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4.第104章 晋王薨,金陵异变
第104章 晋王薨,金陵异变
阿卜只俺……
鞑靼太师的儿子……
老太监有点懵,只觉得在听到这个消息后,思绪都有些凌乱。
只经过了这么一段时间,究竟发生了什么?!
怎么还抓了鞑靼人?
一瞬间,老太监忍不住发问:
“咱家只知鞑靼人南下,但是究竟发生了什么?怎么会……怎么会……”
说到最后,老太监也不知道该如何开口了。
朱棣还算淡定,他瞅了一眼已经乐呵的露出白牙的朱高爔,三言两语就把事情解释清楚了。
他的话语精炼简短,只是大概描述了一下这次鞑靼南下的起因经过结果。
可饶是如此,老太监还是听得直愣了神。
不过很快,他像是想到了什么,突然低下头,看向朱高爔,嚅动了一下嘴唇,似乎想要说些什么。
得了。
刚封赏了一个定海郡王。
应天里的人还紧绷着脑袋里的那根弦,要是被他们知道,朱高爔又立下一功,还不知道又要掀起什么波澜来。
想起应天中,在离开前,大本堂里面,太孙和众多叔叔、堂兄弟之间的暗流涌动,老太监心头就忍不住一紧。
而今陛下的身体时好时坏,再加上他年岁已高,太孙的叔叔们年富力强,又是各地藩王,手握兵权。
朱允炆虽然是陛下钦定的太孙,但是无论从他的阅历,还是那股子杀伐果断,仍然和一些叔叔们,相差甚远。
要是朱高爔真的再次受到嘉奖……
想到应天那风诡云谲的氛围,老太监一时半会的,还真难以预料事情会有什么走向……
只盼陛下能够多撑些日子,让太孙把位置坐稳了,顺顺利利地继承皇位,也让这天下,依旧是承平豫泰。
想着,老太监表面微笑,心中却是暗暗叹了一口气。
……
就在大同的朱棣和朱高爔准备启程,赶往应天的时候。
草原,传来了不一样的动静……
此刻。
太原接壤的草原上。
阿鲁台跨坐在马匹的背部,手中牵动着缰绳,目光宛若草原上的鹰隼,纵然脸上露出了一丝老态,却让他愈发显得深沉狡诈,宛若草原上伺机而动的猛兽,随时都可能扑身噬人。
身边的副将落后于半步,面露犹疑之色:
“台吉,我们真要攻打太原吗?眼下的大明皇帝,手腕铁血,轻易招惹,打了胜仗还好,倘若失败了,不仅会有马匹损失,更会引来大明皇帝的报复!”
阿鲁台听到这话,淡淡一笑,胸中自有丘壑:
“这些大明的边疆重镇中,北平是块难啃的骨头,大同又刚修整了城墙,久攻不下,必然会引来各地藩王的支援。宁王更是有朵颜三卫。”
“倒是眼下的太原,我们正巧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
最后一句话,却让人有些迷糊了。
这天时地利人和……究竟是怎么算出来的?
索性阿鲁台也没有打谜语的意思,而是直接说出口:
“我听闻,晋王已然病重久矣,若是攻取大同,能够一举射杀晋王,亦或者是活捉了晋王,我倒要看看,大明是否还敢再拿我儿要挟?”
阿鲁台的目的,从来都不是简单的烧杀抢掠。
他这次真正来的目的,就是因为阿卜只俺被俘虏一事。
大明想拿阿卜只俺谈条件,阿鲁台干脆趁火打劫,拿晋王谈条件。
谁让他知道了晋王缠绵病榻,命不久矣的消息呢?
如此这般想着,阿鲁台就猛地一挥手。
猎猎的旌旗在草原上飘拂,马蹄的奔踏声滚滚而来。
一瞬间,空气中仿佛都凝结着金戈铁马的硝烟之气,以及刀尖上沾染的,若有若无的血腥味。
阿鲁台是大摇大摆来到太原城下的。
彼时,晋王拖着孱弱的病躯,来到了城墙上。
墙头风声拍打在他的衣襟,晋王枯黄的脸色,竟然泛起一抹不自然的潮红。
他眯着眼,看向远方的骑兵。
倏地,他转过头去,对着身边的侍从,含笑开口:
“阿鲁台真以为自己是个聪明人,没人看得出他的想法了?”
“本王眼下也不过是风中烛火,倘若能够以一己之命换得鞑靼大败,大明铁蹄踏至斡难河边,封狼居胥,饮马瀚海,即便我死了,又有什么遗憾?”
