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K小说网 > 春欲揽 > 第50章 明日金榜昭告天下

第50章 明日金榜昭告天下


元熙三年四月二十一,寅时三刻,三百名新科贡士已齐聚午门外。

陆清淮一袭青白襕衫立于人群,如青竹般挺拔。不远处,裴佑安正与几位京中学子低声交谈,身上的湖绸襕衫在夜色中泛着微光。

“咚——咚——咚——”

钟鸣三响后,厚重的宫门缓缓开启。礼部官员手持名册,开始唱名入场。

陆清淮整了整衣冠,随着队伍穿过幽深的宫道。

两侧朱墙高耸,将天空割成窄窄的一条,他仰头望去,远处的大殿巍峨如天阙,金顶映着初升的朝阳,刺得他微微眯起眼。

“这就是……天子脚下。”

陆清淮生在松江府,父亲是村里颇有名望的乡绅,母亲出身书香门第。家中虽非大富大贵,却也衣食无忧。父亲常带着他巡视田地,教他体察乡民;母亲则教他读书明理,日子本该这样安稳地过下去。

可天灾人祸无情。

一场洪水冲垮了堤坝,也冲散了陆家的安稳。

他永远记得那个雨夜,父亲带着青壮们冒雨抢修堤坝落水而亡。那场洪水带走的不仅是陆家的顶梁柱,更是松江府上千顷良田的希望。

而他自此家道中落,母亲变卖田产供他读书。他见过洪水退去后,百姓们啃树皮充饥的惨状;见过灾后粮商哄抬米价,百姓被迫卖儿鬻女的绝望。

那时他便立誓:若有朝一日为官,定要治水安民,让百姓不再受这般苦楚。

此次进京,是族人凑的盘缠。可初到京城,他便因轻信他人,被骗光了银钱,流落街头。饥寒交迫时,他躺在破庙里,想起母亲熬红的双眼,想起族人们的期盼,羞愧得无地自容。

母亲该如何自处?族人又该如何失望?

可他没有死。

法华寺的银钱,广明湖的出言……

这份恩情,他陆清淮永远铭记于心。

他攥紧了手,指节泛白。

今日殿试,他承载的不仅是母亲与族人的期望,还有……她的债。

裴佑安自幼出入宫廷,因淑太妃与豫王的姻亲关系,皇宫对他而言并不陌生。

可今日不同——这是殿试,是真正决定他仕途的起点。

父亲昌平侯曾对他说:“裴家需要的,不只是一个靠祖荫的世子,更要有真才实学。”

所以他四岁启蒙,七岁入书院,后又随名师游学三年,十几载寒窗苦读,为的就是今日。

只有科举出身,才能入翰林、登内阁,光耀门楣,维系侯府荣光。

他深吸一口气,目光坚定地望向大殿。

卯时正,奉天内,金砖墁地,御案高设,两侧侍立着内阁大学士与六部御史重臣。殿中鸦雀无声,唯有烛火摇曳,映照着举子们凝重的面容。

“皇上驾到——”

内侍尖细的嗓音划破寂静,元熙帝戚承晏一袭明黄龙袍,缓步踏入殿中。众臣与殿试举子齐齐跪拜,山呼万岁。

鸿胪寺官员手捧黄绢,高声宣读制题:

“皇帝制曰:朕惟治河之道,必使民生永赖,国赋无亏。今欲使清流顺轨,漕运无阻,其策安在?”

听到题目,陆清淮心头一震。这分明是天意。他提笔时,眼前浮现出松江百姓的面容,浮现出父亲临终前不甘的眼神。

还有……知味楼中那本手稿上的批注。

随后他落笔如飞,字字铿锵。

直到日影西斜,礼部官员高呼:“时辰到——交卷!”

陆清淮搁下笔,指尖因久握而微微发颤。他望着墨迹已干的答卷,心中竟生出几分恍惚。

成了吗?

