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K小说网 > 寒门国舅 > 第849章 难以破局

第849章 难以破局


王越并没有急行军,反而是有意放缓了行军速度,给后续的朱永、曹慎等人追上来一定时间,同时也让所部兵马慢慢恢复精气神和体力,为接下来的战事做准备。

    一天之后,朱永带兵疾行而来,总算是在抵达前线前,与王越统领的中军汇合。

    朱永到了营地,第一时间去见王越。

    此时人马已经歇宿,营地里静悄悄的,除了少数警戒部队外,大多数人都陷入了深度睡眠中。

    王越提前让伙头兵准备了热水,方便官兵泡脚,还破天荒让每个人饮上一杯刚由王守仁从前方送来的马奶酒暖身子,方便尽快入睡,这样来日与王守仁和朱晖统领的前军会合后,大军立即就可以投入战斗。

    “保国公,令郎跟伯安这一战,打得漂亮啊。”

    王越见到朱永后,语气中带着几分羡慕。

    朱永拱手道:“末将得到调令便匆忙北上,根本就不知道前线的情况,请军门讲解一下。”

    王越大致说明了先前一战的经过,尤其提到王守仁在战事前后的神奇表现:“……伯安见识非凡,在鞑靼人调来主力后,仍不惧鞑靼汹涌来势,带着麾下千把人马,巧妙布局周旋,给后面官兵杀伤和俘虏鞑子提供了充足时间。”

    朱永问道:“鞑靼人主力已经南下了吗?”

    “是的。”

    王越点头道,“巴图蒙克本或无意出兵,但伯安和东旸如此骁勇善战,他们岂有不来迎击的道理?且他们也是冲着我来的……”

    朱永好奇地问道:“加上后续两拨援兵,吾儿他们只有三千人马,竟然能在数万鞑子面前……全身而退?”

    王越笑道:“所以我说,有伯安的智谋和勇气,还有令郎的骁勇,他俩可说是相得益彰,简直是大明双壁。

    “正是因为伯安统领兵马,与巴图蒙克南下的前军数次交锋,双方虽未分出胜负,但毕竟伯安真正统领的新军骑兵不过千许,而鞑靼南下的前军数量则至少四五千之众。”

    “以少敌众……竟还与鞑靼人打个平手?”

    朱永惊讶地问道。

    “是。”

    王越道,“鞑靼察哈尔部南下的前军见占不到便宜,就先退了回去,如此东旸便带人收拾残局,又获取首级四百余。总数下来,大概有两千六百之数,已超过威宁海之战的收获。”

    “这么多?”

    朱永到这会儿,才算是听到他想获悉的内容。

    之前王越似乎有意遮掩,不想让他知晓前线战场上的真正战果。

    王越笑道:“这还只是鞑子青壮的首级,不算妇孺的,光是俘虏的,大概也有两三千之众。牲口及财货还不计算在内。”

    “那……鞑靼小王子的人马……距离他们……以及咱们现在的营地,有多远?”朱永问询道。

    “并没有多远,大概有个百里路上下吧。”王越道,“不过说实话,接下来作战,可就有些困难了。咱背靠阴山,身后还尾随有鞑子兵马,现在等于说我们是被前后夹击,而鞑靼兵马总数,大概在五万上下。”

    朱永道:“可是咱……只有两万余,敌人数量至少是我们的两倍以上。”

    “嗯。”

    王越点头道,“甚至我军能上战场作战的,只有万数。”

    朱永问道:“那我们是否还要寻求与之展开战略决战?”

    王越叹息道:“咱出兵草原的目的是什么?正是为了与鞑靼主力正面交锋!如今机会来了,鞑靼人主动来战,我们岂有退缩的道理?”

    朱永道:“那咱的粮草和辎重,还有火器……”

    “如果一切顺利,应该是够的,但就怕……”

    王越没说完,神色有些凝重。

    但显然,王越对于这场战事能否取胜,还是有所顾虑。

    过了一会儿,王越似乎打定了主意,吩咐道:“你整顿人马,明早先一步出发,本官领兵在后,与你遥相呼应。先把伯安和东旸的人马给接回来,等合兵之后,再做图谋。”

    “是。”

    朱永心中仍旧有诸多的疑问,但他还是领命而退。

    ……

    ……

    等朱永回到自己的营帐后,那边由朱晖派过来通报消息的裨将张起,带少数几人入营。

    张起乃京营出身,以前并无实际打仗的经验,但却深得朱永的信任,主要是张起年岁跟世子朱晖相当,双方有着不浅的交情……在朱永看来,跟儿子关系好的,无论其能力强弱,将来在都督府都能帮到他儿子。

    用亲不用贤……反正都督府内草包不少,很多时候不到真实战场上搏杀,实在难以判断到底谁更胜一筹。

    “公爷。”

    张起见到朱永,当即单膝跪地行礼。

    “起来吧。”

    朱永一挥手,问道,“前线究竟怎样了?”

