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K小说网 > 十二岁金科状元,权倾朝野! > 第072章 不止有才情,更有大局观!

第072章 不止有才情,更有大局观!


策论。

题目不长,却字字千钧,仿佛能压得人喘不过气来。

《论通漕运、开海禁二策,何者更利东南民生》

其下还有题解,将问题剖析得更为详尽。

杭州府户繁田少,工巧粟匮。

朝堂之上,有两派之争。

一派主张大疏漕运,引江淮之粟以济东南;另一派则力主开放海禁,通南洋贸易以易粮。

二者皆为利国之策,然国力有限,难于并举。

题目要求考生分析二者得失,并最终择一而行,论证其如何能达“粮丰、民富、帑实”三善之境。

这是一道死题,也是一道活题。

说它死,是因为它将漕运与海禁置于对立,逼着考生去做一个非此即彼的选择。

无论选哪一个,都必然有其难以弥补的弊端,极易被人抓住痛脚,批得体无完肤。

说它活,是因为它触及了大乾王朝东南沿海最核心的经济命脉。

若真有经天纬地之才,未尝不能跳出这题目设下的窠臼,提出石破天惊的见解。

考棚之内,气氛愈发凝重。

许多刚刚在诗赋上挥洒完才情的考生,此刻面对这道策论,却是眉头紧锁,如临大敌。

笔尖悬在纸上,迟迟不敢落下。

这不仅仅是考验学识,更是考验一个读书人的眼界、格局与担当。

陆明渊的唇角,却在无人察见的角度,微微勾起了一抹弧度。

这道题,对他而言,简直是量身定做。

漕运与海禁,当真水火不容么?

在他那来自后世的记忆里,无论是煌煌大宋,还是铁血大明,都曾有过将二者结合,相辅相成的辉煌时期。

漕运为骨,海运为翼,方能撑起一个帝国真正的繁华。

强行将其割裂对立,不过是庙堂之上,某些利益集团为了党同伐异而制造出的伪命题。

他的思绪如电光石火般闪过。

赵夫子曾提点过他,当今杭州知府虽是文官出身,却极重实务,最厌恶空谈阔论。

那么,这篇策论的破题之眼,便不在于引经据典,高谈阔论天下大势,而在于……落到实处。

落到这杭州府的一府一地之上!

杭州,南接钱塘,东临大海,更有大运河贯穿南北,是天生的漕运与海运交汇之枢纽。

在这里谈论二者择一,简直是暴殄天物!

一个清晰无比的思路,在他脑海中迅速成型。

不选,我全都要!

不,应该说,漕与海,本就是一体。

他深吸一口气,不再有丝毫迟疑。

那支刚刚写下“今朝第一流”的狼毫笔,再次被他稳稳握住。

不远处,那位副主考官的目光,始终如影随形地落在他身上。

当他看到陆明渊在短暂的思索后,便毅然提笔,心中更是掀起一阵波澜。

是少年意气,不知深浅,还是……胸中真有丘壑?

他按捺不住心中的好奇,脚步轻移,再次不动声色地踱了过去,停在一个既能看清卷面,又不至过分打扰的距离。

只见陆明渊笔尖饱蘸浓墨,悬于卷首,稍作停顿,便悍然落下!

破题,开篇第一句!

“漕海之争,非利弊之辨,实为体用之惑。”

“臣以为,漕运为国之经络,海运为民之血脉,经络以固本,血脉以活体,二者非但不悖,实乃相辅相成,一体两翼!”

仅仅一句,那位副主考官便觉浑身一震,仿佛有一道电流从天灵盖直贯脚底!

好大的气魄!

满场的考生,都在绞尽脑汁地思考如何从“二选一”中找出最优解。

唯有此子,开篇便直接掀了棋盘,告诉你这题目本身就问错了!

他没有选择站队,而是直接站在了更高的地方,俯瞰全局!

副主考官的呼吸不自觉地屏住了,他死死盯着那支笔,看它如何将这石破天惊的开篇,铺陈成一篇惊世之论。

陆明渊的笔,动了。

他的行文,不再是写诗时的豪迈奔放,而是转为一种沉稳厚重,字字句句,皆如金石落地,掷地有声。

他先论漕运。

“……夫漕运者,国之大计,系太仓之盈亏,关北疆之安危。以江淮之粟济东南,乃固本培元之策,不可一日或缺。”

“然浚河之役,累及万民;挽舟之夫,十不存一。此乃以民之血汗,浇灌国之命脉,虽为必须,然非长久之善策……”

他并未否定漕运,而是将其定位在“国家战略安全”的高度,肯定其“固本”的作用,同时又毫不避讳地指出了其“耗费民力”的巨大弊端。

客观,冷静,一针见血。

副主考官看得暗暗点头,这番见解,已经超越了寻常书生,颇有几分朝堂奏对的风采。

紧接着,笔锋一转,陆明渊开始论及海禁。

“……海禁之设,原为防倭寇,绝奸宄。然因噎废食,无异于自断臂膀。”

“东南地狭人稠,工商繁盛,所需之粮,所需之料,岂是区区江淮所能尽供?”

