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3章 不得不发
德国和法国的自信也蔓延到了他们的盟友身上,俄国、奥匈帝国和意大利都加快了军队的扩张,各种动员宣传和新闻报道,传遍了欧洲各国。
在所有国家的军队扩张当中,德国和法国的军队扩张速度是最快的。一方面,德国和法国的交通运输体系更加发达,参与征兵的民众可以快速的运输到一起,从而组建出新的军队。
仅用了半年的时间,德国和法国的军队数量就先后突破了百万人,也让欧洲两大军事集团的对抗变得愈发严重。
因为各自进攻计划的原因,在阿尔萨斯-洛林边境,德国和法国调集了上百万的军队对峙。
偏偏德国人和法国人之间又是充满仇恨的,这么多军队对峙的边境,迟早会爆发问题。
果不其然,1912年7月15日,在这个对西班牙来说稀松平常的一天,德国和法国在阿尔萨斯-洛林边境爆发了激烈冲突,有数十名士兵直接参与了这场冲突,最终导致两人死亡,十多人受伤。
这场冲突其实没什么大不了的,毕竟只死了两个人而已,对于德国和法国来说都是能够接受的。
但问题是,在如此紧要的关头爆发了冲突,并且还死了人,德国和法国的民众能接受吗?
当然不能接受。
当法国民众得知死的两名士兵是法国这边的时候,他们的怒火被完全点燃了。
这条消息爆出的数个小时后,数千名巴黎市民聚集在一起,他们高举自制的条幅,上面写满报仇和宣战的法语,浩浩荡荡的在巴黎街头开始游行。
此时已经快要晚上,但对巴黎市民来说,即将到来的夜晚对游行没有丝毫阻碍。
随着消息的传播,在大约凌晨12点左右,游行的人群扩大了数倍,达到了数万人之多。
这下消息完全压不住了,法国政府也根本无法忽略数万名民众的意见。更何况在这数万名游行民众身后,还有更多的支持战争,仇恨德国的民众。
7月16日,法国政府正式对外发表声明,严厉谴责德国入侵法国领土,并且造成两名法国士兵死亡的行为,要求德国政府在24小时内交出致死两名法国士兵的罪魁祸首,并且向法国政府和受伤的法国民众道歉,否则将视为对法国政府的最高挑衅,法国将有权动用军事行为施以报复。
法国政府的要求得到了民众的支持,法国民众对德国的仇恨也达到了顶峰。
突然爆发的事件立刻成为了整个欧洲热议的话题,德国政府到底会如何选择,也变成了几乎是欧洲各国都在好奇的答案。
德国政府会如何选择呢?
实际上和现在的法国政府一样,德国政府也是没得选的。
这次冲突事件的对错已经不重要了,德国和法国都不能在这次事件中退缩,两国政府都已经被国内的民意和军队裹挟。
德皇威廉二世敏锐的意识到了,此时已经到了战争爆发的时机。德国政府绝不能在这次外交事件中退让,甚至不能表达任何软弱的态度。
在法国政府发表声明的两个小时后,德国政府同样也发表了声明,并且将边境冲突的责任直指法国,表示是因为法国政府无端扣留了数名正常巡逻的德国士兵,才导致德国军队对这些士兵进行了施救。
正是在施救的过程中导致了双方军队的冲突,法国军队应当负冲突事件的主要责任,德国政府不需要向法国政府道歉,也不需要进行任何赔偿。
在德国政府发出这份外交声明后不久,法国政府也有了回应。法国外交部门先是对德国政府进行了强烈的谴责,表示是因为德国巡逻士兵入侵了法国领土,法国军队才将这些德国士兵扣留的。
在这些德国士兵被扣留期间,法国不仅向他们提供了普通士兵可以享受到的伙食,还没有对他们进行任何伤害。
反倒是德国军队,没有任何解释就入侵了法国领土,以武力手段解救了这些士兵。
德国军队对法国军队的袭击是野蛮的,对法国军队造成的伤害更是巨大的。如果德国政府拒不道歉,法国政府将不得不考虑民众的态度,不排除对德国宣战的可能。
眼看着德国和法国快要打起来,欧洲各国也终于慌了。
其中最慌的就是英国了,英国此时还没有做好爆发超级大战的准备,因为英国的海军此时还没有达到他们所计划的两强水平。
虽然英国海军仍然是世界第一,但位居世界第二的西班牙海军能对英国海军产生巨大的威胁,这也代表着英国的皇家舰队并非无敌。
位居世界第三的德国海军也经历了较大的发展,对英国海军同样也有巨大的威胁。
欧洲大战此时爆发对英国来说没有任何好消息,英国政府也不能决定这场战争的走向,除非亲自参与这场战争。
为了避免欧洲大战的爆发,英国政府联系了法国和德国政府,希望就这次边境冲突可以展开谈判,避免一场席卷整个欧洲的大战爆发。
可英国政府完全忽略了此时德国和法国内部的民意,在两国民众滔天民意的席卷之下,不管是德国还是法国,此时已经没有选择了。
德国政府和法国政府先后拒绝了英国政府的和平谈判要求,这也让英国政府意识到了这场战争已经不是自己能够阻止的了。
果不其然,在1912年7月17日,法国政府开出的24小时期限的最后一个小时内,德国驻巴黎外交大使向法国政府正式递交宣战书,并且骄傲地留下了一句:“既然法国政府不愿承担军队的过错,那就让一切的对错由战争来判断吧。”
德国宣战了!