    “两战,一胜一和。”

    张起恭敬地道。

    朱永点头:“果然如此。详细说来听听。”

    他在想,王越在这种大事上,终归是没有骗他。

    “小公爷与王先生过北疆后,我等驻扎于山丘南坳,简单休整,便察觉到北坡有鞑子的营地,遂在天明后,领兵出征。”张起道,“王先生领兵冲锋在前,本计划诱敌而出,利用我方火炮击之,破敌后再行反攻。”

    朱永道:“那实际战斗情况是怎样的?”

    张起再道:“不料鞑靼部族武装一触即溃,随后王先生领兵长驱直入,来回斩杀,随后北上三十余里,彻底将鞑靼土默特部兵马击溃。再后便是遭遇鞑靼察哈尔部主力,奋起与之交战,双方互有得失,各自退兵。”

    “咦?鞑靼人甘心打和?”

    朱永再次问道。

    张起道:“鞑靼土默特部牧民四散而逃,牲口多弃之不理,察哈尔部急于招揽,扩充己身力量,同时也想搞清楚我军的真实情况,不敢轻举妄动,所以并没有组织连续突击。

    “而小公爷也在原来鞑靼人的营地中清点战果,忙着将部分伤残的俘虏和倒毙的牲口处置掉。王先生领兵回营,与小公爷一道,带着俘虏、牲口等缴获逐步撤离……鞑靼人夺回营地后,再无所犯。”

    朱永问道:“吾儿东旸此战有何发挥?”

    “小公爷一直坐镇中军,斩获颇多,但军中将士对王先生诸多称颂。都说王先生乃此战首功。”张起道。

    “嗯。”

    朱永虽然不甘心,但光是从张起简单的讲述中,他就知道,其实主导先前一战的,正是王守仁。

    儿子朱晖想抢首功有点难。

    何况王越不会甘心把功劳拱手让给别人……谁说王守仁是王越举荐的,王越就得心甘情愿把首功交给别人?

    再说了,王守仁才是军中主帅,有居中运筹调遣之功,无论是谁,功劳都得往王越身上挂。

    “首级都带回来了吗?”

    朱永问道。

    “有的带了完整的首级,有的则只能割下耳朵了事……事情太过仓促,鞑靼察哈尔部主力又快速南下,王先生嘱咐不可恋战,只能便宜行事。双方保持着一个相对安全的距离,这一天多来,鞑靼人与我军相安无事。”

    张起道,“或是知晓我大明中军已至,他们不敢随便乱来,毕竟咱们有王军门坐镇……

    “卑职从俘虏的鞑靼人口中,获悉一个秘辛,据说当年王军门突袭威宁海,巴图蒙克的妻子满都海,也就是那个把襁褓中的巴图蒙克绑在背上南征北战,为察哈尔部打败强敌,平伏叛乱的女酋首,正是死在威宁海,因此鞑子对王军门有着发自内心的畏惧。”

    朱永颔首道:“这个我倒是知道,英宗皇帝当年土木堡之变惨败后,就被关在威宁海一年多,加上消灭满都海的功劳,先皇才赐封王越为世袭威宁伯,但时过境迁,距离那场大战已经过去八年,就算当时的情形对鞑靼人的震撼有多大,现在又剩下多少畏惧呢?

    “如今更多是鞑靼人摸不清我们的路数,并不是说非要避战。如果眼下我军被他们断了后路……却又无法与之正面交战,进路和退路都将被堵死!

    “好了,你现在立即去见王军门,把具体情况如实相告,天亮前带人返回前军,我明早就会带兵赶上,不会让吾儿犯险。”

    ……

    ……

    是夜,星月无光。

    王守仁和朱晖所部,带着大批的财货、牲口和俘虏等,缓慢回退中。

    鞑靼人的前军距离他们不到十里地,一直紧随,却并没有径直冲杀而来,似乎是在寻找战机,只是一味地盯着不放弃。

    大战一触即发,但又维持了一种相对的平衡,谁都没有意愿打破僵局。

    “王兄弟,鞑子好像又增兵了。”

    朱晖前去找守在后军压阵的王守仁,善意地提醒。

    王守仁手上拿着望远镜。

    但乌云笼罩下的夜晚,光线太过暗淡,只能由近及远看到一条火把长龙发出的光亮,直观感受是无边无际,但并不能准确判断出鞑靼人摆出的阵势。

    王守仁自言自语:“不知这一战破局点在何处?”

