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三章台州,吴念光
经世致用,抨击贪腐。
这八个字是东林学院的理念精髓,也正是因为这等理念才受大批有才学之人推崇。
而如孙承宗李邦华袁可立等人,也被称为东林清流。
他认可的是这八个字代表的理念,而并不是东林党。
浙江台州府在大明的知名度很高,之所以知名度高是因为这里出了一个人,一样食物和流传极为广泛的一个字。
人,叫戚继光。
登州人,嘉靖三十四年调任台州平息倭寇侵扰。
到台州后九战九捷,尤其新河之战和花街之战最为出名,新河之战的地点就在如今温岭市的新河镇(作者有幸去过,包年糕很好吃)
而临海长城最初也是戚继光率人修建的。
食物,则是米面,用米做成的细丝晒干,这是米面最早的出处,也是米面被当做军粮的出处。
而那个流传极为广泛的字就很有意思了,覅(fiao四声,也有的读三声)。
不要的意思。
这个字最后流传到整个浙江,随后进入江苏地区和松江地区,一直沿用至今。
随着这个字被流传出去的还有米面和绩效新书。
江南人爱吃米面,爱说覅,但对绩效新书也是极为的推崇。
因为这绩效新书,乃为戚家军的练兵之法。
戚家军的结局很惨,而戚继光死后继承戚家军的人叫吴惟忠,义乌人,在台州干倭寇九战九捷他全部参与。
万历年间倭寇入侵朝鲜,吴惟忠带着戚家军奔赴朝鲜在李如松帐下听令,随后又奔赴辽东被自己人坑的近乎死绝。
吴惟忠回到了台州黄岩县隐居不出,其后人虽不再参军,但仍按照绩效新书之法训练民勇。
明朝的台州府陆路很少,百姓多以水路撑船前行。
由点及面,陕西人皆以参军为主,所以个个能打不怕死。
台州人没有路,想要出行就要撑船,所以造船的工艺极其发达先进。
而大明水军因财政问题和放弃海外征战,官方造船厂已经是个空壳子了。
大明水师南方以宁波的定海卫和观海卫,以及福建的永宁卫为主。
北方则是以登莱水师为主。
至于南直隶的浙江水师(江苏、安徽)是内水舰队,而台州人会造船能造船,所以民间造船的生意极其兴盛。
今日黄岩县令吴执御匆忙来到码头迎接,因为锦衣卫的人到了。
他很忐忑,因为黄岩这个地方田少林密又没路,百姓唯一能吃饭的东西就只剩下了造船。
而朝廷不再拨银重启船厂,这造船的订单大部分都来自走私的商人或者海盗。
锦衣卫来了,定是此事泄露前来追责。
然而锦衣卫在见到他的时候开口第一句:“带我们去吴家宣旨!”
第二句。
“即刻下令召集所有造船工匠,陛下要建造台州船厂。”
吴惟忠的后人,没有官职,但在黄岩县乃至整个台州威望极高,农闲之时整个台州府都会自发前往黄岩接受训练。
同时,吴惟忠的后人也是台州民间造船的首领。
这一代吴家的家主,叫吴念光。
....
戚家军的消亡也是明朝一大意难平。
所以崇祯准备再次打造戚家军,但这一次他打造的戚家军是水军。
从东厂和锦衣卫探明的情况来看,大明朝廷的水师也早就糜烂不堪。
唯一还能有点战斗力的就是登州水师,这还是因为辽东战场朝廷财政倾斜勉强保留的一点战斗力。
至于南方的水师,看看郑芝龙做大到什么地步就能知道了。
大明不是没有会造船的人,更不是没有能在海上领军作战之人,只是朝廷的糜烂再加注意力全部倾斜到了辽东和内陆。
水战全部荒废。
西方人的走私贸易如此猖獗,也和大明水师孱弱有关。
以前没钱也就算了,现在大批财物从陕西、山西、河南以及湖广运回,这水师重立的事也该提上日程了。
他叫人送去台州府给吴念光的不止一道圣旨,还有从湖广直接调拨过去的银子,以及他亲手画下的图纸。
郑和的舰队能远赴西洋往返那么多次,大明的造船技艺已经堪称世界之最。
对风力的运用更是达到了极致。
葡萄牙人的卡拉克帆船,从工艺上便是偷师大明加以改进而来。
崇祯要的大明战舰,是最初级版本的铁甲舰。
这和朝鲜万历年间出现的乌龟铁船不同,覆盖铁甲的同时还要保持动力的绝对输出。
他只给理论提要求,真正动手运作还是交给专业人士。
所以这一刻他是真的希望王徵赶紧弄出蒸汽机,有了蒸汽机大明的战舰就能开到美洲去。
还有一件让崇祯挠头的事,16世纪初明朝就已经有了玉麦的种植记载。
玉麦,也就是玉米。
但这东西并没有被广泛推广,仅在西北和西南边缘地带有少数人种植。
究其原因是朝廷不认,而这玩意明朝人也吃不惯。
玉米的产量多高暂且不提,但这是可以解决重茬问题的关键所在。
明朝的田地产出的粮食足够全国所需,但土地兼并和休耕却导致粮食根本不够吃。
休耕,就是为了不太过压榨土地,种一年歇一年,而且每年都种同样的作物也会导致粮食大量减产。
对于这方面崇祯并不在行。
但后世已经为重茬给出了正确答案,隔茬,一年种玉米隔年种黄豆亦或其他。
唯一的问题是没有化肥,所以他问过宋应星。
如果种植玉米,将玉米秸秆在地里焚烧能否当作肥料。
宋应星也没给出答案,但他说如果真按陛下所言,能当做肥料之事需要验证。
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放荒燃烧秸秆能烧死土下的虫卵,如果大面积推广甚至能杜绝蝗灾的发生。
这是一个意外之喜,而如今的大明天蓝的不要不要的,空气呼吸一口都是甜的。
烧点秸秆应该不会破坏环境,更增加不了雾霾。
但宋应星说陕西坚决不能放荒,那样会把本就不多的地下水蒸发掉。
在西南湖广和四川倒是可以推广看看。
所以去了西南的沈星不仅要推广种植辣椒,还要把玉米在西南快速推广种植。
以那家伙的本事,应该不难。
(https://www.24kkxs.cc/book/4247/4247404/43866388.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