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7.第107章 两幅舆图
第107章 两幅舆图
就好比现在,朱高爔看着朱元璋枯瘦的面庞,听着他类似于临终托孤一般的话语,终于忍不住泪如雨下。
朱元璋的眼眸中,有些眷恋,也有些解脱。
他靠在粟玉枕上,目露怀念,似乎在隔着时空,遥遥望向曾经的那些故人。
他的吐字很慢,但却意外的清晰,连带着苍白的两颊,都浮现出一抹潮红,似乎又焕发了生机。
但是旁边的内侍看到这一幕,心中却是大大一惊。
这……赫然就是回光返照的征兆啊!
只听得朱元璋开口:
“把允炆他们都叫进来吧。”
内侍下去,打开了殿门。
一股寒风涌入。
朱元璋恍若未觉,甚至觉得他的大脑都伴随着寒风,清晰了不少。
殿内。
声音缓缓响起:
“朕受皇命于天,膺大命于世,定祸乱而偃兵,安民生于市野……”
“今六十有九,筋力衰微,朝夕危罹,惟恐不终……”
说到这里的时候,任是谁都听得出来,朱元璋这说的,恐怕就是遗诏了。
朱高爔向下方看了一眼,在朱棣的身影上定格了一瞬,也不知道他什么时候进来的,外头竟然半点声音都没有传来。
紧接着,他又收回了目光。
朱允炆跪伏在地面,手心不自觉地已经出了一把汗,黏糊糊的,但是他此刻却顾不得这些,而是略有些激动的,听着皇爷爷接下来的话语。
“允炆。”
来了。
朱允炆的额头,触碰在冰凉的金砖上。
“孙儿在。”
朱元璋未曾言语。
在朱允炆看不到的地方,他的眸光深沉幽然,宛若一汪深不见底的黑潭。
朱元璋看着他,一字一句地说道:
“咱就在这里,你对着咱,对着列祖列宗发誓,你发誓,一辈子不会杀害你的几个亲叔叔,亲兄弟。你对着咱……发誓!”
朱元璋知道朱允炆。
对于他这种血火尸骨里走出来的开国皇帝,以前不知道,那是没有注意。
但是既然都注意了,他怎么可能不知道朱允炆的削藩之心。
只是朱元璋是个不轻易改弦更张的人,而且眼下即便是想要改,也没有想象的那么轻松。
武帝晚年改立太子,废去刘据,改立刘弗陵,致使权臣专横,外戚过大的例子,还犹然在目。
这改立太孙……朱元璋不愿,不能,不易!
最为重要的是,当初为立朱允炆为太孙,朱元璋亲自造出了蓝玉案,一时之间杀得血流成河,就是为了让这位好太孙,在握住大明帝国这根权柄之前,帮助他把权柄上的刺给拔出。
眼下刺倒是拔除了,但倘若握住权柄的人变了,那当初犯下的杀戮,最大的意义,就没有了。
朱元璋不后悔。
但是他不想要百年之后,看到老朱家自相残杀,斗得血流成河。
所以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朱元璋就算是吊着最后一口气,也要逼着朱允炆发出这样的誓言。
朱允炆呆了。
他控制不住地抬起头,看向朱元璋,脸上带着不可置信的神色,失声道:
“爷爷!!”
皇爷爷,怎么会……怎么能……怎么可以……逼迫他说出这样的话来?!
想起方才在殿内,与皇爷爷之间简短的对话,朱允炆只觉得一股气血逆涌而上。
朱允炆知道,皇爷爷重视亲情,但是也从来没少提防那些身强体壮的儿子们。
他曾派杨文去北平参赞燕王朱棣,也曾让辽王朱植分担一部分的防务。
他曾经以为,自己会是特殊的那一个。
但是眼下来看,皇爷爷先是皇帝,然后才是爷爷。
即便他面对的是朱允炆,皇爷爷的心中,仍然对他存在着忌惮之心。
面对朱允炆的愤慨,朱元璋依旧是一副回光返照,喜怒难辨的威严模样。
只是他看到朱允炆这般模样,心中还是有一丝寒凉和心痛。
他闭了闭眼,再度睁开的时候,眼神中敛去了不应该存在的软弱,再度刚硬起来。
他只是放冷声调,幽微地说了一句:
“允炆。”
朱允炆低垂着脑袋,紧紧咬着唇瓣,用力到口中都出现一丝血腥气息,他这才猛地叩首,几乎是从牙缝里蹦出来,一字一顿地开口说道:
“皇太孙朱允炆,在此起誓,一辈子,都不会杀害我的……叔、叔、和、兄、弟!”
