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K小说网 > 大明:穿越后宫,朱元璋傻眼了 > 第81章 明成祖皇帝?(求订阅,求追读)

第81章 明成祖皇帝?(求订阅,求追读)


听到彻底自己离开人世前居然连这点简单的要求孙子都不能满足。

    朱元璋内心好像是调味料打翻了一样,五味杂陈,很不是滋味。

    情绪酝酿下,他自嘲笑道:

    “呵呵.孤寂啊,这难道是上天对咱的惩罚?临死前,居然连找个儿子陪陪都做不到?

    咱这一生,过得的可真苦。”

    坐在椅子上,当前夏季,明明屋内气温也有些许炎热,可朱元璋却由内而外的感到一阵寒冷。

    是一种知道自己这辈子过得实在凄惨的悲壮引起的反应。

    朱元璋过得苦吗?

    很苦,年幼时候父母双亡,跟兄弟姐妹分开在战乱当中,倘若不是有人发善心,赐予他一块野山的地盘。

    恐怕父母的尸骨就要丢弃在路边任凭野狗分食。

    等到成为皇帝了,却还需要跟兄弟勾心斗角,唯一能交心的妻子将来可能比他早早离世。

    连同带走的还有他的孙子跟儿子,更为关键的是儿子还不止一个。

    这叫朱元璋如何能受得了?

    “父皇.儿臣教子无方,居然让朱允炆做出这样违背孝道的事情,子不教父之过,儿臣回去定然不会轻易饶恕他!”

    知道自己父皇临终前想要见其余兄弟的机会都没有。

    甚至还被假传命令,让其余弟弟都留在自己封地里面。

    朱标感到很是震惊。

    他从来没想过这样做的人居然是他的儿子!

    朱允炆抹除朱雄英的历史痕迹本就让他对这个儿子心存芥蒂。

    现在居然做出这样的行径,此刻朱标对朱允炆的失望再增添一分。

    甚至连吕氏都不喜,他不清楚自己离开人世后,对方到底是怎么教导儿子,使得做出这样忤逆的事情。

    实在是令人感到不齿!

    “好了,这并不是你的错,是咱老了,眼睛不好。

    此事日后再说,杨晨,你接着往下说,小十二是不是也被贬为庶人了?”

    朱元璋此刻只感到很心累,有种这辈子活了等于没活的累。

    赶忙扯开话题,询问杨晨往后的事。

    “很抱歉陛下,湘王并没有被贬为庶人。

    根据历史记载,他被您的‘诏命’拒绝之后,认为是陛下不喜欢这个儿子,于是他萌生了离世的想法。

    最后在家人的劝阻下才没有做出极端的事情。

    湘王陛下所有儿子当中,为数不多没有任何负面形象的藩王。

    他自幼聪慧,好学不倦,常读书至深夜,并且善于弓矢刀槊,驰马若飞,有豪侠之气。

    朱柏还善于道家言,自号“紫虚子”,对书画诗词有很高的造诣。

    其书法被解缙评为“书法深绎晋人,精思动合矩度”。

    等到将来,陛下经常让朱柏来书写自己的诗作。

    他的诗歌风格清丽,有《赞张真仙诗》等作品流传于后世当中作为书法家学习的典范。

    本身湘王就很优秀,加上他跟朱棣走的很近,很快就成为朱允炆要削藩的第五位亲王。

    削藩的理由也很荒谬,有人说湘王府在他的授权下,有人伪造宝钞。

    趁着夜色派遣兵力包围起来,想要以此缉拿湘王。

    朱柏无法自明,选择了自焚而死,以死明志。

    性情刚烈的他在临死前对着京都的方向发出不甘呐喊。

    具体内容是什么我记不清,大概意思是

    ‘我在听到自己父亲快要离世了,想要去他身边尽孝道。

    可是父皇不喜欢我,连给我见面的机会都不给。

    在他病重的时候我不在,他走了我甚至连参加葬礼守孝的机会都没有。

    这样的痛苦每日每晚都纠缠我,使得我活在这个世界上一点意思都没有。

    身为太祖的儿子,今天被小人污蔑,要被关进囚车押送。

    倘若我苟且偷生,臣服于小人,那么我就愧对太祖儿子的身份!’

    说完之后,他陪同家人饮酒,同时一把火烧了自己的湘王府。

    穿戴好早就已经准备好的亲王礼服,骑着白马,手持弓箭,一跃跳入火海当中自焚而亡。”

    “什么!自焚!你刚才说小十二自焚!”

