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第82章 招募流民
第82章 招募流民
反过来叫他爹?
朱棣听到这话,皮笑肉不笑地捏了一把朱高爔的屁股蛋子,颇有些阴恻恻地开口:
“你小子,别以为有了你爷爷的玉佩,就万事大吉了。”
朱高爔叛逆的不行,继续顶嘴:
“我还有我娘!”
朱棣顿时就有一瞬间的卡壳。
也正是在这一瞬间,朱高爔就凭借着自己的力气,硬生生从朱棣的怀中挣脱,顺着他的腿,一路滑倒地上,旋即扭头就跑。
倒是马三保,此刻没有跟着朱高爔离开,反而站在朱棣面前,神情颇有些一言难尽。
朱棣心中不好预感更加强烈了。
果不其然,下一刻,马三保就有些委婉的开口了:
“王爷,其实事情……和你想象的有些不一样。究竟是谁跟您说起这事的?”
是谁告诉的?
朱棣听到这个问题,突然像是想明白了什么,猛地转过头,看向此刻隐约觉得有些不妙的朱桂。
看着朱桂颇有些心虚的神情,朱棣腮帮子都差点咬烂。
他用手点了点,冷飕飕地就放下一句话来:
“你先在一边站着,等我听完后,咱俩再好好算算账。”
……
就在朱棣打听来龙去脉的时候,朱高爔已经老大不乐意的,回到了自己的屋子里。
翻开小本本,他默默在朱棣和朱桂的名字后,又画上了一笔,正好变成两个完整的“正”字。
旋即,他又开始写起了“日记”。
朱高爔其实并没有写日记的习惯,一般来说,每当他想起来要写日记了,准没什么好事。
只见他歪歪扭扭的,提笔写下几行字:
【今日爹打我屁股。我已经是个大孩子了,在外面的时候,他居然丝毫不考虑我的面子……】
【朱桂很讨厌。他的心眼比鸡屁股还小。徐蕙和徐元也很讨厌,诅咒他们生孩子没屁眼……】
【姨母真倒霉,遇上了这么一个男人。爹也很蠢,别人说什么就信什么,一点都没有继承到我的聪明睿智……】
【对了……还得给娘和爷爷写一封信……我要狠狠地告状!让爷爷打烂爹的屁股哈哈哈哈!】
写完了日记,朱高爔又干劲十足地写完了密信,就等着回到金陵,让爷爷好好教训爹。
开玩笑!
老朱家的隔代宠,你以为是闹着玩呢?
好不容易写完了,正在这个时候,房间的门吱呀一声,就被打开了。
朱高爔颇有些做贼心虚的意味,下意识地就将手中的信纸藏好。
只是看到来人脸上略有些讪讪的笑容时,朱高爔顿时就变得淡定起来:
“你来干什么?”
朱棣有些不自然,他已经了解了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也知道了是自己误听了朱桂那家伙的话,冤枉的朱高爔。
只是……他还是难以舍下脸皮,有些僵硬道:
“咳……吃了没?”
朱高爔哼了一声:
“气都气饱了!还吃饭呢?”
这夹枪带棒的。
不过这事办得……确实让朱棣心虚。
他憋了会气,耐着性子开口:
“行了!男子汉大丈夫,哪有那么多气?爹这事确实办得不好,要不这样,你提个要求,爹指定答应你!”
朱高爔听到这话,唰得就抬起脑袋来,虚着眼睛,看向朱棣:
“真的?”
他语调拉长,满满的不相信。
朱棣自然点头:“君子一言,驷马难追!”
“那你叫我声爹!”
朱棣登时就憋不出话来了。
朱高爔见状,摊了摊手。
看吧!
他就知道。
朱棣看这小子太嘚瑟了,憋了好久,总算把火气压下去,强忍着动手的欲望,再度开口:
“除了这个……都行!”
朱高爔见他认真的,小粗眉皱了一下,还真的开始思考起来了。
良久,他才开口:
“我要棉花,你能给我吗?”
“棉花?”
朱棣听到这话,愣了一下,紧接着,他不知道想到了什么,神色就变得欣慰起来。
对于朱高爔来说,要那么多棉花显然没什么用。
他又不缺棉衣穿。
这些棉花要么就是给庄子里的佃户,要么就是用来救济流民。
朱高爔小小年纪,能有这般思虑,朱棣只觉得欣喜至极。
于是他神情和悦地拍了拍朱高爔的肩膀,开口道:
“行。爹帮你把这事办妥了。你就等着看吧。”
一听到这话,朱高爔还有点狐疑地抬起脑袋,就这么瞅着老爹。
那么多棉花呢!
