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王秀娥44
婚礼的事情告一段落后,王秀娥就恢复了她摆烂的生活,每天做做饭,跟安杰德华她们唠唠嗑,或者去赶海,生活过的挺恣意的。
这天老丁和江德福一起回来,但两人的脸色都不太对劲,眉头紧锁,像是压着千斤重担,连平时回家惯常的招呼都忘了打。
王秀娥正在院里收衣服,一看他俩这模样,心里就咯噔一下,放下衣服迎上去:“咋啦这是?出啥事了?脸拉得老长。”
老丁叹了口气,摆摆手:“一会儿再说吧。秀娥,先去整两个下酒菜,我跟老江喝点。”
江德福也勉强挤出一丝笑容,但那笑容比哭还难看:“麻烦嫂子了。”
王秀娥一看这架势,知道肯定不是小事,也不多问,应了一声:“行,你们先进屋坐,俺这就去弄。”说完就麻利地系上围裙,钻进了厨房。
她手脚利索,很快炒了一盘花生米,切了一盘咸鸭蛋,又快手快脚地炒了个青菜,煎了几条小海鱼。
把饭菜拨出一部分让四样和小样端去自己屋里吃,然后把菜端上了桌。
老丁已经拿出了一瓶白酒和两个杯子。两人默默地倒上酒,碰了一下,都是一饮而尽。辛辣的酒液下肚,似乎才稍微驱散了一点心头的阴霾。
“说吧,到底咋回事?”王秀娥自己也坐了下来。
老丁又叹了口气,声音低沉:“我们得到消息…丛校长…被打成Y派了。”
王秀娥心里猛地一沉,听到那个曾经笑容和蔼、对他们多有照拂的丛校长遭此厄运,她还是感到心里堵得慌。
江德福猛地又灌了一杯酒,眼圈有些发红,声音带着压抑的激动和痛心:“老校长…是多好的人啊!当年在炮校,要不是他和杨书记的坚持和帮助,我江德福能有今天?我能娶到安杰吗?他们对我跟安杰有知遇之恩!可现在…”他说不下去了,用力捶了一下桌子。
老丁的心情同样沉重,他拍了拍江德福的肩膀:“老校长对咱们这些学生,那是没得说。谁能想到…唉!”
江德福抬起头,眼神里闪过一丝决绝:“老丁,我不能眼睁睁看着老校长被弄到大西北去!那地方…他那么大年纪了,怎么受得了?
我打算…想办法活动活动,趁着调令还没最终下来,把老校长和杨书记他们这一批人,弄到咱们松山岛来! 反正都是改造,在哪儿不是改造?在咱们眼皮子底下,总归能照应一二!也不至于被折腾得太狠。”
老丁闻言,没有丝毫犹豫,立刻表态:“我支持你!老江,我也去找找关系,咱们一起使劲!务必把老校长他们接过来!”
王秀娥在一旁听着,心里又是酸涩又是欣慰。酸涩的是丛校长这样的好人要遭受磨难,欣慰的是江德福和老丁在这样的时刻还能不忘恩情,敢于冒险伸手相助。
她清楚知道大趋势无法逆转,但他们能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故人撑起一小片相对安稳的角落,这已经是黑暗中的一丝微光了。
她点点头,对老丁和江德福说:“你们做得对。做人不能忘本。能把丛校长他们接过来,起码咱们能保证他们吃饱穿暖,不受那些额外的罪。”
事情就这么定下了。接下来的日子,江德福和老丁动用了各自所有的人脉关系,四处奔走,电话不知道打了多少通,信也不知道写了多少封。
他们以松山岛守备区需要劳动力进行基础建设为由,申请接收一批“改造人员”。这其中花费了多少心力、担了多大风险,只有他们自己知道。
送走了来商量具体细节的江德福,家里只剩下老丁和王秀娥。
老丁长长地舒了一口气,拉着王秀娥的手,在昏黄的灯光下仔细端详着妻子,眼神里充满了后怕和庆幸。
“秀娥,”老丁的声音有些沙哑,“我现在…真是越想越庆幸,当初听了你的话,没有执着于留在炮校任职,要求来了松山岛。
要是当初留在那里…今天被打成Y派、发配大西北的名单里,恐怕…就得加上我丁济群的名字了。”
王秀娥反手握紧老丁的手,她能感受到丈夫手心的潮湿和微微的颤抖。
她知道老丁说的是实话,以他在剧中第一次来到松山岛的样子,说明在那种环境下他很难独善其身。
心里这么想,但脸上露出温和的笑容:“孩子他爹,俺当时也没想那么多大道理,就是觉得城里规矩多,人心也复杂,不如咱这海岛上自在痛快。可能就是傻人有傻福吧。”
老丁摇摇头,语气无比认真:“不,秀娥,你不是傻。你是大智若愚。老话说的好,‘娶个好妻子旺三代’,咱家能有今天,孩子们都能有出息,平平安安的,你功不可没!我丁济群能娶到你,也是我这辈子最大的福气!”
王秀娥被他说得有些不好意思,抽出手:“行了行了,少灌迷魂汤了!赶紧洗洗睡吧,明天还得为丛校长的事奔波呢!”
最终,在江德福和老丁的不懈努力下,丛校长、杨书记以及他们那一批受到冲击的人,真的被改派到了松山岛,进行“劳动改造”。
终于,在他们的不懈努力下,上级同意了。丛校长、杨书记,以另外几位同样被打成Y派的教授、干部,一共十个人,被送到了松山岛。
他们被安置在岛下面渔村最边缘、靠近海滩临时搭建的牛棚里,虽然条件极其简陋。但胜在可以遮风挡雨。
人到了岛上,江德福和老丁却不能明目张胆地去照顾。他们只能隐晦地提醒负责接收和管理的渔村干部:
“这批人,是上级安排到咱们岛上来进行思想改造和参加基础建设的。该进行的批评教育还是要进行,这是原则。
但是,劳动生产是主要的,人是重要的劳动力,不能出任何差错,要确保他们能正常参加劳动。
你们要把握好分寸,既要达到改造的目的,也要注意方式方法,毕竟,建设海岛也需要人手嘛。”
渔村的干部都是人精,一听就明白了两位首长的潜台词:人要看好,但不能折腾坏了,还得让他们干活。
他们本来对这些“上面来的罪人”就敬而远之,巴不得离得越远越好,现在首长这么一“提醒”,更是心领神会。
只要这些人不闹事,不逃跑,按时完成指定的劳动任务(比如修路、挖水渠、清理海滩等),其他方面,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
就这样,丛校长和杨书记等人,在松山岛度过起了最起码能保住基本尊严和基本温饱的日子。
虽然劳动辛苦,居住条件差,但比起被发配到遥远荒凉的大西北,已是天壤之别。
(https://www.24kkxs.cc/book/4247/4247027/43942365.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