    “杨晨!你确定自己没记错?朱允炆逼迫我弟弟自焚了?”

    有了前四位儿子的经历,藩王被贬为庶人已经是朱元璋能接受的极限。

    然而他没想到的是,叔侄之间的矛盾居然那么激烈,甚至将才大几岁的十二叔给逼的自焚了。

    朱元璋满脸不可思议的看着杨晨,想要从对方脸上发现细微变化,以此来判断这话是真是假。

    作为朱允炆的父亲,此刻的朱标脸色极为难看。

    他虽然没有当过皇帝,可也知道坐在这张椅子上,会有很多事身不由己,可这件事实在是太过分了!

    前面四个弟弟出了事朱标能表示理解。

    每个人身上都有些问题毛病,别说贬为庶人了,按照律法,是需要死刑的。

    能留下性命,已经是朱允炆法外开恩,至少说明他还看在一丝丝亲情的份上没有把事情做绝。

    然而湘王的死已经触碰到老朱家亲情之间的红线。

    这或许就是皇室的诅咒。

    先人不希望发生的事情,后人总会想办法让事情发生。

    面对脸色都是骇然的父子,杨晨脸色淡然,根本不慌继续说道:

    “湘王的死正式让朱允炆的削藩运动推向高潮。

    同时远在京都的建文帝知道这个消息之后,第一时间并不是感到悲伤。

    而是感到十分气愤,在他看来,自己削藩就是维护皇室的利益,可湘王的自焚让他感到是自己的错。

    对,正如陛下所猜测的一样,建文帝从削藩开始,甚至让湘王自焚之后,他都没有认为自己的削藩有什么过错。

    他反而责怪那些反抗他的人,于是湘王被他赐谥‘戾’,湘王没有后人,于是朱允炆命令宗人府将湘王的名字移除出族谱。”

    最后一句话声音不大,却带来了犹如洪水般的影响。

    朱标从站着变为腿脚无力。

    整个人双目失神的靠在椅子上,他不明白自己的儿子到底为什么要这样对他的叔叔。

    你削藩能理解,然而为什么在明知对方以死明志之后,却这样对待一个无后的叔叔?

    “逆子!逆子!大逆不道啊!”

    朱标从未感到如此气愤,他终于能理解自己父皇以前为什么会在弟弟们犯错的时候那么生气了。

    现在,他就想着将朱允炆吊起来好好打一顿。

    正如自己父皇说的那句话一样,教育孩子不能用言行举止,就应该用棍棒教育。

    一百次言传身教不如一次棍棒来的实在。

    台上朱元璋此刻状态很不好,内心翻腾如狂风暴雨,百感交集,脸色一会青一会红。

    朱柏是他所有儿子里面,让他感到最为有孝的那一个。

    杨晨说自己离世之后,这位儿子萌生了离世的想发,他丝毫没有怀疑这是杨晨骗他的。

    原因就是他在去年给湘王受封藩王时,他给受封的皇子赐予了一条玉带。

    当皇子都系好之后,他想要看看孩子们背后的装饰,于是就绕到儿子的背后。

    唯独有朱柏将背后的装饰挪至胸前,说出了一句让朱元璋感到欣慰的话。

    “君父不可背也!”

    一个总是考虑到自己的儿子如何能不让朱元璋喜爱呢。

    虽然他年纪小,然而朱元璋并没有因为他小而轻视他,反而很是期待将来这个儿子成长后,会成为一名多么优秀的藩王。

    可惜了,眨眼功夫,就从杨晨这里知道自己期待的儿子未来的结局多么凄惨。

    自焚而亡,连一个后人都没有留下来,甚至还要被挪出族谱。

    这简直是一个令人感到杀人诛心的举措。

    “不肖子孙!怎会有这样的孙子!真是.真是令咱感到羞耻!”

