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K小说网 > 文豪1978:我得给文坛上堂课 > 第116章 他们有的,以后咱们也会有

第116章 他们有的,以后咱们也会有


佩雷克说完,举起了自己手里面的小说,媒体拍照记录下了这一时刻。对于媒体而言,新闻是什么,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

    访法代表团巴金作为东方文坛的代表,一举一动本身就受到关注,是大家众所周知的新闻。想要自己的报道脱颖而出,就需要找到不同角度。

    对于记者而言,刘一民就是代表团里面咬了狗的那个人。

    法国代表团的作家都接受了采访,每一位媒体都询问了一下对刘一民这位年轻人的看法,想要搞一个大新闻。

    采访完后,匆匆赶回报社,开始研究起来了刘一民的资料。

    “一民,魔幻现实主义到底是什么?”徐驰好奇地问道。

    “我也了解不多,我在燕大图书馆的旧书堆里面看到过一点,了解不深。今天说的那些,也是法国人对他们的文学思想讲的比较透彻,想通了其中的关键。我的这个说法有取巧的嫌疑,因为放在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争论上,也能适用。”

    刘一民对着徐驰解释道。

    巴金忍不住笑道:“我跟你们讲一讲,有时间的话,你们也可以去书店买一些这样的书籍带回去看。”

    刘一民懂英语,徐驰懂法语和英语,买书阅读起来没什么太大的障碍。

    “法国人的先锋派文学蛮有意思的。”徐驰感叹道:“但我觉得先锋派也要在内容上进行创新。”

    “一民,今天给咱们中国的年轻人长了脸,下午,你们出去吗?”李晓林笑着问道。

    “晓林师姐,我想去巴黎公社看一看!”

    一番讨论下来,只有巴金不去,他有点累了,想要好好休息。李晓林见状便也不想再去,巴金看到后说道:“放心吧,离开了你,还有使馆的同志在,不会出现什么问题。”

    下午,在使馆顾志军的陪同下来到了巴黎公社的社员墙。巴黎公社的社员墙位于拉雪兹神甫公墓内,本来是不允许车辆进入的,但看到是中国使馆的车辆,公墓里面的守墓人主动放行。

    顾志军走下车跟守墓人聊了几句,重新回到了车上:“因为来巴黎的代表团总要来看看,所以我们跟这些人打好了关系,时不时地送一点小礼品,对我们友善了不少。”

    公社墙在公墓东北角的76墓区,随着地势起伏的道路前行,走了差不多十分钟就看了一堵灰色砖墙,墙上存留着弹孔的痕迹。墙面上有一块大理石石板,上面写着“纪念巴黎公社死难者”。

    1871年5月27日,巴黎公社最后幸存的一百多名社员跟反动军队在这里进行了一次明知没有任何希望的巷战,最后壮烈牺牲。

    短短72天的巴黎公社,是人类的一曲悲歌,也是第一次勇敢的尝试,后人的成功是站立在他们的失败经验之上的。

    社员墙旁边,是《国际歌》作者的墓。

    代表团的人分散在社员墙的各个角落,每个人看着这堵墙都有不同的感受。

    “没想到,社员墙如此的低矮,只有两米多。”徐驰感叹道。

    “这恰恰说明了他们的伟大。”罗孙说道。

    社员墙的前边放着鲜花还有一些旗帜,显然平时这里也有很多人过来。

    “一民,有什么感受?”李晓林问道。

    刘一民看向李晓林:“感觉我们像是一群来自异国的熟人。”

    “这就是'同志'!”

    参观完之后,一行人在顾志军的带领下,在公墓四处转了转,这里埋葬了法国不少的知名人物,肖邦的墓也在这里。

    转了一圈后,使馆的车辆又带着他们沿着塞纳河走了一段才回到了大使馆。李晓林笑着说道:“大家一个人出去可要看好自己手中的钱。

    他们这里盛行小费文化,作协给大家准备了三十美元,可要省着点花。”

    说着又讲起五十年代巴金出访的趣事,因为推门要给门童小费,但是又没钱。于是跟另外一位代表团的团员约定,两人出门,巴金走的时候,另外一个人要抢先于门童开门,这样就可以堂而皇之的省下小费,反之亦然。

    众人都被李晓林讲的趣事给逗笑了,但笑归笑,看看自己钱包里的钱谁都笑不出来。

    “辛苦大家了,发的三十美元的零花钱确实不够,不过也只能这样。以前国内将军来的时候,以前的使馆同志因为囊中羞涩,没有机会带着走上巴黎铁塔游览一番,后来每次想到这件事,那些同志都觉得遗憾。”

    驻外使馆并不发工资,他们的工资是由原来的单位支付,使馆给一部分津贴补助用来买生活用品,像顾志军他们,一个月的补助用法郎计算也只有六十法郎。

    回到招待所,顾志军给他们讲了讲周围的一些情况,告诉他们要出门的话,可以找使馆的工作人员陪同。

    “一民,感觉怎么样?”李晓林问道。

    “巴黎的空气不怎么样!”

    “我也觉得!早上起来难受死了,今天看了看塞纳河,我觉得还不如黄浦江有看头。只不过咱们的建筑和发展程度跟法国比起来,差距有点远。不出来不知道,一出来才感觉他们这些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的太快了。”

    李晓林指了指远处的建筑塔尖,像是一座教堂。

    “晓林师姐,他们有的,咱们以后也会有的。他们这些国家从工业革命开始就在发展,咱们起步晚,西方又封锁我们。咱们发展的脚步也不慢,只不过底子太薄了。”

    刘一民说完,其余的几个团员没有说话,大家看到这场景,再联想到国内,被震撼住是应该的。

    翌日,第二天的巴黎报纸照样如常报道中国访法作家团,不过在报纸上将刘一民的照片单独放了出来,旁边是佩雷克举着手中的单行本。

    标题各式各样——《来自东方的神秘年轻人》等等,里面详细的扒了刘一民的资料,刊登了一首翻译过的法文诗歌,就是那首《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一些小报为了噱头,可谓是无所不用其极,标题十分吓人,颇有UC震惊党的意味。《中法作家初次交流,年轻作家出言不逊》等等标题层出不穷。

    (本章完)


  (https://www.24kkxs.cc/book/4245/4245914/11111016.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