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5章 现在形势一片大好
乔老太在这边同样压低了声音:“放心吧,现在形势一片大好,风向早变了。
报纸上,收音机里,天天报。
连京市的老头老太都知道。
咱小地方还感觉不出来,大城市几天一变。
前几天我路过电影院,还看见门口有卖炒花生瓜子的。
有些胆子大的,还在火车站门口卖烤地瓜。
卖煮鸡蛋啥的。
都没什么事儿,咱们是卖衣服。
小心点都没事儿,现在都吵吵着过段时间就彻底不管了。
你就放心吧。
小婉他们卖了一个月了,可好卖了。
多了不敢说,一个月挣的钱,能赶上在家一年的了。”
其实更多。
这些人看到不要票的衣服,跟不要钱一样。
手表和收音机更是,利润爆棚。
但乔老太怕实话实说,再给王老太吓到。
就这王老太也惊得张大了嘴巴。
王老太知道老姐妹不会坑她家,要不是有老姐妹在,小婉不会把这个机会给她家。
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
那可是天子脚下,从古至今,就没人不愿意去京市。
想了几秒,立马点头:“行,去,后天就出发。”
乔老太刚才怕邮局其他人听到,声音小的像蚊子。
现在要说别的了,又大了起来:“你再去问问魏志军。
还有于会计家老三和老四。”
“行,明早八点你等我电话,行了,不聊了。
我赶紧回家商量商量,这电话费挺贵的。”
说完,啪的把电话挂了,一溜烟跑了出去,窜的飞快。
想八卦一下的老支书:……
老王家炸开锅了,一个个激动地心脏快跳到了嗓子眼。
老二王文林咬了咬牙:“奶,你明天帮着问问,我和春玲能不能也跟着去。
要是不能,就算了,也别让乔奶奶为难。”
知道乔家要的人多,王文林才敢张这嘴,他刚结婚,还没孩子,也想出去见见世面。
王老太:“要是不行,心里可不许嘀咕。”
“他敢!”王家头瞪眼:“你们仨也一样,去了那小婉咋说就咋干。
听话些,要是敢给小婉招祸。
或者干些忘恩负义的事儿,我亲自去,我打折他腿。”
兄妹几人连连点头,就差对灯发誓。
自家定了下来,王老太又马不停蹄的去了魏家和于家。
魏志军有些放心不下家里,被袁芳琴给说了:
“去,饭端到嘴巴底下了,不吃是傻。
你放心去,咱家俩儿子大了,平时也不用看着。
过两年上小学就更省心了,咱奶有我照顾着,你也放心。
说不定等你挣到了钱,咱也能在京市买房。
到时候不仅你,我和咱儿子,咱奶,都能去享福。”
魏志军握了握拳,看着低矮的小房子。
干瘦的俩儿子,头发花白的奶奶,一咬牙,一跺脚:
“成,我去。”
魏老太又高兴,又不舍。
嘱咐道:“乔家是信得过咱呢,走之前可别往外说。
让人知道了,再有那脸皮厚的,一声招呼不打,直接跟去了咋整。”
同样的情景,于会计家也在上演。
于会计家老大结婚了,孩子还小,那个闺女当初有对象又搞出那事儿。
乔玉婉都没看上。
倒是老三和老四很是不错。
以前经常和乔建业一起玩,跑的飞快,脑子也活,还很讲义气。
事情定了下来,三家都悄悄的,谁也没漏口风。
隔了一天,一行人一大早天还没亮就出了门。
于会计借了大队的牛车,也没用车把式,王老头会赶,一行人早早到了车站。
工作人员嘴一抽:“几位同志,你们这也太早了。
现在才四点,咱们十点的车。”
“嗨,我们特意的。”王老太大着嗓门,“我们家亲戚发达了,在京市当大官。
我们要去打秋风。”
王文林媳妇郝春玲穿着带补丁的花棉袄,同样大着嗓门:
“奶,你不是不让往外说打秋风的事儿吗?
你不是说,要是被堂爷爷一家知道,跟着一起。
咱家便宜占的就少了吗?”
王老太站起来叉着腰:“你是不是傻,这不是在公社,不怕了吗?”
工作人员嘴角抽了抽,可真奇葩。
其他旅客上下打量一行人,心里鄙视。
怪不得要去打秋风,这也太穷了,衣服上补丁摞补丁的不说。
连扛的麻袋,脚上的鞋子,都满是补丁。
王老头和于会计俩一脸的憨厚老实,蹲在墙根搓手。
拜这身行头,和王老太这个极品时不时把打秋风挂在嘴边所赐。
一路上都安安静静的,一点岔子没出。
连小偷都懒得搭理他们。
一大早,乔老太和乔老头打扮的溜光水滑的,准备去接人。
乔建华雇了两辆三轮车,加上自家的那辆,一共三辆。
拉着乔建党,乔玉婉,乔老太和乔老头到了火车站。
四人买的站票进去接人,乔建党在外看车。
等火车的功夫,乔老太脖子抻的老长。
等火车进站时,乔老太眼睛都不眨一下:“看见在哪节车厢了吗?