    实在是受不了自己后人这副德行的朱元璋终于忍不住开口骂道。

    要是朱允炆现在在他面前,朱元璋恐怕都不会保证自己能做些什么事。

    侄儿逼死叔叔,这种事情放在历史上都是很罕见的存在,没想到居然出现在自个家。

    朱元璋真是想不明白,自己老年了眼睛是有多瞎才会选择朱允炆这种蠢蛋成为继承者。

    哪怕是让老三老四这样的皇子成为继承者恐怕都比朱允炆这个憨货好不知道多少倍。

    让他感到无语的是安排什么不好,偏偏安排湘王府里面有人制造假钞。

    这种莫须有的罪名,是个头脑清醒的人都绝对不会相信。

    关键是,一个自焚而亡,以死明志的皇子居然被安排‘戾’这样充满侮辱性的谥号。

    无后,国除,任何一项惩罚拿出来都感觉是欺负死人。

    “标儿啊,允炆年龄虽说小,但也快到读书的年级了,你跟一众兄弟儿时不到两岁就开始开智。

    允炆如今两岁了,从进入开始,必须要好好让他读书识字,最重要的是让他明白孝悌忠信的道理!”

    朱元璋看向朱标,语气不可拒绝的嘱咐对方。

    看到朱元璋的举动,朱标也是感到内心一阵感慨万分。

    没想到教育儿子这件事居然还需要自己的父亲亲自指点。

    他赶忙拱手施礼点头回应:

    “父皇的嘱咐儿臣知道,等今晚回到东宫,儿臣定然会嘱咐吕氏好好教育允炆。

    同时从翰林院里面找一些贤才学子教导他,让他早日明白兄友弟恭的道理。”

    作为儿子,朱标怎么可能不知道朱元璋的脾气。

    从对方一举一动之间,他早就看出来了,自己父皇已经按耐不住帮他教训儿子的想法。

    然而他可不敢让自己父皇去打儿子。

    自己父皇下手没轻没重的,朱允炆现在才两岁,还没彻底断奶呢。

    怎么可能受得了朱元璋的一顿捧揍。

    稍有不慎落下一个残疾,自己母后知道了,肯定会跟父皇大吵一架。

    届时闹得不可开交,他裹挟在中间绝对会很不好受。

    朱标这番回复总算是让朱元璋激动的情绪有些平复,而后他看向杨晨,接着问道:

    “后边呢,还有哪位藩王受到逼迫,最后出事?”

    这些事情他不想留着,既然难受,那就一次性全部经历过去一遍。

    同时老朱内心感到十分颓废。

    自己实行的分封目的是想要让兄弟之间形成亲属构建的权力网络。

    这样一来,大明的军事实力就能稳稳掌控在自家人手上。

    无论底下有什么起义,都能迅速镇压。

    然而他没想到,自己刚刚离世不久,居然就闹出了人命,还死了一个十分孝顺的儿子。

    对于老朱来讲,这个未来狠狠击打在他那一颗坚强的心脏。

    陷入怀疑的老朱提问完之后,甚至陷入了自我怀疑。

    “莫非咱真的做错了?咱不应该太多的指点后人?怎么什么事都与咱的想法背道而驰。”

    “后来嘛那倒是没有藩王受到压迫了,因为朱允炆的行为,跟湘王朱柏的死很快就在所有藩王当中激起他们对朱允炆的恨意。

    特别是朱允炆不承认是自己害死了湘王,他认为是湘王畏罪自杀。

    所有大部分藩王都在这一刻开始举旗造反。

    在他看看来,与其跟朱允炆求饶,不如造反为自己求得一线生机。

    于是乎,大明内部就开始爆发激烈的战争。

    一大半的武将被陛下杀的干干净净,另外一半的武将则是在这一场战争当中出现了损耗。”

    “藩王造反?”

    朱元璋放在椅子上的扶手逐渐爆出青筋,眼皮子不停跳动。

    他没想到朱允炆居然将藩王逼得走向造反的道路上。

    同时也很愤怒,自己留给藩王这么大的权力是让他们守护大明,没想到最后居然靠着兵力造反。

    完全与自己内心所想背道而驰。

    朱标此刻心揪了一下。

    儿子跟弟弟发生战争,他应该站在谁的那一边?

    他也不知道,皇帝削藩并没有错,为了自己的利益,可他的儿子削藩手段实在是太令人感到无法直视。

    别人要么要命,要么要权。

    朱允炆却是两个都要,这实在是太贪婪了。

    对于此事的发生,朱标只能是不停叹息。

    爆发内战,最终苦的不还是大明内部的百姓吗?

    烽火连天,赤地千里,肝髓流野,本以为大明能在自家的领导下能走向更好更辉煌的生活。

    没想到自己父皇刚刚历史,大明就因为权力斗争,让百姓过上这样危在旦夕的日子。

    权力!实在是太肮脏了!