说完,晋王长长一叹,悠然而发地感慨出声:
“此乃本王之幸。他日青史留名,后世子孙提及之时,也能因我而幸。”
说完,晋王的半边脸上,似乎被城墙上的火光映照。
明灭的火光,将他的脸颊衬得愈发凹陷。
只是他的眼神,竟然出奇的坚定。
……
日子一晃而过。
应天。
朱元璋在这些日子以来,似乎变得更加瘦削了。
朱允炆坐在旁边的小矮桌上,按照朱元璋的安排,开始逐步阅读这些奏疏。
起先的时候,朱允炆还有点兴奋。
毕竟能够批阅奏疏,即便是一些无关紧要的请安奏疏,但是在朱允炆看来,是皇爷爷信任他,同样也是迈向权利中枢的重要一步。
只是随着这样的日子过久了,朱允炆看到那些奏疏,就觉得有些脑袋疼了。
一大堆看似锦绣华彩的文章,其实只不过说了一些米粒大小的事儿。
这些臣子每天抓耳挠腮地写奏疏,就差把中午吃了什么饭菜都写上去了。
夜深了。
朱允炆捏了捏眉心,只觉得一股疲倦之意袭来。
只是当他抬头,看到坐在龙椅上的朱元璋,依然兢兢业业地处理奏疏。
他在心底无声地叹了口气,再度低下脑袋,翻起奏疏来。
有的时候,和皇爷爷待一块,也是对自己的一种折磨啊。
倏尔。
上位传来一阵动静。
朱允炆心中一喜,以为今日的奏疏都处理完了。
等到他抬头看去的时候,却看到皇爷爷手上捧着一本奏疏,眼中盛满了笑意。
不知道是不是朱允炆的错觉,他总觉得,皇爷爷的表情中,还带着一丝惊喜。
偌大的天下都是皇爷爷的。
还能有什么事情,能够让皇爷爷感到惊喜的呢?
朱允炆忍不住也升起了好奇心。
他就多嘴了问了一句:
“皇爷爷,这是什么好事,让您都乐呵成这样。”
朱元璋的眉眼舒展开来,一副与有荣焉的模样:
“鞑靼南下,阿鲁台的儿子带着小股骑兵,在大同城外抢掠,结果遇到了你堂弟朱高爔……”
听到这里,朱允炆眉头一皱。
直觉告诉他,但凡朱高爔出现的地方,准没有什么好事。
不过朱允炆面上依旧不动声色,甚至还露出了一丝笑容:
“结果……怎么着?”
朱元璋笑出声来:
“你堂弟不知道从哪里整出一个乌尔班大炮,愣是把鞑靼太师之子,阿卜只俺都俘虏了。”
朱允炆握笔的手,微微用力,指尖露出青白之色来。
但是面上看来,他依旧是还是完美无瑕的太孙,面对堂弟取得如此功绩,非但没有嫉妒,反而倒像是真心实意地为他高兴。
“堂弟立下如此大功,皇爷爷准备如何嘉赏他呢?”
朱元璋笑容更甚:
“这小子正在回来的路上,等亲眼见到他了,再听这小子提什么要求吧。”
说着,老朱把手中的奏疏看了又看,脸上的笑容根本抑制不住,有些自豪,又有些得意,连带着在连日工作下,已经达到病痛极限的身体,都松快了许多。
朱允炆听到了朱元璋的话语,神情都有一瞬间变了。
听听朱高爔提出什么要求,再赐予他奖赏?!
皇爷爷以前嘉赏别人的时候,可从来都没有这样过!
皇帝的赏赐,岂是可以挑挑拣拣的?
可偏偏在皇爷爷这里,朱高爔就是一个例外!
要知道,这种待遇,就连朱允炆自己,都没有得到过。
朱允炆深深吸了一口气,压下心底的烦躁和不安。
好在朱高爔现在也才五岁。
皇爷爷就算想要改弦更张,也改不到朱高爔身上去。
只是想着想着,朱允炆的嘴角还是忍不住露出了一丝苦涩的意味。
什么时候起,他朱允炆居然堕落到要和一个小孩子比较?
又或者什么时候起,他在皇爷爷这里……也变得患得患失起来了。
他是太孙。
他才是顺理成章,名正言顺的皇位第一继承者。
不是么?
正在朱允炆陷入深思的时候,大殿外传来急促的脚步声。
老朱的思绪被打断,但他只是皱了皱眉头,便叫人上前,递来了来自边关的邸报。
他顺势打开,一目十行地浏览下去。
朱允炆有些好奇。
这段日子的八百里加急快报,还真是不少。
而且也是赶巧了。
每一次都是半夜送到皇爷爷的手上。
这次又会是什么事儿呢?
总不至于,又和朱高爔有关吧?
正想着,一阵刺耳的声响划破宁静的夜空。
就见朱元璋脸上的红晕兀的褪去,转而变成一副惨白模样。
他的虎目中,在这一刻,噙满了泪水,左手抓着胸口的衣襟,在不自觉地用力下。
衣襟皱成一团。
手背青筋暴起。
但是朱元璋恍若未觉。
不知怎地,朱允炆想到了皇爷爷曾经为秦王提笔的那一段话:
【老眼昏花,为诸子计。又拭模糊老眼,还亲藁净行,以示诸子。洪武二十八年,三月二十七日记事。】
而这一刻。
窗外大雪犹如鹅毛般飘落。
洪武二十九年,一月二十七日,小年。
晋王薨。
朱元璋再次失去了他的一个儿子。
铺天盖地的黑暗来袭。
在晕厥过去的前一刻,朱元璋只听到了周围尖叫、混乱、磕碰声。
他只是有点累了。
历史上有过大同边境有蒙古车辐的记载,原本晋王应该再活得久一点,只是这次扇动了剧情的翅膀。快靖难了,这两天八千字写完,我继续六千,攒点存稿,把更新时间重新调到上午,然后再看看资料。
宝们中秋愉快,阖家团圆_
(本章完)
(https://www.24kkxs.cc/book/4247/4247052/11111029.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