻缓缓地,从书架上,抽出了一卷,由他亲手绘制的地图。
那上面,详细地,标注着南郡的地形、气候、物产。
“您看,这里,盛产一种,名为‘茶叶’的树叶。晒干之后,泡水而饮,其味,清香回甘,有提神醒脑之效。在关中,此物,价比黄金。”
“这里,山中多异木。其质地坚硬,纹理华美,若制成家具,必为咸阳贵人所喜。”
“他们,不是蛮夷。他们,只是,一群,抱着金饭碗,却不知道,该如何,去换取粮食的穷人。”
“所以,陛下。您要派去的,不该是十万大军。”
“而应该,是一支,由格物院的‘农学家’、少府的‘商队’,和廷尉府的‘法官’,共同组成的……”
“工作队!”
“您,要教他们,如何,将那些,在我们看来,是‘奇珍’的东西,变成,能填饱他们肚子的粮食。”
“您,要为他们,制定一部,符合他们风俗的‘山林法’,让他们,知道,何为可为,何为不可为。”
“您,更要,当着所有山越之民的面,将那些,煽动他们叛乱的旧贵族,和那些,欺压他们的贪官污吏,一同……”
“斩首示众!”
“您,要让他们知道。您这位,帝国的新君主,带给他们的,不是杀戮与掠夺。”
“而是,秩序,与希望。”
扶苏呆呆地看着陈寻。
他那颗,被“法”与“仁”所撕扯的大脑,在这一刻,瞬间变得无比清明。
他终于找到了那条属于他自己的路。
(https://www.24kkxs.cc/book/4247/4247550/43825110.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