    杨晨并未感到两人的情绪有什么变化,而是淡定从容的往下说。

    “中央皇权跟各地藩王的决裂的爆发自然是有人失败有人成功。

    这一些藩王里面,能力最强的人就是在北平就藩的燕王朱棣。

    他是第一个举旗造反的藩王,当他知道平日跟自己相处最好的弟弟朱柏被逼自焚之后。

    北平当中就开始连夜连日的打造武器,募集兵马。

    为了能赢,他还联合其他兄弟,以清君侧的名义,联合宁王手底下的朵颜三卫,也就是蒙古铁骑发动了靖难之役。

    后人将其称之为奉天靖难!”

    “老四?为什么是老四?老三呢?”

    朱元璋没有马上询问靖难之役的细节,而是询问杨晨自己的三儿子,晋王朱棡。

    从他说出口的瞬间,老朱就已经能隐隐感觉到大事不妙。

    朱允炆削藩是从他的几个儿子开始下手,第一个倒霉的人就是朱橚。

    可朱橚的实力并不强,几年前,朱元璋早就在大明国界的地图上制定下塞外九大藩王的计划。

    朱樉朱棡等等皇子都会安排到大明重要为止的地方驻守。

    同时他也在几个儿子之间设定了暗令,那就是相互制约。

    你盯着我,我盯着他,他盯着你。

    晋王朱棡藩地是在太原,此地能紧紧盯着燕王朱棣的北平位置。

    对于这几个儿子,朱元璋很清楚的就是朱棣。

    有人说过,这个儿子身上具备龙气,只是气势不足,没有天时地利人和的情况下不足以考虑。

    然朱元璋是个谨小慎微的人,他早就担心自己离世之后,会有儿子主动造反的情况出现。

    因此故意安排老三朱棡盯着朱棣。

    山西地理位置跟北平接壤,倘若朱棣这个藩王起义造反,朱棡一定会第一个上去将其镇压。

    军事能力上,朱元璋自信,朱棡肯定能力压朱棣这个弟弟,更为关键的是,为了让老三实力强大。

    朱元璋准许对方在地方的权力跟朱樉一样,也就是说,朱棡同样的凌驾于都指挥使上。

    除了皇帝的命令,任何人来了都没用。

    “老三?陛下说的应该是晋王朱棡吧,他早就嘎了,他在您临终前不到两个月就病死了。

    您当时都已经七十岁了,晋王的死对您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打击。

    于是不到五十天,陛下也就离世了。”

    杨晨思索一番后,解开朱元璋的困惑。

    这个消息犹如五雷轰顶一样在朱元璋脑海当中炸开!

    “死了?我又死了一个儿子?”

    “没想到老三也.”

    此刻朱标也对自己家族的命运感到悲痛,命运多舛这四个字形容的很贴切。

    朱元璋闭上眼,回顾目前自己知道的消息。

    三个亲生儿子都走在自己前面,还是按照顺序。

    这未免特太充满戏剧性了吧。

    难怪他说为什么朱棣能发动靖难之役,原来是没有人能阻止他。

    他不知道朵颜三卫是什么组织,然而能从字样当中了解到,应该是北元蒙古部族的骑兵力量。

    现如今大明军伍内,也有不少这样的组织,他们都是被俘虏之后收编的作战人员。

    朱元璋可不傻,蒙古族骑兵的实力很强,十个人就能顶一百个步兵用。

    若是战术上运用得当,十个人集体冲锋,能瞬间打散一千人组合成的战阵。

    好不容易俘虏了这些骑兵,他怎么可能会轻而易举的杀了对方草草了事。

    能收编的都收编,只有那些顽固抵抗不知道审视势度的人才会被他找机会给除掉。

    “唉!标儿,咱们家真是苦难忐忑,这件事一定不能让你母后知道,否则她会很难过的。”

    了解自己三儿子确实也是先一步自己走了,朱元璋第一时间就想到马皇后。

    同时告诫朱标不能透露这个消息半分,否则以马皇后现在的身体,他担心对方撑不过去。

    “回父皇,儿臣知道.”

    朱标拱拱手回应。

    眉头紧蹙的朱标想到自己母后若是了解这些事情的前因后果。

    恐怕也会很愤怒。

    自己母后向来怜爱,朱柏虽然不知自己的同母弟弟。

    马皇后却能对这些弟弟施已同等的关爱进行照顾。

    可以说是对着亲儿子的态度对待这些弟弟们。

    倘若马皇后知道朱允炆跟自己叔叔爆发这样的矛盾,他也不敢想自己母后会怎样对待朱允炆。

    直接废除身份?