这场欧洲大战以任何人都没想到的方式爆发了,而且爆发的是如此仓促。
真正料到战争要爆发的,可能就只有德国和法国两个当事方了。
德国为什么要拖到24小时期限的最后一个小时才对法国宣战呢?实际上就是在拖延时间,从而进行更大范围的全国动员。
法国政府这边虽然不知道德国的把戏,但法国政府也预料到了战争即将在不久后爆发。
为了做好应对,在总参谋长霞飞的建议之下,法国总统阿尔芒·法利埃也悄悄的颁布了动员令,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总动员。
收到德国的宣战书之后,被德国外交大使傲慢态度惹恼的法国总统阿尔芒·法利埃当即也命令法国大使向德国政府递交宣战书,并且对参谋长霞飞下令道:“参谋长阁下,现在到你表演的时刻了。
我不希望再看到这群日耳曼人骄傲的态度,是时候让他们明白,法兰西的荣耀不可践踏这句话了。”
总参谋长霞飞自然是点头答应,他对于自己制定的作战计划还是相当有信心,也认为此时爆发战争算是不错的时候,至少法国民众对这场战争还是相当支持的,这也代表法国在未来将会有源源不断的新兵,这已经是巨大的好消息了。
当德国和法国互相宣战的消息传播到欧洲各国的时候,时间已经过去了两个半小时。
卡洛也对欧洲大战爆发的方式感到惊讶,没想到这个世界的世界大战居然是由德法冲突引爆的。
或许老皇帝弗朗茨·约瑟夫一世在这个世界能够坚持更久的时间,毕竟他的第二位继承人,侄子斐迪南大公似乎已经逃脱了被刺杀的命运。
卡洛此时好奇的是德国和法国盟友的态度。战争以让卡洛感到意外的方式爆发,德国和法国的盟友是否会坚定地履行盟友义务,同时向盟友的敌人宣战呢?
时间很快给了卡洛答案。
1912年7月18日,俄国以履行法俄同盟义务为由,向德国宣战。
奥匈帝国也在同天向俄国宣战,随后向法国宣战。
法国和德国也在这一天分别向奥匈帝国和俄国宣战,战争正是由德法双方波及到了整个同盟国和协约国。
当然,这其中也是有例外的。
作为三国同盟的成员,意大利直到俄国和奥匈帝国参与战争,也没有给出明确的态度。
不过意大利也是有充分的理由的。
根据三国同盟的要求,当意大利遭遇法国进攻的时候,德国和奥匈帝国应当全力援助。如果德国遭遇法国侵略,意大利也当履行同样的义务。
可问题是,这场战争并不是法国主动宣战德国,而是德国主动宣战法国。
非要说的话,这场战争应当是德国侵略法国才对。
既然是德国侵略法国,那意大利自然可以履行中立,毕竟同盟条约的第3项就规定了,当俄国攻击缔约国任意一方时,其他两个缔约国应当采取善意的中立。
换句话来说就是,意大利采取中立也是完全合理的,并不会违背同盟条约,这也算是意大利很早之前就为自己设立的附加条件了。
没想到这样的附加条件还真的起了作用,意大利政府此时松了一口气,他们明显还没做好加入战争的准备,至少还没做好应对法国和俄国的准备。
对于意大利不表达态度的策略,德国此时已经没有时间思考了。
在对法国宣战的当天,德国就立刻入侵了卢森堡,甚至对卢森堡的宣战书都是占领了卢森堡后才下达的。
同时,德国政府也联系了英国政府,希望英国政府能够劝说比利时政府,同意德国政府的借道。
英国政府也答应了德国政府的要求,因为此时战争已经爆发,英国政府并不想干涉到这场战争当中,至少不愿意亲自参与。
不过英国政府忽略了比利时的态度。对于比利时来说,他们肯定是不愿意被德国军队借道的。
同意被德国军队借道,这和直接加入同盟国有什么区别?
甚至比直接加入同盟国的局面更差,因为德国军队通过比利时之后,为了保证前线军队的后勤补给,他们肯定是要控制比利时各城市和交通中枢的。
换句话来说就是,被借道的比利时和被占领是没什么区别的,这不就是假借借道的名义光明正大的侵略比利时吗?