    朱晖听得一头雾水,心说,这做大事的人所思所虑,就是与众不同,他在说什么?为何我听不懂呢?

    “王兄弟你是说……?”

    朱晖皱着眉头问道。

    “鞑靼主力南下,以他们的谨慎,不可能与我们正面交战。”

    王守仁抚着下巴,皱眉道,“即便王中丞的人马开过来,双方最多形成对峙,交战只会是各有得失,无法将其彻底击溃。”

    朱晖不以为然道:“都对峙了还想怎样?大不了咱主动出击便是!也就是咱目前只有三千人马,不然的话,连我都想带兵跟他们拼了。”

    王守仁紧盯着朱晖,火光中,眼神深邃。

    过了好一会儿,王守仁才道:“鞑子怎么可能会给我们正面交手的机会?这是他们的地盘,定会发挥其所长,与我们迂回作战。

    “我们的骑兵,很难追上他们!即便他们不迂回,也会采取进退之策,与我们对垒,以双方兵马的悬殊,我们很难占到便宜,更别说是彻底平定草原了!”

    ……

    ……

    阴山之北,大明官兵跟鞑靼主力之间,马上要发生一场大战。

    而在京师,经过长途跋涉的李孜省,终于赶在京城落下第一场雪之前,赶到了崇文门外,准备接受皇帝委派的新差事。

    本来皇帝给他的密旨,是告诉他,要调他为大同巡抚,回来后可以直接入宫面圣,当面接受派遣。

    但他还没来得及进城,这边司礼监秉笔太监李荣已经亲自赶到崇文门迎接,告知他回城后不用入宫面圣,直接去见张峦便可,有什么要求会由张峦转告……

    虽然对李孜省来说,难免有些失望……毕竟他很想面圣,感受一下皇恩浩荡,顺带对黄河河工事进行述职。

    但眼下皇帝不肯赐见,让他去见张峦,他隐约明白自己的立场应该是跟张家牢牢地绑定在了一起。

    皇帝乃有意让他加深这个概念。

    想到自己就是依托张峦成就大事,心中的失望也降低了不少,于是他索性不再进城,直接去张峦在城外的别院求见。

    “我进去后,只要不出来,任何人都不要前来打扰。”

    李孜省在去见张峦前,对庞顷进行一番耳提面命,“我跟来瞻有要事商谈,几时出来……等通知吧。”

    庞顷道:“早前已派人去大同那边探路,现在得到的反馈是,没有任何消息说您要被调去大同任职……道爷,这事,会不会有诈?”

    “什么诈?”

    李孜省冷声问道。

    庞顷脸色为难,但他还是把自己所想如实说出来:“您修黄河河工,虽不到一年,却完成旁人可能十几年都未必能成就之事。就在黄河改道即将完成时,调您回京,等于说剥夺了您的功劳。”

    李孜省没好气地道:“你平日脑子里都在考虑些什么东西?是我厚着脸皮跟来瞻提请,要调去西北治军!协助贤侄延龄平定草原,我这是为了建功立业!修河的功劳再大,能为我获得身后的名声吗?况且来瞻父子也不是那种过河拆桥的人,该我的功劳怎么都跑不了!”

    庞顷道:“但问题是直到现在,大同巡抚好像也没有调回京城的意思啊。”

    “目前大同巡抚还是左钰吗?”

    李孜省问道。

    “道爷,您这是多久没过问吏部事务了?您想要调去大同,连自己去接替谁都不知道?”庞顷言语中颇有些感慨,好似在说,你已经过气了,早已不复当年权倾朝野时的心态。

    李孜省道:“问你话,直说!”

    庞顷道:“乃许进。”

    “难怪啊。”李孜省感慨道,“此人能力不俗。他在大同巡抚任上,的确很难由我来接替。”

    “道爷,您这话是何意?”

    庞顷心说,你虽然对如今朝中人事漠不关心,但对于大臣是靠能力上位,还是靠跑关系坐的位置,却是门清。

    其实只要看看人家是否给你送礼就能了解。

    李孜省摆摆手,显得不耐烦道:“到底我是来见你,还是去见来瞻的?你废话怎这么多?走了!”

    “那道爷,可是需要我再去大同打点一二?”

    庞顷问道。

    “暂且不用。”

    李孜省一挥手道,“我也觉得这事情可能存在变数,等我从来瞻那儿出来后,再给你确切答复吧。”

    (本章完)


  (https://www.24kkxs.cc/book/4246/4246041/11110284.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