    朱标不知道,他只知道现在自己心乱如麻,什么也不干多想。

    朱元璋沉默了许久,最后叹气问道:

    “老四发起靖难被抓后,朱允炆是怎么对待他这个四叔的?”

    “燕王被抓?陛下你怎么会有这种想法?”

    “嗯?你这是何意?难道老四的造反成功了?”

    按照自古以来的例子,藩王造反的例子很多,但是成功的却非常少。

    必须要具备一切有利的条件才能成功,自己哪怕留给朱允炆的遗产再少,也不应该能被朱棣造反成功才对。

    朱标此时也愣住了,他能从杨晨的一言一行当中猜测到,自己的四弟好像真的成功了。

    为了确定自己的猜想,朱标赶紧追问:

    “杨晨,你得把话说清楚,老四举兵造反是成了?还是”

    “废话,当然是成了!你们家老四很牛的!从发起靖难开始,一直猛地朝南京开始发起进攻。

    一路上虽然是吃了不少亏,可大局总是站在他那一边。

    于是依靠自己从弟弟哪里借来的兵加上不停俘虏还有劝说其余藩王之下。

    他一共募集了接近二十万兵力势如破竹一般迅速攻占到南京城的门口。

    最后单枪匹马杀入京城,疯狂寻找朱允炆。

    想着问对方到底为什么要削藩,到底为什么要逼死他这些叔叔。

    然而靖难之役结束后,建文帝却失踪在燃烧的皇宫当中,最后下落不明.”

    “所以.崇祯皇帝不是我的后人?”

    朱标并未关心自己儿子的下场,儿臣询问杨晨崇祯皇帝到底是谁的后代。

    先前在不知道这些事情的情况下,朱标没少微崇祯这个‘后人’感到悲痛。

    甚至对方每次做出一些无法理解的举动之下,朱标都感到脸红不已。

    现在一切真相大明,原来崇祯皇帝并不是他的后人。

    原先自己受到的一切委屈都是假的,这瞬间让朱标游走在崩溃边缘。

    “额崇祯皇帝我好像从来都没有明确的说过他是太子您的后人吧。”

    觉察到朱标身上的情绪有些低落,杨晨说话的声音有些小声。

    果然,当他说出崇祯不是他后代的瞬间,朱标怒笑着对他说道:

    “杨晨!你!你!你实在是太过分了!你知不知道之前我听到崇祯上吊自杀的时候有多难过!

    现在你跟我说他居然不是我后人!我眼泪都白流了!”

    登的一下从椅子站起身来,朱标对着杨晨慷慨陈词诉说自己之前受到的委屈。

    自从杨晨出现后,将大明后世被满清取代的事情给说出来。

    每天瓦上朱标都是吃不好睡不好,他拿出逼以前更加卖力的工作态度坐在监国的位置上。

    就是想着能更好的让大明朝政走向正途。

    不要让自己‘后人’所做之事重蹈覆辙。

    为此他询问杨晨出关于如何让百官俸禄不至于出现贪污的办法。

    得到提示后,还回去苦思冥想,在杨晨所说的基础上,制作出适合大明当前制度的全勤俸银跟末位淘汰制度。

    结果万万没想到,崇祯皇帝居然根本就不是他的后人。

    前些日子的呕心沥血让朱标此刻感到有些荒谬至极。

    更为关键的是,朱棣曾经笑话他这个大哥,怎么会有崇祯这么笨的后人。

    搞了半天,原来这个后人居然是朱棣的后人,跟他半毛钱关系都没有。

    这个天大的冤枉在此刻终于得以揭开真相,朱标一时半会都不知道应该说些什么。

    最后只能跟杨晨倒苦水。

    看着朱标这般反应,杨晨挠头讪笑,表示不好意思。

    “哎呀太子,您大人有大量,我当时被你们疯狂的逼问,细节方面什么的出现了记忆凌乱。

    没能及时说出崇祯是朱棣的后人,这也不能怪我啊。”

    本来还想继续跟杨晨俗话说自己的委屈,可对方已经表示道歉。

    最后朱标只能是打碎了牙往肚子里咽,毕竟伸手不打笑脸人。

    此时的朱元璋感觉脑子有些凌乱不止。

    他尝试在脑海当中捋清楚思绪,首先是朱允炆登基成为建文帝。

    这个不肖子孙削藩,造成了大明内部矛盾的爆发,朱棣本着清君侧的名义发动靖难之役。

    最后朱允炆失踪,而崇祯又是朱棣的后人,那么也就是说,朱棣将朱允炆弄失踪之后,他没有把皇位传给朱标的嫡系后人。

    而是自己将皇位据为己有。

    想到这个结果,朱元璋心急如焚的向杨晨求证。

    “你刚才说崇祯是老四的后人,那岂不是代表老四攻占京都之后,他将皇位据为己有了?”

