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章 文化输出
农业厅那边动作很快。
沈凤娇的这套图书,不但隐隐契合上层开始重视农业的意图,更是直接摸准了市长张强的脉。
祁伟算是老树开新枝,焕发了第二春。
农业厅不仅提供了权威审核、政策支持,还拨付部分补贴,并承诺作为官方推荐读物。
沈凤娇的野心不止于此。
她开始整合技校各种专业技术、基础知识、各种实用技能。
加上聘请多位专家编写科普内容,策划了一套更加全面的《生活与生产百科全书》。
这套丛书涵盖了常识、基础科学、家用电器使用常识、常见病防治、法律、服装裁剪和美食食谱等诸多方面。
简直就是老百姓家里的万能工具书。
其实这套《百科全书》,就是沈凤娇小时候的记忆。
那时候,她父母是双职工,自己在家无事可做。
每天能做的,就是翻看一套四本的百科全书。
到现在她还记得,百科全书里记载着华夏十大河流,以及世界十大河流。
沈凤娇在前面冲锋陷阵,不断编写图书。
后面的印刷厂厂长马国庆,真是累得动都不想动。
原因是《星火丛书》和《百科全书》一经推出,立刻风靡全省。
订单如同雪片一样飞到希望印刷厂。
原本印刷厂还在为高考结束后,订购考试辅导书籍的人数可能下降而担忧。
现在马国庆需要思考的是,赶紧上马两条新的生产线。
印刷厂这事,沈凤娇第一时间联系张强。
和领导打交道,不能事无巨细,但也不能什么都不说。
【希望印刷厂】算是张强一手培养起来的。
想要扩产,增加生产线,最好最快的办法,就是汇报给张强。
张强很高兴,立马协调了印刷厂旁边的农业用地。
机器和生产线,沈凤娇直接让苏浩然从港岛进口,暂时买不到就去海外买二手的。
印刷厂灯火通明,24小时连轴转,机器不休,工人三班倒。
即便如此,还是不够。
张强大手一挥,让沈凤娇把订单直接分包给羊城印刷厂一部分。
虽然羊城印刷厂,对于再次被对方领导这个事情有点微词。
但看到花花绿绿的大团结时,一切的你高我低,就都抛在脑后了。
接到苏俊彦电话的时候,沈凤娇有点懵。
因为贵为港岛几大家族之一的苏家家主,居然一开口就问《星火丛书》和《百科全书》是不是她的手笔。
“舅舅,您这么大的富豪,还关心几本图书啊?”
沈凤娇很好奇。
苏俊彦显然心情很好:“哎,再大的家业,那也是一点一点赚的。”
听到沈凤娇就是这两套丛书的实际主编。
苏俊彦喜悦的声音似乎要穿越电话线:“太好了!凤娇,你马上给我印80万套,我有用。”
“80万?”
沈凤娇声音都有些颤抖。
倒不是说着八十万套价值多高,她是被这么庞大的数量吓到了。
要知道当时印刷高考复习资料,也是10万套,10万套的印。
80万套,那么多,自己留着看吗?
“凤娇,实话说吧,”苏俊彦笑呵呵的开口:“你的书,接地气!新马泰的华人圈子都传开了。自家子弟必须读《百科全书》。而手里的种植园,农业园的员工,必须读《星火丛书》。”
他补充道:“特别是《科学种稻》和《家用电器维修》最受欢迎!”
沈凤娇急匆匆走到印刷厂,马国庆的介绍,终于解开了她的困惑。
印刷厂的这两套图书,图文并茂、汉语在新马泰有能通用,再加上价格适中。
所以瞬间就占领了东南亚空白的图书市场!
此时的历史情况很微妙。
虽然东南亚普遍受到汉语言文学熏陶,但当地人几次排华,导致不少汉语图书很难买到。
这次的华夏图书,带着科普,以及实用技术的特性。
所以当地政府无声默认。
两天后,张强带着的一位中年领导来见沈凤娇。
把这两套图书的重要性,再次提高了一个维度。
“你好,我叫赵海洋。”
男人50多岁,精明强干,穿着打扮很精神得体,与一般的干部截然不同。
张强在一旁介绍道:“小沈,这是首都来的赵部长,在统战部工作。”
赵海洋开门见山:“沈同志,我们的工作比较特殊,主要对接海外华侨和同胞。”
他拿出了两套图书的英文译本。
“这两套是我们的同志,在马来当地买的。”
沈凤娇有些奇怪的说:“好像不是我们【希望印刷厂】的,而且是英文的。”
赵海洋点点头:“并不是所有马来人都看得懂汉字。这套是马来当地最大的印刷厂翻译出的英文版本。”
“盗版!”
沈凤娇这才听明白。
不过很显然,赵海洋并不是来给她主持公道的。
“从某种角度来说,你的两套图书,已经起到了巨大的影响力。”
“所以?”
沈凤娇隐隐有些想法了。
“所以,我们必须抓紧这个机会,把我们的文化实打实的嵌入进去。”
“文化输出!”
沈凤娇突然脑海里一片空白。
前世被韩流、欧美文化熏陶。
没成想,穿越之后,还能有自己还能参与华夏文化“熏陶”别人的事情。
赵海洋愣了愣,然后莞尔一笑:“这个说法很好。”
张强不喜欢弯弯绕绕,他当即代表沈凤娇表态:
“赵部长,您就说,需要我们怎么配合吧!”
羊城市政府可是印刷厂的绝对控股股东,所以张强的强势开口,也说得过去。
“张市长,经过部里的研究,我们可以......”
时光荏苒,一个月转瞬即逝。
在马来那几个原本毫不起眼的城市边缘地带,一场悄然无声的变革正在上演。
一座座崭新的华语学校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它们静悄悄的矗立在这片土地上。
与此同时,华语图书馆和华语书店,也如同一颗颗璀璨的明珠,点缀着城市的角落。
然而,这一过程并非一帆风顺。
在建设过程中,曾发生过几次小小的争端。
但这些都无法阻挡,底层当地人对于农业技术的强烈渴望。
随着时间的推移,华语和华夏文化在这片土地上迅速传播开来。
人们开始学习汉语,阅读汉字书籍,了解华夏的历史和文化。
很快,华语和华夏文化再次成为了东南亚地区的绝对主流。
它们不仅在教育领域占据主导地位,更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展现出强大的影响力。
人们以说一口流利的汉语为荣,以了解中国文化为傲。
沈凤娇深深地领悟到,国与国之间竞争的残酷与激烈。
这种竞争并非简单的此消彼长,而是涉及到各个层面。
从经济到政治,从科技到文化。
表面上看,这可能只是几本普通的书籍。
但实际上,它们代表着不同国家的文化和价值观。
在这场竞争中,谁的文化能够更广泛地传播,谁的规则能够被更多人接受,谁就能在全局中占据主导地位,掌握话语权。
沈凤娇意识到。
文化的竞争不仅仅是一种软实力的较量,更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她很高兴,能够代表华夏出征,并且打赢了这场仗!
(https://www.24kkxs.cc/book/4246/4246603/44181896.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