他不知道。

但他知道,自己已竭尽全力。

殿外暮色四合,宫灯次第亮起。

三百多名贡士依次退出奉天殿,身影被拉得极长,映在朱红的宫墙上,如一幅徐徐展开的画卷。

陆清淮最后望了一眼巍峨的宫殿,转身离去。

接下来,便是等待。

……

四月二十三,未时三刻,文华殿内肃穆无声。

吏部尚书兼谨身殿大学士张辙执朱笔,眉头紧锁,在一份卷子上圈点批注;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李适之抚须沉吟。

都察院左都御史赵长龄与工部尚书孙益清则端坐案前,目光如炬,共同审视着一份答卷……

虽是白日,但今日天色有些阴沉,殿内已经点了烛火,光影摇曳,映照出十位读卷官凝重的神色。

殿内桌案上三百多份殿试卷层层叠叠,墨香与纸香交织,唯有笔尖划过纸页的沙沙声回荡。

烛火摇曳间,几位重臣各执己见。张辙轻咳一声,缓和道:“诸位大人,还是尽快拟出十份最优答卷卷,呈陛下御览吧。”

最终议定十份最优答卷,于酉时初刻呈送乾元殿。

……

乾元殿内,戚承晏斜倚在龙纹圈椅上,手中执着一卷《河防通议》,目光沉静。王全轻手轻脚地添了盏新茶,随后低声禀报:“陛下,读卷官们到了。”

“宣。”

几位重臣鱼贯而入,躬身行礼后,将十份答卷呈上御案。

戚承晏垂眸,修长的手指一一翻过卷子,目光如刀,字字细读。

“诸位爱卿以为如何?”他开口,声音不疾不徐。

张辙率先道:“江西举子程砚舟,此人乡试、会试皆名列第一,其父程墨乃当代治水名家。其文实学贯通,不尚空谈,理实辞工,知行合一。”

戚承晏展开程砚舟的答卷,答卷上墨迹如行云流水:“臣以为治河之道,当以疏浚深通以畅其流……分洪减灾以安民生……植林固土以绝后患……严核吏治以绝虚糜……”

如此观之,此子文理兼修,既通晓河事,确是有圣贤经世之要,王佐济时之才。

孙益清躬身:“臣以为松江举子陆清淮更佳。其策‘束水攻沙’与‘海运补漕’并举,更提出‘沿河设仓、轻载往返’,切中时弊,所论皆从实务出发。”

赵长龄补充道:“陆清淮另有一句——‘河工贪墨,则堤如豆腐;官吏清廉,则固若金汤’。臣观其字里行间,赤子之心可鉴。”

“另有昌平侯世子裴佑安,其于山川形胜之见地颇为不凡,尤以多年游历所得之河道走势研判最为精辟。”

翻到陆清淮的答卷时,戚承晏指尖在“海运”二字上轻轻一叩。这举子敢言他人不敢言,竟提出削减漕运这等敏感之策。目光扫过“轻载往返”的具体细则,不由微微颔首,倒是思虑周全。

见众人言罢,李适之方才开口:“臣推齐鲁举子周延庭,师从大儒陈鸿道,其文采华茂,引经据典,论‘疏导’之法,颇有古贤之风。”

而这时戚承晏目光扫过众臣,他心中了然。李适之推周延庭,是因齐鲁学派与礼部素有往来;孙益清荐陆清淮,是因工部需要治水之策;赵长龄直言不讳,是因其人刚正不阿,最恨贪腐。

这些答卷,确都经得起推敲。

而他亦有他的考量。

最终,戚承晏合上答卷。

“拟程砚舟为一甲第一名状元。”

“周延庭为一甲第二名榜眼。”

“陆清淮为一甲第三名探花。”

话音落,殿内众臣皆躬身领命。

王全轻手轻脚地收起案上答卷,烛火映照下,那金漆木匣缓缓合上,将那些十年寒窗的抱负尽数封存。

而一切只待明日金榜昭告天下。

殿外,暮色已沉,最后一缕天光隐入宫墙。这场汇聚天下英才的殿试,终是在帝王的一念之间尘埃落定。

而明日朝阳升起时,又将有多少人的命运,自此天翻地覆?


  (https://www.24kkxs.cc/book/4246/4246812/44068392.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