    面对朱元璋的追问,杨晨满脸讪笑说道:

    “陛下,你这话问的,我都不知道应该怎么回答你了。

    你想想,燕王耗费那么大的力量从北平造反,最后还成功让朱允炆消失在大明之内。

    二位觉得,如果燕王的位置换成是你们,你们会轻而易举的将唾手可得的皇位还给大哥的儿子吗?”

    “所以?我父皇的猜测是对的,四弟他确实是登基称帝了对吗?”

    朱标有些感到命运造化弄人的回答杨晨的话。

    看到对方点头之后,他更是流出无奈笑容。

    这是对老朱家命运忐忑的笑,没想到自家在先祖皇帝离世之后,居然经历了这么多事情。

    兜了一圈,最后皇位还是流传到自己兄弟手上。

    朱元璋面容阴沉,他没想到自己的这个四儿子居然比他猜想的还要强大。

    联合其他兄弟的情况下居然就能谋权篡位。

    他很聪明,根据杨晨的只言片语就能猜测出一开始局势肯定对老四不妙。

    可后面不知道怎么了,大局瞬间颠倒过来,一切有利因素都成为朱棣夺得皇位的条件。

    这背后没有人帮忙朱元璋绝对不信。

    “老四称帝之后,他如何对待其余的兄弟。”

    一个孙子就削藩成这个模样,朱元璋不敢想造反上位之后的朱棣手段会有多么凶残。

    更不要说他是从一众造反的藩王当中脱颖而出。

    观察朱元璋那张冷若冰霜的老脸。

    他一猜就知道这家伙想听自己说朱棣是不是做出了什么凶残手段的行为。

    “回陛下的话,燕王称帝之后确实是动用了一些削藩手段,不过跟朱允炆不同。

    永乐的削藩手段采用怀柔政策,他在陛下封藩的基础上进行修改。

    让当地的藩王兵权放开一些,跟当地都督府的指挥使共同使用,不能让藩王一家独大。”

    “嗯?老四他能有这么善良?你真的没有骗咱?”

    藩王造反之后居然采用怀柔的方式削藩,朱元璋是怎么也不相信。

    第一次看到老子怀疑儿子的,杨晨都为朱棣感到委屈。

    难怪历史上这家伙一直强调自己其实并不比几个哥哥差劲。

    看来朱棣一生都在跟自己父亲证明他的能力也很强是有来源的。

    “陛下,我真没必要骗你,永乐大帝他成为皇帝之后,不仅使用怀柔政策在短时间内将大明的藩王纷争给平息了。

    还迅速登基称帝,之后处理内乱,该杀的都杀了,该放的也都放了。

    比如先前提到的几个兄弟,他虽然放了几个弟弟,却也清楚这些弟弟的脾性。

    命人将这些藩王送回藩地,没收兵权,只能在自己的地盘活动,不准到处乱跑。

    且在您规定的祖训里面,还给予补偿,每年都给一些岁禄。

    避免后人说他对兄弟不好。

    总而言之,自从大明是永乐称帝之后,大明一切都非常好,对外他多次北伐,以皇帝的身份获得封狼居胥的荣誉。

    可想而知他是多么的强大,因此陛下不需要对永乐心存芥蒂。

    后世都将他称帝的时间称之为永乐盛世,成祖皇帝被评为仅次于陛下您的大明皇帝。”

    “等会?你刚才说老四叫什么?成祖皇帝?”

    朱元璋本以为自己朱棣登基之后会继续使用强硬手段削藩。

    却从杨晨那得知这老四并没有那么干,为此老朱内心对于朱棣的警惕也逐渐放松下来。

    可是杨晨下一句话就让老朱感到炸毛了。

    成祖皇帝!

    这胆子未免也太大了吧!李世民都只敢让自己庙号为太宗。

    你一个朱老四居然妄称成祖!

    这在朱元璋来看属实是大逆不道!

    (本章完)


  (https://www.24kkxs.cc/book/4247/4247079/11111052.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