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8章 物理是一门严谨的学科,你真是个天才!
“深蓝之心”项目组的第一次碰头会。
临时搭建的会议室里,坐满了从全国各地抽调来的顶尖专家。
有头发花白、戴着老花镜的材料学教授,也有一身蓝色工装、满手油污的特级技工。
还有几个刚毕业不久、眼神里带着锐气的年轻博士。
所有人面前的桌子上,都摆着同一份文件。
文件封面上,只有几个简洁的大字——《舰用大功率燃气轮机技术瓶颈梳理》。
会议室的角落里,之前在论证会上被许燃“打击”过的两位大佬:
701所总工王德铭和海军工程大学教授高远,也赫然在列。
他们是作为“特邀观察员”身份出席的。
说是观察,脸上那副“我倒要看看你怎么把牛皮吹圆”的表情,谁都看得出来。
许燃站在白板前,手里拿着一支记号笔,神情平静。
他没有说任何一句“同志们辛苦了”之类的开场白。
“航改燃。”
他开口,在白板上写下这三个字。
“听起来很简单,就是把飞机上的发动机,拆下来,改一改,装到军舰上。
思路没错,全世界都在这么干。”
“但很多人都忽略了一个最基本的问题。”
许燃转过身,目光扫过全场,镜片后的眼睛冷静,不起波澜。
“物理,是一门严谨的学科。
任何一点微小的初始条件差异,在复杂的工程系统里,都会被放大成一道不可逾越的天堑。”
“第一道天堑,寿命与工况。”
他“哒”地一声,在白板上画下一条横线。
“航空发动机,追求的是极致的推重比。
就像百米飞人,每一次出场,都是在燃烧生命,挑战极限。
一架歼-20的发动机,设计寿命可能就两三千个小时,飞到寿命,哪怕没坏,也得大修或者报废。”
“可军舰呢?”
许燃看着台下那群海军专家,“军舰是大洋上的移动堡垒,是马拉松选手。
它要求发动机能连续稳定运行数万小时!
你们能想象一艘航母在大洋上巡航,开着开着,发动机告诉我‘对不起,我寿命到了’吗?”
台下一阵压抑的低笑。
“百米冠军跑不了马拉松,这是运动规律,也是物理规律。
想让它跑,就得给它降速,给它减负,阉割掉它最引以为傲的爆发力。
这就是我们现有航改燃技术的现状,以牺牲性能为代价,换取寿命。”
“第二道天堑,环境适应性。”
他又画下一条横线。
“万米高空,空气稀薄、干冷,甚至接近真空。而海面呢?高温,高湿,还有无孔不入的盐雾!
盐雾是什么?那是金属的癌症,是所有精密仪器的噩梦!
你们把一个习惯了在高原上呼吸纯氧的运动员,直接扔进撒哈拉沙漠,让他一边跑一边喝海水,你猜他能活多久?”
这个比喻粗俗,却异常形象。
好几位负责材料和涂层的专家,都下意识地点了点头,脸上露出深有同感的苦涩。
他们为了对抗船体锈蚀,几代人头发都熬白了。
“第三道,也是最核心的天堑,功率曲线。”
许燃的记号笔,在白板上重重一点。
“航空发动机,就像一台超级跑车,它被设计出来,就是为了在高转速区间,输出最恐怖的动力。
它的大部分时间,都工作在80%以上的额定功率。”
“可军舰不一样。军舰大部分时间都在低速巡航,像个在街上溜达的老大爷,发动机可能只用了10%的力。
可一旦发现敌情,它需要立刻从老大爷模式,切换成兰博模式,在几十秒内爆发出100%的功率,进行规避或者冲刺!”
“你们让一台F1赛车,去参加红绿灯起步大赛,还要它省油。
这本身就是矛盾的!”
三道天堑,被许燃用最通俗的语言摆在了所有人面前。
会议室里,之前那些对许燃还有些轻视的专家,此刻脸上的表情全都变得凝重起来。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
许燃这番话,没有一个复杂的公式,却句句都说在了所有问题的根子上。
“所以,”许燃丢下记号笔,双手撑在桌子上,身体微微前倾,“我们‘深蓝之心’项目的目标,不是去搞什么修修补补的‘航改燃’。”
“我们的目标,是创造一种全新的物种!”
“一颗同时拥有博尔特的爆发力、基普乔格的耐力,还能在任何极端环境下生存的,完美的‘心脏’!”
他抬起头,目光最终落在了那群材料学专家的方向。
“而这一切的核心,都指向了同一个点。”
“涡轮叶片。”
“只要能让那片小小的叶片,承受住更高的温度,我们就能在能量转换的源头,获得前所未有的效率。
后面的所有问题,都将迎刃而解。”
话音落下。
坐在前排的一位老教授,缓缓地摘下了老花镜,用一块绒布慢悠悠地擦拭着。
他叫高建文,中科院金属研究所的副所长,国内研究镍基单晶合金的权威。
“许顾问,”老教授的声音带着一丝疲惫,“你说得都对。
可你说的那个问题,不是工程问题,那是……材料学的极限。”
他抬起头,那双浑浊的眼睛里,写满了无奈。
“目前,我们能稳定量产的,最好的第三代单晶合金叶片,工作温度极限,是1250摄氏度。
实验室里,第四代,加了铼和钌的,能勉强摸到1300度。
再往上,不是钱的问题,是元素周期表,是物理规律,决定了它会熔化。”
“1300度,这就是老天爷给我们画下的,一道不可逾越的红线。”
高教授的话浇灭了会议室里刚刚燃起的一丝希望。
你把问题分析得再透彻又如何?