“南洋有沃土千里,稻米一年三熟;西洋有奇珍百货,可易万金。”

“开海禁,则南洋之米可平抑粮价,使百姓不饥;万国之货可流通有无,使工商获利;市舶之税可充盈国库,使朝廷不乏。”

“此乃引八方活水,以济东南一隅,乃开源之良方……”

他的论述层层递进,从民生(平粮价)、经济(利工商)、财政(充国库)三个层面,将开海禁的巨大利益剖析得淋漓尽致。

副主考官的眼神,已经从最初的震惊,转为了深深的赞赏。

这少年,不止有才情,更有大局观!

然而,陆明渊的论述并未就此停止。他既然提出了“一体两翼”,自然要给出如何“飞翔”的办法。

这,才是策论真正的核心——解决之道!

“……或曰,海贸一开,私贩蜂起,海寇猖獗,如之奈何?此乃治标不治本之忧。”

“臣以为,其症结在于‘禁’而不在‘开’。愈禁则利愈厚,愈厚则人愈铤而走险。何不因势利导,变禁为疏?”

“策在杭州!当于杭州设‘市舶提举司’,总揽出海诸事。”

“凡商民出海,皆需登记在册,领取‘船引’,注明所载货物、前往之地、往返时日。”

“回港之后,依货抽分,既为国税。所抽税银,三成留于杭州府,以为修缮港口、兴办水师之用;七成上缴国库。”

“如此,则商民循规蹈矩,乐于纳税以求平安;官府有法可依,有兵可用;朝廷税源广进,利国利民……”

“再者,可以商制商。允许多家大海商合股成立‘海贸公行’,由市舶司监管,公行内部自立规矩,共担风险,共享利益。”

“若有海寇,则公行所属之护卫船队可自行清剿,报官府备桉即可。如此,则不费朝廷一兵一卒,而东南海疆自安……”

看到这里,那位副主考官只觉得头皮一阵发麻!

市舶司!船引!抽分!以商制商!

这……这哪里是一个学子的策论?

这分明是一份可以直接呈送御前,足以改变大乾国策的万言书!

他甚至能想象到,若此策真能推行,杭州,这座本就繁华的城市,将会变成一个怎样吞吐四海财富的庞然大物!

老巡考员也凑了过来,他虽然对这些经世济用之学不如副主考官精通,但也能看出这篇策论的与众不同。

他看着副主考官那张因极度激动而微微涨红的脸,心中只有一个念头:

杭州府,要出真龙了!

陆明渊浑然不觉身后的动静,他已经完全沉浸在了自己的构想之中。

他将漕运与海运的关系,做了最后的总结。

“……是故,漕运如弓,海运如箭。以漕运保腹心之安,是为张弓;以海运拓四海之利,是为射箭。”

“弓强箭利,方能威加海内,富甲天下。若杭州能为天下先,行此‘漕海一体’之策,则不出十年,东南财赋,当冠绝大乾!民生之利,何须二选其一?”

当最后一个字落下,陆明渊长长地吁了一口气。

整篇策论,一气呵成,字数堪堪千字,却字字珠玑,逻辑缜密,眼光长远,仿佛不是在纸上谈兵,而是在指点江山。

他将毛笔轻轻搁在笔架上,墨迹未干的卷面上,仿佛有光华在流转。

考棚外,副主考官怔怔地站着,久久无言。

他看着那个端坐于考棚之内,身形尚显单薄的少年,眼神复杂到了极点。

惊艳、赞叹、疑惑,甚至还有一丝……敬畏。

此子,绝非池中之物。

他心中忽然冒出一个荒谬却又无比强烈的念头:

或许,这杭州府乃至整个浙江的文坛格局,从今天起,就要被这个来自江陵县的十岁少年,彻底改写了!

“莫道青衫薄,今朝第一流……”

他再次咀嚼起那句诗,只觉得,这已经不是狂,而是……事实。


  (https://www.24kkxs.cc/book/4246/4246607/44183292.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