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四章 科比姓科?何意?
扶苏浸在热水中,眉头却拧得紧紧的,脑子里反复咀嚼着赵天成刚才那番“利害计算”的言论。
这观点新颖,但又引出了更深的困惑。
“先生,”扶苏的声音带着思索后的迟疑。
“您方才所言,百姓趋利避害,乃天性使然。朝廷施策,需考量此节,引导而非强压。此理学生渐明。然……学生尚有一惑。”
赵天成眼皮都没抬,咕哝道:“说吧,这澡泡着真舒服!”
“利与害,似乎并非一成不变。”扶苏组织着语言,努力抓住那一闪而过的灵光。
“学生观徭役征发,初时民虽怨,犹可承受。然征发愈频,民怨便积累越多,等道次数多了,似乎易骤然爆发,势不可挡。这……利与害之转化,其间似有某种规律?”
他卡住了,找不到合适的词来形容那种微妙的变化轨迹。
赵天成终于掀开眼皮,斜睨了他一眼,嘴角扯出个似笑非笑的弧度。
“行啊,苏公子,触类旁通,有点悟性。你琢磨到的这玩意儿,在经济学里有个名目,叫‘边际效益’。”
“边……际?”扶苏努力理解这两个字组合在一起的含义。
“先生,此乃何意?”
“说人话就是,你干同一件事,每多干一点,这多干的一点带来的额外好处——或者额外代价——是会变的。”
他看扶苏还是一脸懵,便用最粗浅的例子说明。
“就拿吃饭打比方。好比你现在饿得快死了,给你第一个饼子。这饼子救你的命,它的边际效益——就是这一个饼带来的好处最大,对吧?”
扶苏点头:“自然。活命之恩,重于泰山。”
“好。”赵天成接着道,“然后给你第二个饼子。你吃了,更饱了点,舒服了。这第二个饼的边际效益还有,但比起第一个救命的效果,是不是差了点?”
扶苏想了想:“确是如此。饱足之感,不及活命之需。”
“再给你第三个。你可能勉强吃完,感觉有点撑了,好处更小了。第四个,你已经开始难受了,这饼子带来的不是好处,是负担了。第五个,你怕是看一眼都想吐。这多出来的每一个饼,它的边际效益是递减的,从救命的重于泰山,到再让你想吐。”
他顿了顿,让扶苏消化一下。
“反过来,那边际成本——就是每多吃一个饼给你带来的额外不舒服——却是递增的。第一个饼几乎没有成本,除了噎着的风险,第二个成本稍增,有点饱,第三个成本更大,就是撑着了,第四个第五个,成本就高得让你无法忍受了。”
扶苏听得目瞪口呆,脑子里仿佛有电光闪过。
这个简单到极致的例子,却无比清晰地勾勒出那种“利害转化”的轨迹!
原来不是事情本身变了,而是每多增加一点,那一点带来的净效果在悄然变化!
“竟……竟是如此直观!”扶苏喃喃道,随即立刻举一反三。
“那修筑长城!征发第一批民夫时,虽也有怨,但朝廷许以钱粮,或可勉强应征。第二批、第三批接连征发,民夫离乡日久,田地荒芜,家中老幼无依,每一批新征发带来的民怨增幅,远大于第一批!其边际成本急剧攀升!”
赵天成打了个响指,水花四溅。
“对喽!就这个理儿!你小子开窍挺快。太聪明了。所以干事不要一根筋莽到底。得时刻掂量着,每多投入一点人力物力,带来的额外好处还有多少,同时付出的额外代价又涨到了多少。等到边际效益降到快等于边际成本的时候,就该停手了!再往下干,就是净亏本的买卖,纯属脑子进水了。”
扶苏只觉得一股寒意从热水里冒出来,顺着脊椎往上爬。
他瞬间想到了骊山陵、阿房宫、四方戍守……无数浩大工程,似乎都在以一种极其浪费、甚至自毁的方式,疯狂地越过那个“临界点”,透支着帝国的元气。
“那……那是否有边际效益递增之事?”扶苏不甘心地追问,试图找到一线希望。
“有啊。”赵天成肯定道,“但比较少,而且通常有条件。比如你搞‘书同文’。刚开始推行,阻力大,成本高,认识字的人少,效果不明显。但坚持推行一段时间,等到识字的人达到一定数量,他们之间沟通、文书往来、知识传播的效率会突然加快,形成网络效应。这时候,每多一个人识字,带来的整体效益提升可能比之前更大。这就是边际效益递增。但前提是你得熬过最初那段投入大、见效慢的苦日子。”
他又泼了盆冷水:“不过,就算递增,也总有到头的时候。等该识字的人都识字了,就会出现一批听懂掌声的人和科比姓科的人了,管理他们也是需要巨大投入的。”
“科比姓科?何意?”扶苏皱眉。
赵天成嘿嘿一笑说道:“一个烂梗!可能你们始皇帝爱听!”
扶苏深吸一口气,感觉自己触摸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决策工具。
“先生,此‘边际’之思,可用于诸多事务之权衡?”
“废话。”赵天成懒洋洋道,“用处大了去了。小到个人持家,大到治国平天下,都逃不过这规律。我给它分分类,你听着。”
“第一种,最常见的就是边际效益递减。刚才吃饭修长城都是。再比如,那位始皇帝,搜集天下美女。第一个绝色,新鲜,高兴。第二个,也不错。第三个……第十个……第一百个……他还分得清谁是谁吗?每多一个美女,给他带来的那点‘快乐增量’恐怕微乎其微,甚至烦心,但养活这些人的花费可一点没少花。这就是典型的蠢货干的事,光看总量,不看边际。”
扶苏脸色一僵,这话太过大逆不道,但他心底却无法反驳,只能尴尬地咳了一声。
赵天成没理他,继续道:“第二种,边际成本递减。这个对你们搞生产有点用。比如你们造箭镞。刚开始造,工匠不熟练,废品率高,每个箭镞的平均成本很高。但造得多了,工匠手艺熟了,分工细了,浪费少了,每多造一个箭镞所花费的额外材料、工时就会下降。所以大规模生产往往有成本优势。但这也有限度,工匠会累,材料会涨钱,降到一定程度就降不下去了。”
(https://www.24kkxs.cc/book/4246/4246941/43991898.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