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K小说网 > 暴君崇祯:再续大明三百年! > 第一百三十章卢象昇到了

第一百三十章卢象昇到了


“若是取消从四书五经取题,万千学子苦读必将之功付诸东流。”

“且无四书五经之教,即便为官亦不懂仁义廉耻,非大明之福,非百姓之福啊陛下。”

此人叫张国纪,懿安皇后张嫣的父亲,也就是天启的老丈人。

这人不坏,能力也还说得过去。

如果周奎能有他一半的德行,崇祯都不会和周皇后的关系如此紧张。

他开口之后,大批朝臣也是站出来表示反对。

这已经超出了革新科举作弊的范畴,这是要完全推翻现有的科举制度推翻祖制。

崇祯没有急着开口,而是等到所有表示反对的朝臣全部站出来之后,方才开口问道。

“你们,都是用四书五经处理朝政的吗?”

“你们是用四书五经让田里长出粮食,还是用四书五经让百姓吃饱的肚子?”

说完淡淡一哼。

“朕问尔等,有谁可知如今京城米价多少银子一斗?”

“朕再问尔等,陕西干旱用何等之法才能让田里长出麦苗,最后变成粮食?”

“两广林多地少水路纵横,百姓应如何填饱肚子,福建临海,应如何把捕来的鱼获变成银子?”

“贵州号称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想要种田唯有沿着山坡层层递进,遂称梯田,你们,谁能告诉朕这梯田亩产多少,百姓该如何开荒?”

“山东、山西、河南、陕西最喜麦食,你等谁又能告诉朕这几地的麦食有何不同?”

“谁又能告诉朕,云贵喜酸的出处又从何来?”

崇祯的问题很密集,密集到一开始只是闭目养神的毕自严,到了后来都是脸色微变的地步。

因为陛下问出的问题里,京城一斗米的价钱是最容易回答的。

但其他问题,就是连他这个户部尚书都是答不出来的地步。

“湖广喜米糷(米粉),谁又能告诉朕一碗米粉在湖广售价几文?”

崇祯说到这深深的吸了一口气。

“百姓不懂四书五经,但赋税军队尽皆从民间而出,官者,存在的价值就是护佑百姓,张口之乎闭口者也,对民生一窍不通,对百姓弃如敝履,这样的官要来何用?”

说到这崇祯的声音陡然提高。

“朝廷花费如此心力银子,就是为了选一批作威作福欺压百姓的败类吗?”

伸手对着西南一指。

“四川的例子难道还不够让你等清醒吗?”

“朕要的是能做事肯做事,知民需懂民求的官员,不是仗着读了十年,最后连自己都读不通念不懂四书五经的废物,去败坏朝廷名声毁民之根基。”

“叶震春,你去向太祖请旨,言明此次科举考题将以民生为主,若得太祖旨意速速来报!”

音落,李国普依旧第一个站出来出声。

“陛下圣明,臣遵旨!”

随后是孙承宗、李邦华、毕自严也是相继出列出声赞同。

到了这个时候,已经没有反对的可能了。

陛下的问题他们答不上来,而那一句让叶震春向太祖请旨,也将违反祖制的话生生堵在喉咙里,发不出一点声音。

叶震春面露苦涩:“臣,遵旨!”

他到底能不能通灵不重要,重要的是他要做的就是告诉所有人,太祖圣明。

太祖同意推翻之前的科举制度,取消四书五经更取消了八股文。

一切以民生为主畅所欲言,假大空一律不要,只捞干的。

这事基本就算是定下来了,然而唯一让朝臣们感到庆幸的是,陛下在距离科举还有半月时间的时候。

提前告诉了他们科举的题目,民生。

半月虽短,但好在有了努力的方向,但这并不包括钱谦益。

“陛下,既然科举考题的方向已定下,这负责科考的主考官和同考官的人选是否也一同定下。”

听到孙承宗的话,所有人也是同时点头。

都察院左都御史李邦华,内阁首辅孙承宗,户部尚书毕自严,尚未进京的刑部尚书刘鸿训,同样尚未进京的工部尚书韩爌,以及吏部尚书房壮丽,尚未进京的礼部左侍郎杨嗣昌同为主考官。

这是从未发生过的事。

六部尚书同为科举主考官,历史上都是从未发生过的事。

但从陛下更改考题作废四书五经就能看出,此举是让六部尚书自行挑选各部能用之才。

取消了以往某一个主考官觉得行,随后推荐给皇帝殿试通过,随后按照皇帝的意思分配进各部的惯例。

这是把选才得权力下放到了各部,然后由各部老大从其中挑选自己认为合适的人才。

当然,你选的人要是出了问题,那这责任也会精准的落在你的脑袋上。

主考官定下了,同考官则是由主考官自行招揽。

这又是一个打破惯例的做法,但崇祯有这样的底气不怕各部从中上下其手。

看看现在各部的老大都是谁吧。

孙承宗,李邦华,毕自严,袁可立不在但杨嗣昌绝对不会拉胯,韩爌,刘鸿训,这些人全都是眼里不揉沙子的主。

但到了监试官人选的时候,所有人都是呆愣当场。

曹化淳。

按照明朝规制,太监不能接任锦衣卫指挥使、不能上朝、不能称臣、更不能参与科举。

如果要列出太监不能碰触的地方,估计一本书都写不完的地步。

但方正化执掌了锦衣卫,魏忠贤之前掌控了朝堂,现在加个太监成为监试官很难接受吗?

监试官是维持考场秩序防止作弊的官员,以往都是由六科给事中混合监察御史担任。

而更让所有人懵逼的是,以往由锦衣卫或从地方卫所调集而来的巡绰卫,竟然变成了魏忠贤打造的净军担任。

巡绰,就是巡逻、警戒、搜身的那批人。

所以这次的科举不是只有曹化淳一个太监,而是数量达到恐怖两万五千多个太监的地步。

这又创造了一项记录,很有可能后无来者的记录。

宣布了自己的决定之后,崇祯直接起身宣布散朝。

商量什么呢?

说太监参与科举会被全天下耻笑遗臭万年?

去他妈的遗臭万年,和那些脏心烂肺的东西相比,那些冷冰冰甚至有点变态嗜血的净军可要纯粹的多。

而他直接宣布散朝还有一个原因。

卢象昇,已经在东暖阁候着了。


  (https://www.24kkxs.cc/book/4247/4247404/43866401.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