话语到最后,朱允炆心底郁气上涌,不自觉间,原本抵在地上的手,都握成了拳头,指甲潜入到掌心,形成了深深的月牙儿痕迹,留下一道道的血印,深深浅浅,斑驳交错。
而朱元璋在听到朱允炆说出这一段话后,也终于像是放下了心头搁置的大事,原本提着的一口气松了下来,整个人身上的腐朽之气愈发浓郁。
他的身形有那么一瞬间,显得摇摇欲坠,但是很快又控制住了。
下一刻,朱元璋的声音再度响起:
“除此之外,而今北面鞑靼异动,除朝廷大事许令藩臣进表,其余等令到出三日后,遣返藩地,毋得擅自离国。”
这一命令一出,在场众人的脸色齐齐变了。
朱元璋这话的大意,无非就是因为北面鞑靼异动,担心边疆不稳,即便自己身死,也只允许藩王在京城内哭丧三日。
三日后,即刻启程,回到藩地,如果没有大事发生,不得进入应天府。
这下不止是朱允炆,就连一众藩王都琢磨开了。
不允许藩王进入应天,这是保护朱允炆呢,还是在保护藩王?
要是放在以前,他们指定以为,老爷子这话是护着朱允炆。
但是有了先前那一茬以后,这些藩王们心中的想法,不由得变了又变。
谁是谁非的……眼下这节骨眼上,还真不好说。
此刻,对于朱元璋来说,最大的事情,已经完成了一半。
他强撑着最后一口气,使垂垂老矣的自己,以最威严,最体面的姿态,躺在龙榻上,缓缓出声:
“皇太孙允炆仁明孝友,天下归心,宜登大位。”
“内外文武臣僚同心辅政,以安吾民。”
咚。
听到这一句话,仿佛有一道黄吕大钟,在众人的耳畔响起。
一切都在所有人的预料中。
但是总觉得……有什么已经不一样了。
朱允炆有些伤感,他想要痛哭,但是在尘埃落定的这一刻,他却又抑制不住地想要上扬嘴角。
怎能不笑?
叔叔们,最终赢下这万里江山的,还是他朱允炆。
他才是最后的赢家。
他是天命所归,既寿永昌的存在。
那么未来的路,也一定会是一条坦途吧。
接下来的话,众人似乎都没有心思再听了。
他们脑袋低垂,面对着铺着金砖的地面,或是皱眉思忖,或是忧心轻叹,又或者是如同朱允炆这样,压抑不住地想要放声大笑。
当然,这是不可能的。
只是朱高爔,在这一刻,却微微抬起头,看向床榻上的皇爷爷。
世界像是突然氤氲了一层浓雾。
皇爷爷的声音还在响起。
但是已经极其微弱。
“丧祭仪物,毋用金玉。”
“孝陵山川因其故,毋改作。”
“天下臣民,哭临三日,皆释服,毋妨嫁娶。”
天地在这一刻都暗了。
朱高爔突然听见一道温和的声音响起:
“高爔,御菜园的菜还会熟吗?”
朱高爔不敢眨眼,生怕泪水掉下来:
“熟了,熟了!爷爷,我给你去摘!”
冬日里,菜园子怎么还会有蔬菜呢?
