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K小说网 > 暴君崇祯:再续大明三百年! > 第三十五章明朝第一大忽悠

第三十五章明朝第一大忽悠


听到这个名字的时候,崇祯真想狠狠拍自己的脑门一下。

怎么把这个该死的东西给忘了。

御马监,内十二监之一,名义是管马的但实际上有参与军务决策的权力。

室中芜秽,竟无下足之地,兵书散落,翻阅者遍布,其内之人状若癫狂,口中念念皆兵法,推演战局不休。

其前一纸,辽东战图绘焉,纤毫毕现。

这是方正化禀报的内容。

意思是搜查到高起潜房间时,屋子里堆满了各种兵书地图,高起潜跟个疯子似的正在推演辽东战局。

并大喊此法必胜也!

疯子一般都是天才,但高起潜不是。

方正化之所以单独把他上奏陛下,就是觉得这个人可能是个人才,说不定真的能有破敌之法。

但提到高起潜这个人,只要稍微了解一点明史的都知道这是个什么货色。

卢象昇就死在这个狗东西手里。

历史上高起潜被崇祯赏识的原因只有一个,知兵。

意思是这个太监很懂兵法更懂战局,所以他被崇祯委以重任监军卢象昇。

巨鹿之战卢象昇发现满清布阵弱点欲要主动出击,但这个高起潜提前把兵力调走,而在卢象昇被包围之时袖手旁观拒不救援,导致卢象昇战死殉国。

看着卢象昇战死而不救,是因为高起潜是和后金议和的坚定支持者。

而卢象昇这等猛人坚持大明绝不议和,绝不和亲,绝不纳贡,绝不投降的铮铮铁骨。

所以绝不议和的卢象昇成了绊脚石。

遍翻史书都找不到高起潜到底是怎么被崇祯信任的,更没有记载崇祯是怎么就认为这个太监知兵的。

现在答案来了。

这逼以癫狂艺术家的形象出现了,就连方正化都认为他不一样单独上奏,足见这个太监的演技绝对影帝级别的。

“他房间里的兵书哪来的?”

陛下的问题让方正化顿时一愣,可还未等他开口陛下的淡淡之音再次传来。

“皇宫之内的兵书尽藏于文渊阁,乃为内阁大学士处理政务之地,他一个太监是怎么进入文渊阁的?”

“能进文渊阁拿走兵书,那我大明的军机要务岂不是也全被窥探一空?”

就在方正化脸色为之一变的时候,崇祯再次开口。

“下入诏狱严刑拷打,你若问不来点什么朕亲自去!”

方正化连忙跪地:“臣遵旨!”

看着方正化离去的背影,崇祯的眼睛也是微微眯了眯。

昨夜才开始清理皇宫,今日这高起潜就给朕来了一出行为艺术,这分明是把时间点掌控的极为精妙。

而且精妙到能让方正化亲眼看见他,更精妙到能猜到方正化一定会来禀报的地步。

这高起潜,在皇宫里的能量不小啊。

看来这皇宫里的老鼠臭虫还有漏网之鱼。

若非朕知晓未来走向和每个人的忠奸,说不定也会如历史上的崇祯被他给骗了。

而这个东西的背后,一定有不为人知的秘密。

就在他刚刚怒斥万方正化之后,王承恩送来一封内阁上呈而来的奏章。

翻开一看崇祯当时就笑了。

这是一份请辞的奏章,来自冯铨。

刚刚被贬出内阁降职兵部右侍郎,这位冯大人就把请辞的奏章送上来了。

崇祯直接把折子扔给王承恩:“不允!”

开玩笑,对于这种纯奸的货色,祸祸完大明转头就投了满清,又制定出一整套奴驭汉民的杂碎,崇祯又岂会轻易放过他。

上有尚书孙承宗,旁有左侍郎黄道周,底下还有个兵科给事中曹文诏。

夹在这三个猛人中间,就好比一辆十手奥拓,在高速上被夹在三辆满载的水泥罐车中间一样。

你这个杂碎就在这烧红的烙铁上给朕烤着吧。

什么时候把你的骨髓油都榨干了,什么时候朕再送你全家上路。

当然,抄家是不可能忘的。

重新回到御案前坐下,崇祯开始思索西南叛乱之事。

这事绝不能拖,天启二年叛军围困贵阳两百多日,城中四十余万人几近饿死,最后活下来的仅有二百余。

想要西南安稳,土司制度必须废除,而相应也要制定配套的抚民之策。

种族歧视的观念必须消灭,那是手足同胞,不是阶级敌人。

这很难但也不难,后世五十六个民族都能一家亲呢。

少数民族必须享有汉人同等的权力,但也绝不能优待的太过,用力过猛这事不是没有先例的。

平叛不难,难就难在如何将民众从土司制度下脱离出来,所以这个时候就需要一个擅长政治工作的政委。

这事他根本就不指望朝中文臣,这帮逼清高到连魏忠贤的示好都不放在眼里的地步,指望他们去做少数民族的思想工作。

那是想都别想。

他有一个合适的,但却有些模糊的人选。

之所以模糊,是因为他不确定那位牛逼人物的后人是否跟他一样牛逼。

这个人,叫沈惟敬。

知道沈惟敬这个名字的人不多,但要提起他的外号估计所有人都会竖起大拇指。

明朝第一大忽悠。

没错,沈惟敬的外号就是明朝第一大忽悠。

史书在记录这位明朝第一大忽悠的时候,开篇用的是两个字。

貌寝。

用东北话翻译就是,长的贼寄吧磕碜。

用粤语会婉转些,样衰。

这位大忽悠牛逼的地方在于,丰臣秀吉把他奉为座上宾,朝鲜国王李昖把他当成天神下凡。

就连万历都被他忽悠的差点找不着北。

当时丰臣秀吉下令进攻朝鲜,朝鲜这个垃圾几下就被本子干到即将灭国的地步。

当时他只想进大明避难,说过这样一句话,与其死于贼手,吾宁死于父母之国。

对于这句话,后世的棒棒们是绝不会承认的。

当时明朝内部杨应龙叛乱,根本没心思理会两个番夷小国的争斗,但儿子国王即将被灭国又不能不理。

所以只好派李如松带点人就去了。

重点啊,就是带点人,不多,就一点。

根本就没把本子当回事。

但开打之后才发现人不够,杨应龙叛乱事闹的有点大,一时抽不出太多兵力,所以打算议和拖延时间调集人手进入朝鲜。

但谁去议和就成了难题。

有人说当时实在找不到合适的人选,随便选了一个就是沈惟敬。

但这话就是扯淡。

沈惟敬只是江浙地区一个商人之子,能被兵部尚书(国防部长,军委副主席)选中,怎么可能是随便选的呢。

而这位明朝第一大忽悠,也在这一刻开始了自己短暂却无比辉煌的一生。


  (https://www.24kkxs.cc/book/4247/4247404/43866496.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