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章 亭长与监吏
酒席上的称兄道弟,并不能完全化解根植于人心的怀疑。
陈寻知道他昨夜的表现,至多是让刘邦这群人,将他从一个“需要警惕的外人”,暂时划入了“一个有趣的家伙”的范畴。
信任,需要用比酒更实在的东西来换取。
第二天清晨,天还未亮,陈寻的房门便被擂得山响。
“陈老弟!起床了!”门外传来了刘邦那标志性的大嗓门,“酒喝完了,该干活了!今天,就让你这咸阳来的官老爷,见识见识,我们这泗水亭的‘公务’,究竟是怎么个办法!”
陈寻无奈地起身。他知道,真正的考验,现在才开始。
所谓的“巡视”,根本不是乘坐马车,沿着平坦的官道走马观花。刘邦,竟真的带着他,徒步,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入了那片泥泞的、充满了乡野气息的土地。
他们路过农田。刘邦能准确地叫出每一个正在田间劳作的农夫的名字。他熟稔地与他们开着荤素不忌的玩笑。农夫们也同样没有丝毫畏惧。反而会热情地将自家酿的米酒递到这位亭长的嘴边。
他们路过村落。一桩因为争夺水源而几乎要械斗的家族纷争,在县衙的文书里早已拖了数月之久。刘邦却只是搬了条板凳,坐在两家宗祠的中央,听着双方的族长吵了整整一个时辰。
他没有引用任何一条《秦律》。
他只是在最后,指着村口那条养育了他们所有人的泗水河,淡淡地说了一句:“水就这么多。要么你们今天打出个你死我活,让一半的人渴死。要么就都给老子退一步,一家一半,谁也别多占。自己选。”
一场足以流血的纷争,就这么被他用最简单也最粗暴的“道理”,给强行压了下去。
陈寻一直沉默地跟在他的身后。他看着刘邦是如何用一种与帝国律法截然不同的方式,维系着这片土地上最脆弱的秩序。他的心中那份震撼变得越来越深。
傍晚时,他们来到了此行的最后一站,一座横跨在两村之间,早已被洪水冲垮了半边的木桥。
数十辆载满了货物的商队被堵在河的两岸,进退不得。商贾们的咒骂声与村民们的叹息声混杂在一起。萧何与曹参早已等候在此。
“亭长,”萧何指着那座危桥,脸上是行政官吏特有的无奈,“县里的府库早已空了。我也已将此事上报郡守府。但文书往来,至少需要三个月。这三个月,这条商路算是彻底断了。”
“一群废物!”刘邦往地上啐了一口,骂道,“等他们的批文下来,黄花菜都凉了!”
他转过身,对着河两岸的村民开始了他那套最擅长的“鼓动”。
“乡亲们!这桥是我们自己的!等官府不如等老天爷下雨!都别看着了!各家各户出人出木料!咱们自己把它修起来!”
他的话很有煽动力。村民们也确实群情激奋。但当他们看着那被洪水冲垮的巨大桥墩时,那份热情又迅速地冷却了下去。
“刘亭长,”一位老木匠叹了口气,“不是我们不愿出工。实在是这桥墩非要用整根的巨木不可。我们村里已经没有那么大的树了。”
这才是最根本的问题。刘邦能鼓动人心。却无法解决这最现实的“技术”难题。
就在所有人都一筹莫展之际,一直沉默的陈寻缓缓地走了出来。
“刘大哥,”他开口了,声音很平静,“或许问题不在于‘木料’。”
“而在于‘桥’本身。”
他不顾地上泥泞,缓缓地蹲下身。他用他那只仅剩的左手捡起一根树枝,在所有人的注视下,在那片湿润的泥土之上,画下了一个所有人都看不懂的奇怪的图形。
那是一个由无数个三角形相互支撑、相互连接所构成的、充满了奇异稳定感的“桁架”结构。
“这是?”刘邦也蹲了下来,好奇地看着那幅图。
“这是‘力’的传导。”
陈寻用最简单的语言,解释着那其中所蕴含的、超越了这个时代的工程力学原理。
“我们不需要巨木。我们只需要将无数根小的木料用这种方式拼接起来。让它们彼此分担,彼此支撑。如此便能以小木成大桥。其坚固程度甚至会远胜于之前那座用整根巨木所搭建的危桥。”
他,又在旁边画下了一个小小的“榫卯”结构。
“以此法连接。无需一钉一铆。”
整个河岸都陷入了一种近乎于呆滞的寂静。那些商贾、那些村民都用一种看怪物般的眼神看着这个蹲在地上侃侃而谈的独臂青年。
而萧何则死死地盯着地上那幅充满了智慧光芒的“设计图”。他那双总是充满了精明算计的眼睛里,第一次流露出近乎于“朝圣”般的震撼!
他知道,眼前这个年轻人所画下的不仅仅是一座桥。那是一种全新的、足以改变世界的“思想”!
刘邦呆呆地看着陈寻。
许久,他才缓缓地站起身。他没有再称呼他为“陈老弟”。
他对着陈寻,这个他名义上的“下属”,郑重其事地拱了拱手。
“先生……”他的声音里第一次带上了一丝发自内心的敬畏。
(https://www.24kkxs.cc/book/4247/4247550/43825088.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