这又是在别人的藩地上,老爹哪来的人力物力去搞来棉花?
一时半会,偷都没法偷来那么多!
……
代王书房。
朱桂一听到朱棣提出的要求,一口茶水猛地就喷出来了:
“你抢棉花啊?!一口气要那么多?我从哪里变出来给你?!”
朱棣坐在椅子上,面对朱桂这副气急败坏的模样,依旧波澜不惊地吹了吹茶盏中的浮沫,旋即浅浅抿了口,这才慢慢道:
“你就说给不给吧。说起来,你在藩地欺男霸女,四处搜刮民脂民膏的事情,我还没有告诉老爷子呢。你说……老爷子听到了这事以后,会怎么想?”
朱桂一听到这话,顿时就不吱声了。
他有些烦躁地挠了挠头:
“四哥!今天这事是我做错了,但你也别把我逼得太狠了!大家都是藩王,这次你来大同,也只是按照老爷子的吩咐,修筑大同城墙。这里这么多的流民,刚好够你使唤。”
“你修筑完大同城墙后,也就回去了,何必闹出这么多事情呢?我搜刮我的民脂民膏,你要做你的好藩王,难道北平还不够你折腾吗?”
朱棣听到这话,一脸正气凛然:
“我是只修筑了大同城墙。另外的事情,都是我儿子做的。我是我,朱高爔是朱高爔,你有什么事,跟那小子去说。”
朱桂懵了。
不是??
什么叫做朱棣是朱棣,朱高爔是朱高爔?
朱高爔才多大啊!
这朱棣是真准备不当人了?
朱桂心里委屈,但是慑于老爷子的威严,几番辩驳后,还是灰溜溜地准备起棉花来了。
如今到了冬天,大同气候严寒,他原本还想着趁大雪纷飞的时候,将棉花拿出来高价卖出,赚他个盆满钵满。
结果……现在全完了!
都是因为朱棣!
哦,还有个朱高爔!
这俩父子都不是个什么好东西!
……
按照朱桂的吩咐,大批量的棉花,没过几天,就到了朱高爔的手头上。
与此同时,庄子那头也在有条不紊地进行处理病鸭。
得亏现在快到了冬天,佃农这才能抽出时间干这活。
是日。
朱高爔走在庄子的田垄中,背负双手,迈着外八的步子,行走在人群中。
当他经过那个瘦弱少年的时候,朱高爔就忍不住伫足观看了些许。
少年似乎感受到了他的目光,抿了抿嘴,转过身来,道了一句:
“恩公。”
周围的佃农纷纷侧目,似乎有些不敢相信,眼前这个少年怎么有胆子主动打招呼。
毕竟就前几天的表现来看,朱高爔似乎脾气不怎么好。
朱高爔听到这一声“恩公”,直接被愉悦到了。
他眉开眼笑地一挥手,旁边的小吉祥就心领神会,屁颠屁颠地上前,拿出一串铜钱,放在少年的手中。
朱高爔笑嘻嘻地看着他:
“你怎么想到会叫我恩公,而不喊我殿下?”
少年胆子大了点,接着开口:
“自从恩公来了后,我们日日都能够吃饱喝足,与先前的日子相比,那简直就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难道这还算不上是天大的恩情吗?”
朱高爔听得神清气爽,要是背后有尾巴的话,估计这下子都能够翘到天上去。
他矜持地努了努嘴,“你再叫我一声好听的。”
“啊?”
少年一下子有些呆住了。
似乎有点难以理解朱高爔的癖好。
不过很快,他看着手中的铜钱,又特认真地喊了一句:
“恩公!”
“啊~”
朱高爔拼命按压想要上翘的嘴角,接着用欣赏的目光看向少年:
“你叫什么名字啊?”
“草民陈根生。”
朱高爔听到这名字,不是什么狗蛋、狗娃之类的玩意儿,有些诧异地抬起头,看向眼前这个少年。
仔细一看,少年面色虽然稚嫩,也因为长期劳作,面庞黝黑,身材消瘦,但是身上的气质却显得格外不同。
如果硬要说有什么不同的话……那就是带着一股子读书人的气息,一双眼睛明亮的出奇。
朱高爔心念一转,于是就问了:
“你读过书?”