材料不行,一切都是白搭!
这就像你设计了一款能光速飞行的宇宙飞船,结果发现,你连造飞船外壳的铁矿石都没有。
会议室的角落里,王德铭总工的嘴角,悄咪咪的向上翘了翘。
小子,知道厉害了吧?
科学,可不是光靠嘴皮子和画大饼就能搞定的。
……
深夜,招待所的房间里。
许燃看着电脑屏幕上飞速运转的“超循环冷却模型”,眉头却紧紧地锁着。
模型,是完美的。
只要材料能跟上,他甚至有信心把涡轮前温度,推到骇人听闻的1600度。
可高建文教授那句“不可逾越”扎在他的思维里。
他第一次,如此清晰地感受到了,理论与现实之间那道巨大的鸿沟。
这道鸿沟,光靠他一个人,靠纯粹的数学推演填不上。
他拿起了手机,拨通了熟悉的号码。
视频接通,简瑶清冷绝美的脸出现在屏幕上。
她好像刚洗完澡,头发还有些湿漉漉的,身上穿着一件宽松的白色T恤,少了几分平日里的清冷,多了几分居家的柔和。
“忙完了?”简瑶开口问。
“遇到点麻烦。”
许燃也没客气,习惯性地把这个困扰了整个项目组的难题,当成一个纯粹的学术问题,向她描述了一遍。
“……所以,问题的本质,是如何在1300度的燃气冲刷下,保护叶片不被熔化。
我们目前的思路,都是在叶片内部,设计出极其复杂的,像毛细血管一样的冷却通道,用高压冷空气去给它‘降温’,但这已经接近物理极限了。”
许燃说完,看着屏幕里的简瑶,等着她给出一些……他也没想好是什么的建议。
他只是习惯了,跟这个唯一能跟上他思路的人,分享难题。
屏幕那头,简瑶安静地听着,清澈的眸子微微闪烁,像是在高速处理着信息。
她沉默了足足一分钟。
然后,她抬起头,看着许燃,问出了一个让许燃大脑都瞬间宕机的问题。
“你们的思路……是不是有点死板?”
“嗯?”许燃一愣。
“你们总想着,热量已经进来了,要怎么用冷却介质,把它‘带走’。”
简瑶的语速很慢,像是在组织语言,“这就像房间已经着火了,你们才拼命地往里泼水。
为什么……不想办法在火进来之前,就把门关上呢?”
许燃的呼吸,停滞了一瞬。
“关门?”
“对。”简瑶点了点头,她的眼睛越来越亮,那是属于天才洞悉本质的光芒。
“从量子物理的角度看,热量的传递,无非就是传导、对流和辐射。
在涡轮叶片这种环境下,80%以上的热量,是通过热辐射传递的。”
“你们有没有想过,在叶片的表面,构建一层特殊的微观结构,让大部分的红外热辐射,根本就‘进不去’?”
“比如……”简瑶的眼睛里,闪过一丝不确定却又无比大胆的光彩,“用超材料技术,构建一层类似半导体物理里的‘量子阱’结构。
它只允许特定波长的光子通过,而将绝大部分携带热能的红外光子,全部‘反射’回去?”
“一道看不见的,由物理规则构成的‘热反射’的镜子!”
轰!!!
许燃拿着手机的动作,僵在了半空。
他大脑里仿佛有亿万颗超新星同时爆炸,将他之前所有的思维定式,炸得粉碎!
反射!
热反射涂层!
他之前所有的模型,所有的算法,都是在“内部降温”这个框架里打转!
是在想办法,把水泼得更快,更准!
可简瑶,这个看似与工程学毫不相干的理论物理天才,她一开口,直接掀翻了整个牌桌!
她从问题的源头,从量子层面开了一扇匪夷所思的“窗户”!
内部冷却+外部反射!
把敌人拒之门外的同时,再把溜进来的零星敌人快速消灭!
这……才是终极解决方案啊!
由内部循环冷却算法和外部热反射涂层构成的双重屏障,足以将涡轮叶片的耐温极限,推到一个……连他自己都感到恐惧的,全新的维度!
“许燃?你在听吗?”屏幕那头,简瑶看着突然呆住的许燃,有些担心地问。
许燃猛地回过神来!
他看着屏幕里依旧清冷,却在他眼中散发着万丈光芒的脸,深吸一口气,用他这辈子最真诚激动的语气,说出了几个字。
“简瑶。”
“你真是个天才!”
屏幕那头,简瑶微微一怔。
那白皙的脸颊上,飞起一抹难得一见的浅浅红晕,像是雪地里落下的一瓣桃花。
她轻轻别过头,避开许燃灼热的目光,用细若蚊呐的声音,低声说道:
“我……我只是提供了理论上的可能。”
“把它变成现实的你,才是天才。”
(https://www.24kkxs.cc/book/4246/4246706/44149121.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