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五章 麻烦的任务
时间一点一点地过去,廊外只有风吹过松针的沙沙声和远处隐约传来的诵经声,更显得庭院寂静。
就在杨昱一杯茶将尽,正想着开始思索备用方案以免被持盈散人拒绝时,一阵轻微的脚步声从回廊另一端传来。
他抬头望去,只见李冶正款步走来,脸上带着一种复杂难言的神情,似是有些许惊讶,又似是了然,还带着一丝如释重负。
“如何?”杨昱起身迎上前,急切地问道。
李冶走到他面前,深吸一口气,目光灼灼地看着他,缓缓开口道:“师父她......答应了,而且答应的很痛快。”
杨昱心中一喜,正要道谢,却听李冶紧接着又道,语气变得有些奇异:“不过,师父有个条件。”
“什么条件?但说无妨。”杨昱立刻道。只要持盈散人肯出面,莫说一个条件,十个他也能想办法。
李冶盯着杨昱的眼睛,一字一句地道:“师父说,超度法会可以办。但她希望,杨昱杨六郎,能亲自为此次法会,撰写一篇祭文。祭文需情真意切,能慰亡魂,能警世人。并且......”
她顿了顿,声音压得更低,却清晰无比:“法会当日,需由你,亲自在法会上诵读这篇祭文。”
杨昱闻言,顿时愣在当场。
撰写祭文?还要他亲自诵读?
这......这完全超出了他的预料!
他本以为出个主意,借个名头,最多再“捐”首新词也就罢了。却万万没想到,持盈散人竟会直接点名,将他推到了台前,还要他亲自执笔并诵读祭文!
这祭文岂是那么好写的?
这祭文本身既要悼亡,又因这次事件算是一场不大不小的政治风波,肯定要能针砭时弊,还要注意着不逾越分寸。
这分寸如何拿捏,极其考验功力。
更要命的是,要他当众诵读......这简直是将他杨昱和这教坊司案、和那些死去的官妓,更紧密地捆绑在了一起!
持盈散人此举,究竟是赏识,是考验?
杨昱猜不透,也不想猜,如今自己是求人办事,左右反正不会有什么损失,应下就是。
甚至说,他不仅不会有损失,还能在长安的舆论场中再刷上一波声望,以后说话做事都会更有底气!这可是民意,是实打实的政治资本。
他看着李冶那双等待答复的眼睛,知道此刻绝不能犹豫退缩。
他深吸一口气,压下心中的波澜,目光变得坚定起来,郑重拱手道:“请季兰姑娘回禀散人,杨昱......遵命。定当竭尽所能,写好这篇祭文,不负散人所托!”
不就是一篇祭文吗?抄......啊不,借鉴一下千古名篇的框架和意境,结合当下实事,他就不信写不出来!
他可是经历过九年义务教育和高考洗礼的男人!跟这个时代的文盲们没有可比性!
李冶见他应得干脆,脸上终于露出了明媚的笑容,仿佛完成了什么重大任务一般。
“好!那我便如此回复师父了。”她笑道,“师父说了,法会就定在三日后。杨郎君,时间紧迫,你这祭文,可得抓紧了。”
三日后?!杨昱嘴角微微抽搐了一下,这时间可真够赶的。
但他面上依旧维持着镇定:“足够了。杨某这便回去构思。届时,还要劳烦季兰姑娘多多费心,协助持盈散人筹备法会事宜,尤其是......那份送往各府的请柬。”
他的目光意有所指地看向李冶。
李冶自然明白他最关心的是哪张请柬,嫣然一笑,甩了甩手中的团扇:“放心,陈相府上的那份帖子,我亲自来写,必定写得情真意切、理由充分,让陈相找不到半点拒绝的理由!”
她心中也盘算过了,长安城拿得出手的拢共也就是这么几个道观,只要说是请清虚观那边出个代表来协助就行了,顺理成章的,没毛病。
而人选嘛,清虚观里除了陈妙以外可就没有女冠了,这为教坊司枉死之女超度的法会不派女冠当代表难道让一帮老头子出席吗?
“如此,便有劳季兰姑娘了!”杨昱心中一块大石落地,再次郑重道谢。
又与李冶商议了几句法会的大致流程和需要注意的细节后,杨昱便告辞离开了玉真观。
走出那扇清静的观门,重新融入长安街市的喧嚣,杨昱长长舒了一口气。
接下来,就是要琢磨自家要写什么诗词、以及那篇祭文该如何处理了。
这词他是有想法的,既然元结那事儿都已经成生离死别了,不如就再抄东坡先生一首《江城子》来,写个“十年生死两茫茫”。
但这祭文吧......他倒是知道韩愈写了个什么《祭十二郎文》,颜真卿有个《祭侄文稿》,但具体的都不清楚写了些什么,就是想抄袭也无从抄起,能背上一两句的也就是李华的《吊古战场文》,但李华这人......
目前好像正好活着啊?抄活人的文章是不是风险有些大了?万一人家已经写出来了怎么办?思来想去还是抄点后人的文章来的好些......
于是就陷入了死胡同,他虽然是九年义务教育调教出来的兵,但他也真的没什么闲心思去背这些与应试教育完全没有关系文章。
总不能去找颜真卿问吧?虽说以老颜的为人多半是会帮这个忙的,但二人如今的立场并不在同一战线上,颜真卿更是公务缠身,自己去求他帮忙根本就是在给他挖坑。
杨昱虽然自问不是什么好人,但也不是那等能随意坑人不眨眼的类型,他良心上过不去。
一路苦恼着,他就这么回了杨府,刚踏入后院,便听得书房方向传来一阵并不算激烈但略显沉闷的议论声。
他心下好奇,暂时将祭文之事搁置,放轻脚步走了过去。
书房门并未关严,透过门缝,只见杨国忠坐在主位,面色沉静中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亢奋。下首坐着王维、杜甫,还有形容憔悴却眼神灼亮的元结,几人围着一张摊开了不少纸张的案几。
只听杨国忠手指轻轻敲着桌面,压低声音却难掩一丝得意:“......韦见素那边,比我想象的还要顺利。关键的那几处亏空、挪用的账目,都已拿到明证。靖安司的人正在连夜‘加工’,最迟明日,一本比教坊司真账还要真的‘账本’就能送来,介时定能叫他们再无翻身的余地。”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在场三人,语气转为询问:“我这边进展顺利,你们那边呢?交托给你们的大事,那些诗文、文章,散布出去后,反响如何?可能让长安舆论再沸腾几分?”
此言一出,书房内原本因为杨国忠带来的好消息刚刚热切了些许的气氛,顿时显得有些凝滞----很明显,他们三位进展不大。
王维轻轻叹了口气,这位一向对外界表现得云淡风轻的诗佛此刻眉宇间也带着些许无奈。
他率先开口,声音依旧温和,却透着力道不足的疲惫:“文章诗词,倒是写了不少。次山贤弟血泪控诉,子美亦是义愤填膺,篇篇皆是肺腑之言,足以动人心魄。只是…”
王维有些说不下去,杜甫便接口道:“只是这些文章诗词都如石沉大海,初时还能激起些涟漪,如今却难起波澜。”
他又叹了口气,语气更沮丧了几分----这如今的长安城啊,还真是人心不古。
“杨御史,非是我等不尽心,实是如今长安人心,皆被杜赞善一案牵动,更有陛下欲对石堡城用兵之事引得万众瞩目。相较之下,教坊司一案......拖得太久,又迟迟未见官府真有动作,百姓们......似乎已然快要将这事淡忘了。”
(https://www.24kkxs.cc/book/4246/4246945/43987088.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