朱元璋笑了一声:
“不要哭,高爔。冬天过去,又会有新鲜的菜长大。”
“咱只是有点累了……”
“你给咱讲个故事吧……就讲上次那个,小和尚的故事……”
朱高爔此刻涕泗横流,哭得狼狈至极,但即便如此,他也依然抽抽巴巴的讲述着曾经的故事:
“皇爷爷,你可听好了。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庙里有个小和尚……”
“小和尚后来出去讨饭啦,他打下了天下,但是也失去了很多。等到他老了,又开始怀念当初在山里的日子。”
“只是对他来说,假如在重来一次,他还是会做出一样的选择……”
龙榻上的呼吸逐渐停止。
临终前,朱元璋的嘴角还带着一丝笑容。
朱高爔只是傻傻地在那里看着,低低道:
“后来小和尚走了,但是这个世界上,还会有人记得他。只要还有人记得,那他……就一直存在……”
应天府的丧钟,不知什么时候响起。
满宫挂满了白幡。
朱高爔突然意识到:
爷爷的花儿谢了。
他也应该长大了。
……
燕王府。
朱元璋驾崩,眼下应天府风起云涌,正是形势诡谲的时候。
停灵、报丧,确定谥号、庙号,成服守孝……
这一系列的事情,都让朱棣陷入到忙的不可开交的状态中。
有的时候,人忙起来,就会下意识地淡化悲伤之情。
至少从朱棣表面上来看,是这样的。
他在沙场上见惯了生离死别,这一次老爷子驾崩,他能够见到最后一面,已经算是万幸。
甚至可以说,如果没有朱高爔手上的玉佩,朱棣很有可能,见老爷子最后一面都难。
倒是欠了这小子一份情了……
朱棣想着,呼出一口热气,拢了拢身上的孝服,在风雪中继续疾行。
而此后就在后院中。
朱高炽、朱高煦、朱高燧仨兄弟,百忙之中,又凑到一块儿去。
仨人就跟门神似的,杵在朱高爔屋子外的院里头。
朱高炽手里抱着他的小卷毛,时不时回头看一眼灯火通明的窗牖,又叹了口气。
朱高煦就一脸暴躁地挠了挠头发:
“叹气、叹气、叹气!老大,你除了叹气还能干啥?!”
朱高燧也在一旁幽幽接话:
“这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小弟一路奔波,先是骑马进宫,又是劳碌这么久,结果到这个点儿了,别说是饭,就连口水都没喝……好不容易长点肥膘,这要是掉了,那得多闹心!”
朱高炽看着这俩兄弟,没好气地挥挥手:
“去去去!这话你们知道,难道我就不知道了?我就说了那么一句,你们俩倒好,一句接一句的顶我。”
说着,朱高炽看着站在檐下的婢女,他们手中的饭菜,略略皱了皱眉头。
因着皇爷爷驾崩,他们身上都戴孝,平日里的吃食也要注意许多。
在朱高炽看来,这么些不占荤腥的饭菜,怎么能够起到补身体的作用呢?
罢了……
回头让小厨房熬碗红枣桂圆汤吧。
想着,朱高炽又道:
“再等等,要是过会小弟还不开门,你们就把饭菜再温一温。”
说着,被扫尽雪的青石砖上,突然传来轻缓的脚步声。
仨兄弟几乎是同一瞬间,就抬眼望去。
来者不是别人,正是徐妙云。
徐妙云气质疏朗,面容秀婉却又不失英气,眼底纵然带着一股子疲意,但是这时候说出来的话,依旧是不徐不疾,好似汩汩泉水,流淌在众人的心尖,纾解心头的烦躁和不安。
仨兄弟看到徐妙云后,瞬间就老实起来,纷纷喊了一声:
“娘。”
徐妙云点头,旋即就将目光投向灯火通明的屋子里,细眉轻蹙:
“高爔还闷在房里头?”
本来只是一句简简单单的话。
但是朱高炽却是关心则乱了。
他下意识地就为朱高爔解释起来:
“娘,小四年纪小,没经历过事,再加上皇爷爷一向以来都喜欢他,他接收不了,也是难免的。过段日子就会好的……”
这兄弟几个……倒帮起来了。
反倒是徐妙云这个当娘的,相比起他们来,更像是个外人。
徐妙云有些无奈,有些好笑,但是更多的是欣慰。
比起看到儿子们斗得跟乌鸡眼似的,眼下这种,简直好的不能再好了。
尤其是这些孩子都是从她肚子里出来的,要是将来反目成仇了,徐妙云就算是到了地底下,都不会安生。
她看了兄弟仨一眼,摆了摆手:
“你们小弟这里有我在呢。回去吧,我去劝劝他。”
说着,徐妙云就上前一步,缓缓推开了房门。
但是屋子里的模样,显然超出了徐妙云的想象,一时之间,令她有些错愕。
这里的两幅舆图,是什么东西?
宝们,明天见
(本章完)
(https://www.24kkxs.cc/book/4247/4247052/11111026.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