比利时政府拒绝了英国政府的要求,他们坚定地拒绝德国政府借道的要求,换来的是德国政府的一纸宣战书。
当然,和比利时一样,这封宣战书同样也是战争爆发后才递交的。
只不过和卢森堡不同的是,德国军队在卢森堡没有遭遇任何成规模的抵抗,但在比利时境内,德国军队却遭遇了比利时军队顽强的抵抗。
从德国军队抵达和比利时的边境到他们攻克列日要塞,德国军队花费了足足12天的时间。
比利时军队的顽强抵抗是德国军队完全没想到的,这也让德国军队在进攻列日要塞的过程中付出了巨大的伤亡。
如果不是动用了大量的大口径巨炮,恐怕列日要塞都不会这么容易就被德国军队攻克。
为了占领这座自古以来的军事堡垒,德国军队也付出了数万人的伤亡,算是出师不利。
好消息是,法国军队那边的进攻也没有多么顺利。
在战争的前几天,不管是德国军队还是法国军队,都严格的按照原本制定的进攻计划在进行。
德国军队将大部分兵力都集中在了比利时边境,对比利时和卢森堡这两个中立小国重拳出击。
而法国军队大部分都集中在阿尔萨斯和洛林地区,试图在战争一开始就抢回原本属于法国的土地。
因为小毛奇将部分德国军队重新调回左翼的原因,此时在阿尔萨斯和洛林地区防守的德国军队还是有数十万人的。
这也导致法国军队的进攻根本没有成效,阿尔萨斯和洛林地区的攻防战,已经演变为德国和法国军队的拉锯战。
和历史上不同的是,历史上的英国在德国入侵比利时之后,就立刻向德国政府递交了宣战书,表明了自己的态度。
但在这个世界,英国政府不仅支持德国借道比利时,还在德国政府向比利时宣战之后没有任何动作,只是稍稍谴责了德国政府不宣而战的行为。
英国政府的举动也让德皇威廉二世彻底放下心来,只要英国在德国对比利时宣战后表达中立,这就代表着英国在此后的战争中也极大概率会保持中立。
西班牙那边也没有丝毫的动作,这大概率代表着这场战争不会有任何国家干涉,完全是德国和法国的1v1。
虽然德国也需要面对俄国的压力,但不是德皇威廉姆二世看不起俄国,实在是俄国自己的动员体系太过拉垮,交通运输太过糟糕。
德国内部对法国和俄国动员军队的时间有着各自的预估。在德国参谋部看来,法国军队应当在25天内动员完毕,而俄国军队动员时间至少需要三个月,这也代表着德国在战争爆发的前三个月里,基本上是不需要两线作战的。
毕竟奥匈帝国也是同时向俄国宣战了的,俄国前三个月动员的那微弱兵力,能应付奥匈帝国就已经相当不错了。
别忘了,同盟国还有意大利、保加利亚和奥斯曼帝国这三个盟友还没有宣布介入战争。
要是同盟国全员加入战争,光是奥匈帝国,保加利亚和奥斯曼帝国加起来,就已经足够俄国喝一壶的了。
在攻克了比利时的列日要塞之后,德国军队没有丝毫的停留,立刻向那慕尔,布鲁塞尔和安特卫普的方向前进。
只要分别占领了这三座比利时的重镇,德国军队基本上就可以宣告占领比利时全境了。
到时候就可以在比利时境内建立补给点,方便军队南下继续进攻法国的领土。
战争爆发好几天的时间,西班牙一直没有任何反应。欧洲各国都在猜测西班牙是否会保持中立,甚至在西班牙内部,政府也进行了好几次的讨论。
对于卡洛来说,已经策划了这么久,肯定不会在战争前期就宣布进入战争。
此时的德国和法国还是很强大的,用这场战争来消耗德国和法国,对于西班牙来说是最优的选择。
当然,消耗归消耗,还是得注意俄国政府的动静。
卡洛可不希望俄国过早的退出战争,也正因为如此,在战争爆发之前,西班牙政府就曾紧急联系过意大利政府,希望意大利政府在这次冲突以及后续的战争中保持中立。
倒不是说意大利有这么重要,主要原因是意大利的地理位置。如果意大利也宣布加入战争,一旦意大利军队奔赴法国的边境,法国将不得不调动大量军队南下防守。
如此一来,法国在北线和东线的军队将更少,也更加难以应对德国的进攻。
不知道意大利政府是怎么想的,反正西班牙政府提出提议之后,意大利政府很快就答应了保持中立的要求。
想到意大利在历史上的操作,卡洛对意大利在此时保持中立的选择也就不奇怪了。毕竟这可是意大利,什么事情都能做出来的意大利。
5000字第二更,求支持!
今天的日万顺利完成,大家有月票的话可以等到28号再投,到时候一票可以当两票,感谢大家!
(本章完)
(https://www.24kkxs.cc/book/4246/4246873/11110638.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