可别坐过站了。”
乔玉婉:“不会,京市是终点站。”
车里的王老太一行人也趴着门往外瞅,心里七上八下的。
冷不丁出远门,哪哪都不懂,最开始接水都打怵。
显得傻乎乎的。
到了地方,又怕接不到他们,再丢了。
乔建华的大高个猛地映入几人眼帘,王老太朝身后开心的吆喝了一声,“我看见建华了。”
几人放下了心。
等车停靠好,王老太第一个下车。
“哎,翠花,这里。”
乔老太欢天喜地,一路小跑,俩人啥也不管了,开心到飞起。
嘴巴和租来的一样,说个不停。
乔老头,乔建华,乔玉婉赶忙帮着往下拿行李。
乔老头轻咳一声:“行了,行了,先回住的地方,收拾利索想怎么唠怎么唠。”
行李放上车,只留乔建党一人跟车。
乔玉婉和师傅又说了一遍地址。
师傅都是老京市人,一说就知道在哪儿。
其他人都坐的公交车。
几人昨天把一进的四合院收拾出来一套。
连乔老头和乔老太都搬过去了。
一来暂时不想让大队的人知道乔玉婉有那么大的宅子。
二来,乔老太想和王老太住一起,热闹些。
其实两套房子挨着很近。
都靠河边,走路也就十来分钟。
一行人越靠近乔玉婉家,王老太几人神色越震撼。
乖乖,怪热闹的。
等打开大门后,一行人全程都是恍恍惚惚的。
王老太直咋舌:“老家都是灰突突的草房,你这突然整这么红彤彤的房子。
四四方方的院落,我还真有些看不习惯。”
看着房梁上画着画,地上都铺了砖,王老太又哎呦一声。
“老姐妹,你们老两口住哪间?”
乔老太把人往屋里带:“正房有三间屋子,中间放的桌椅板凳,餐桌啥的。
两边是房间,我们俩住东屋。
西屋小婉说让你住。”
“那可不行,绝对不行。”王老太头摇成拨浪鼓。
“这不是还有好几间厢房嘛,我就住那就行。
我刚才看了,也都挺大,还有炕。
老姐妹,一码归一码,文林他们来,是来赚钱的。
住你们的房子,该多钱多钱,水电费该怎么算就怎么算。”
其他人纷纷附和。
最后大的房间收了五块,稍微小一点的四块五。
里边桌子,板凳,衣柜,床这些,乔玉婉身为房东,都配好了。
都是在废品收购站淘的。
叮叮咣咣修一修,看着也很不错的。
出来打工,没人讲究这些。
前两天乔玉婉几人带着他们卖,第三天就都能自己上手了。
乔玉婉以便宜两块钱的价格将衣服批给他们。
几人算了下账,顿时跟打了鸡血一样。
每天起早贪黑。
刚开始一个月,偶尔还有人抓。
等第二个月,一次也没碰着,大街上小吃摊也多了起来。
几人都瘦了,黑了,但腰包却都鼓了起来。
一个个意气风发。
王文林唏哩呼噜喝着小米粥:“奶,您别走了,我们几个天天忙的脚不沾地。
实在没时间做饭。
您在这儿,我们回来还能吃口热乎的。”
王老太有些不乐意,京市是好,可是……
王文林和弟弟妹妹对视一眼,嘿嘿直笑,“奶,你是不是想我爷了?”
王老太抿嘴。
王文林知道自己猜对了,“奶,你看这样行不行。
让我爷也来,平时可以帮着给衣服归归类。
可以帮我们卸卸货啥,都不累。
我们姊妹四个合起来给您和爷一个月一百块。”
王老太忙问:“真给一百?”
“嗯,给一百,伙食费另算,您和爷吃的粮食啥的您也不用管,我们养你俩。”
王老太笑得见牙不见眼,“那明儿我就给家里打一通电话。
我听你乔奶奶说,你长富叔和春花婶儿还要来。
正好一起,要是你爷自己,我还不放心呢。”
“对了,乔奶奶和乔爷爷去哪了?好几天没看着了。”
“哦,去小婉学校附近住几天,小婉在那也买了个大院子。
那儿有菜园子,他们俩种菜呢。
你乔奶奶说那边的房子现在可便宜了,等你爷来了,我俩也跟着去看看。
要是有合适的,你们也买一套。
等于在京市也有家了。
小婉说,京市是首都,那边还挨着国内最好的大学。
买了绝对不亏。
说不好啊,奋斗半辈子,累死累活的,还赶不上房子升值的钱呢!”
乔老太把乔玉婉给乔建华他们画的大饼,又塞给了王老太。
王老太又塞给了孙子孙女。
几人把这话在脑子里反复琢磨,心里又一阵火热。
另一边,乔老太和乔老头除了种菜园子,也是有别的任务的。
乔老头每天蹬着三轮车,拉着乔老太。
在四九城里转悠,到处找房子。
自从四月画了圈,宝安县那几块地成了宝,乔玉婉身价蹭蹭蹭迅速上涨。
乔家其他人纷纷加入了买房大军。
另一边,随着王老太一通电话,青山梁子彻底乱了。
小婉的罩楼
昨天应该发,忘了
PS:便宜两块批行不行?好不好卖?我没卖过东西,资料也查不到啊。
(https://www.24kkxs.cc/book/4246/4246804/44069139.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