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9章 再见,南京!
朱棣的心情很复杂。
苏铭直播间里,弹幕们却乐开了花。
【还是朱棣大方啊,说《永乐大典》就《永乐大典》】
【不像他爹,抠死了。】
【《永乐大典》怎么可能打赏?那玩意儿一共就两部,正本在永乐朝,副本是嘉靖朝重录的,正本还差点被烧没了!】
【就是!全书一万一千零九十五册,约三点七亿字,朱棣自己手上就一份,他拿头送?】
【还有宝船图纸,这玩意儿就算有资料,也复刻不出来。】
【哎呀,看个直播而已,较什么真啊?】
【你管他真的假的,主播乐意花钱找演员,提升直播间热度,就已经很不错了。】
【没错,看着乐呵就完事了,难道你还真信啊?】
弹幕里的争论,苏铭没在意。
吃完简单的午饭,为了避免错过更多打赏,苏铭干脆决定不停播了。
“家人们,下午咱们继续。”
苏铭一边收拾着背包和设备,一边对着镜头说道。
“之前坐高铁来南京的时候,不是答应过大家,要带大家好好看看长江大桥吗?”
“今天天气不错,万里无云,正适合航拍。”
“走,带大家飞一个!”
【好耶!就等这个呢!】
【还以为铭哥忘了……】
【啥时候说的?我怎么不知道。】
【建议主播去玻璃栈道!听说很刺激!】
苏铭背上所有家当,一路直播来到了南京长江大桥的南桥头堡公园。
站在雄伟的桥头堡下,再走到探出桥身的玻璃栈道上,脚下就是奔腾不息的长江。
苏铭调试好设备,掏出了他的无人机。
经过几次练习,他现在的操作已经熟练了许多。
“嗡——”
无人机螺旋桨发出轻快的转动声,平稳地升空。
苏铭操控着无人机,镜头缓缓拉升,将整座大桥的壮丽景象,一点点呈现在所有观众面前。
无人机时而掠过高大的桥头堡。
桥头堡顶端,三面红旗的雕塑在阳光下鲜艳夺目,堡身上“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万岁!”的巨幅标语,以及描绘工农兵形象的浮雕,都带着那个时代独有的烙印。
无人机镜头继续拉高向前,俯瞰着整座大桥。
整个大桥采用双层结构设计,上层是宽阔的公路,四车道上,一辆辆汽车飞驰而过,川流不息。
下层是复线铁路,一列银白色的长龙正从桥下呼啸而过,速度快得只留下一道残影。
虽然不是第一次看见这些,但天幕下依旧有无数震撼的面孔。
无人机继续向前,时而自江上的渡轮头顶飞过,时而又猛地拔高,将“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的豪迈气魄尽收眼底。
“这座南京长江大桥,是第一座完全由我们中国人自己设计和建造的双层式铁路、公路两用桥梁。”
苏铭的声音从直播间传来,带着一丝自豪。
“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我们没有外国专家的帮助,技术被封锁,甚至还面临着自然灾害和经济困难。”
“但前辈们硬是靠着自己的双手和智慧,自主设计,自主建造,用了八年时间,把这座大桥给建成了。”
“刚建成的时候外国人嘲讽这是豆腐渣工程。”
“许世友大将一声令下,派118辆59式坦克浩浩荡荡开过桥面。”
“这才让中国基建获得大众认可,让世界对中国制造刮目相看。”
“所以说,它的建成,不只是一座桥那么简单,它代表的是一种精神,一种扬眉吐气的民族自信!”
苏铭的话,让直播间的弹幕瞬间沸腾。
【争气桥。】
【当时确实很振奋人心。】
【长江大桥上面的标语才是最好看的。】
【尼玛堵的时候堵的一比吊糟。】
【抓住一个南京人。】
无人机在空中盘旋了将近一个小时,苏铭玩得不亦乐乎,观众们也看得心潮澎湃。
没有一个人意识到,似乎有哪里不太对劲。
收起无人机,苏铭走下大桥,搭上了地铁,直奔南京南站。
当苏铭抵达南京南站时,夜色已经悄然降临。
整个车站被无数灯光点亮,幻化成一座流光溢彩的未来宫殿。
苏铭再次取出了无人机。
夜幕之中,无人机化作一只闪烁的萤火虫,再次升空。
镜头之下,南京南站宏伟的站房结构在灯光的勾勒下,展现出一种磅礴而又精致的美感。
巨大的屋顶如同张开的羽翼,线条流畅而充满力量。
无数灯光交织成网,将整个车站笼罩在一片辉煌之中。
站台上,出站入站的列车交错而过,有序的匆忙着。
【这轨道是真的多。】
【有灯光加持,确实夜景比白天漂亮多了。】
【顶盖设计的拉垮了,不然还能更漂亮。】
【南京南,安徽人的山海关。】
【G25:小站跨了。】
【乖乖,这才飞五分钟,就有四辆列车进入和离开。】
【晚高峰就是这样的,平均一分钟一趟。】
【你可以一辈子不来南京,但一定要来一次南京南。】
【来了迷路是吗?】
苏铭将镜头缓缓拉高,再拉高。
车站灯火辉煌,“南京南站”的大字,泛着醒目的橙光。
站前区域车流穿梭,灯光交织,更远的道路上车流穿梭,灯光形成流动的光带,与车站的灯光交相辉映。
远处的城市灯火延绵不绝,汇聚成一片璀璨的星海。
夏夜的风吹起苏铭的头发,他的声音徐徐响起:
“南京这片热土,曾两度成为世界最大城市。”
“它拥有人类史上最大城垣;“天下文枢”的称号,是文化史上灿烂的丰碑。”
“它拥有世界中古七大奇迹之大报恩寺琉璃塔,世界唯一佛顶骨舍利,佛教界至高圣物。”
“它见证了中国史上最大农民起义,也诞生了中国首个共和制政权——中华民国临时政府。”
“它是中国首座经过系统现代规划的城市,也是中国首座世界文学之都。”
“在这里诞生过绝伦的作品,涌现过伟大的名著,无数科学、文学巨匠、帝王将相以及国家领袖选择了这里作为长眠之所,更有无数的民族脊梁,埋骨于它的青山碧水之间。”
“它拥有着最多的名字,这些有的包含厚重的期许,有的充斥着无情诅咒,而建康和应天,分别是它两大历史巅峰期的名字。”
“它今天的名字,叫南京,博爱之都,是它的美名,也是它的子民应该为之奋斗的。”
“它曾一次次从废墟中再造繁华,浴火重生,它的故事远没有结束。”
“每一个热爱它的人,都将续写它的辉煌。”
(https://www.24kkxs.cc/book/4247/4247031/43809954.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