少年微微一愣,旋即头低的更深:
“四书五经略知一二,只是后来家道中落了。”
哦……
还是个有故事的娃。
朱高爔准备把这小子抓过来,帮忙干活。
原本庄子里的那些管事,多多少少身上都有些不干净,虽然说水至清则无鱼,但是朱高爔手头总需要有自己的人。
眼下这个读过书的陈根生,显然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想着,朱高爔就开口了:
“今日招募流民,你也跟我一块儿去吧。”
陈根生愣住了。
没想到自己只是鼓起勇气打了个招呼,就能遇上这么一件好事。
而旁边的佃户看着他们离开的身影,也露出了羡艳的眼神。
不知道是谁先开口说得话:
“根生这小子倒是运气好,居然能被主家看上眼,再加上他又读过书,将来指不定会有大造化呢。”
旁边有人听到这话,却不怎么看好:
“就算有大造化又如何?老陈现在还在采石场。那鬼地方,进去了就出不来,将来只怕老死在那里,都不会有人知晓。”
代王藩地中的采石场,那可是恨不得将人扒皮抽筋,日夜干活,榨干最后一丝力气的地方。
就算是鬼到了那地方,也得绕路走。
提到这个,气氛显得有些僵硬。
不过很快,就有一个佃户,小心翼翼地开口了:
“我怎么觉得,眼下的主家,比之前的代王爷要好太多了?咱们虽然也在干活,但是日日都能吃饱饭。要是以后每天都是如此,我就算是做一辈子的佃户,也甘心了。”
说着,又有另一个搭茬:
“是啊。以前代王爷是主家的时候,咱们吃的都是咸菜疙瘩,现在虽然不说大鱼大肉,但是一日居然能吃三餐,顿顿米面,隔三差五还会有荤腥。皇帝老爷的日子,也不过如此了吧?”
此话一出,干活的佃户纷纷都笑了:
“皇爷哪里只吃这些?要我说,皇帝老爷肯定每日有吃不完的鸡鸭鱼肉,顿顿大米白面……”
虽然说着话,但是佃户们手上的动作飞快,丝毫不耽搁干活。
伴随着话语,他们总觉得,这日子啊……好像比以前,多了太多的盼头了。
……
另一边。
燕王正与道衍,乃至一众王府长史商议修筑大同城墙之事。
提及修筑城墙时,需要耗费的人力时,众多长史一时之间,也皱眉思忖起来。
本来修筑城墙需要用到的糯米灰浆,就需要耗费需要钱财,如果再在招募人手劳工上,花费太多的话,显然不是一件好事。
可是倘若以徭役的方式,让大同百姓前来修筑城墙……
如此大动干戈,不仅朱棣不想看到,远在金陵的老爷子只怕也不想要看到。
就在众人思来想去的时候,道衍这个黑袍三角眼的僧人,突然微笑开口:
“王爷忧心人力之事,可王爷将眼光放到大同内,四下看去,便能知道,大同之中,最不缺的,就是人了。”
朱棣听到这话,微微赞许点头,显然心中对此也是早有章程,而且这个想法……还和道衍和尚想到一块儿去了。
朱棣靠在城墙上,看着墙根儿下的流民,顺着话儿就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大同流民四窜,眼下正好能够以修筑城墙的方式,将流民召集起来,给予吃食。一来能够解决大同治安问题,二来也能解决筑墙劳力问题。”
周围长史听完这一席话,顿时欣然。
只是……
有人忍不住提出一个问题:
“王爷,所谓的给予吃食,是一日两餐吗?倘若一日两餐,又该吃些什么?”
朱棣沉思片刻,缓缓开口:
“按照之前赈灾的旧章程来,只是毕竟还得干活,所以在原来的基础上,多三成左右吧,至少得混个温饱。”
只是话音落下,朱棣又忍不住叹气:
“若是钱财足够宽裕,何至于如此精打细算啊。”
这段时间每天都写到两三点,太累了,病情有些反复,再加上换地图剧情还要打磨,感觉有很多地方要学习,更新稍稍放缓在6-7k字左右,咱们打得是长期战哈,我会继续努力的!
(本章完)
(https://www.24kkxs.cc/book/4247/4247052/11111051.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